《新修本草》~ 卷第六 (4)
卷第六 (4)
1. 乾地黃
味甘、苦,寒,無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生者尤良。生地黃,大寒。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傷身胎動下血,胎不落;墮墜,踠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搗飲之。久服輕身、不老。
一名地髓,一名苄,一名⿰虫忽。生咸陽川澤黃土地者佳。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得麥門冬、清酒良,惡貝母,畏蕪荑。咸陽即長安也。生渭城者乃有子實,實如小麥。淮南七精散用之。中間以彭城乾地黃最好,次歷陽,今用江寧板橋者為勝。作乾者有法,搗汁和蒸,殊用工意;而此直云陰乾,色味乃不相似,更恐以蒸作為失乎?大貴時乃取牛膝、萎蕤作之,人不能別。《仙經》亦服食,要用其華;又善生根,亦主耳暴聾、重聽。
乾者黏濕,作丸散用,須烈日曝之,既燥則斤兩大減,一斤才得十兩散耳,用之宜加量也。
白話文:
乾地黃,味道甘甜、苦澀,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跌打損傷、筋骨斷裂、身體內部損傷、血脈不通引起的麻木疼痛,能夠填補骨髓,生長肌肉。煮成湯藥可以去除寒熱、體內積聚的病症,消除麻木。主要治療男子因過勞或情志不遂導致的五勞七傷,女子因損傷導致的身體虛弱、子宮出血、流血不止,能夠破除瘀血、尿血,使大小腸通暢,去除胃中積存的食物殘渣,增強飽腹感,停止食慾,補益五臟因內傷造成的虛損,疏通血脈,增強體力,使耳聰目明。新鮮的乾地黃效果尤其好。
生地黃,性大寒。主要治療婦女崩漏不止,以及產後血氣上衝導致的心悸昏厥、因損傷導致的胎動不安、出血、胎兒難以產出;跌倒損傷、扭傷、瘀血、積血、鼻出血、吐血等症狀,都可將其搗爛取汁服用。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
乾地黃別名地髓、苄、⿰虫忽。生長在咸陽一帶的黃土地上的品質最好。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放在陰涼處晾乾。
與麥門冬、清酒一起使用效果好,忌與貝母同用,畏懼蕪荑。咸陽就是長安。生長在渭城的地黃有果實,果實像小麥。淮南七精散中就使用這種地黃。其中以彭城產的乾地黃最好,其次是歷陽,現在使用江寧板橋產的最好。製作乾地黃有一定的方法,將其搗爛取汁與之一起蒸製,需要花費很多功夫,而這裡直接說是陰乾,顏色和味道都不一樣,很可能是蒸製的方法有誤?在價格昂貴的時候,有人會用牛膝、萎蕤來冒充,一般人無法分辨。《仙經》裡也有服用地黃的方法,要用它的花;它也容易生根,還可以治療突發性耳聾、聽力下降。
乾燥的乾地黃容易潮濕,製作丸劑或散劑使用,必須在烈日下曝曬,乾燥後重量會大大減少,一斤只能得到十兩散劑,使用時應該增加用量。
2. 菖蒲
味辛,溫,無毒。主風寒溫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久服輕身,聰耳明目,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一名昌陽。生上洛池澤及蜀郡嚴道。一寸九節者良。露根不可用。五月、十二月採根,陰乾。
秦皮、秦艽為之使,惡地膽、麻黃。上洛郡屬梁州,嚴道縣在蜀郡。今乃處處有,生石磧上,概節為好。在下濕地,大根者名昌陽,止主風濕,不堪服食。此藥甚去蟲並蚤蝨,而今都不言之。真菖蒲葉有脊,一如劍刃,四月、五月亦作小釐華也。東間溪側又有名溪蓀者,根形氣色極似石上菖蒲,而葉正如蒲,無脊。
俗人多呼此為石上菖蒲者,謬矣。此止主咳逆,亦斷蚤蝨爾,不入服御用。《詩》詠:「多雲蘭蓀」,正謂此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寒濕痹、咳嗽氣喘上逆等症狀,能打開心竅,補益五臟,疏通九竅,使耳聰目明,發出聲音,治療耳聾、癰瘡,溫暖腸胃,止小便頻數,改善四肢濕痹、無法彎曲伸展,以及小兒瘧疾,身體發熱不退,可以煎煮成湯藥沐浴。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耳聰目明,記憶力增強,不迷惑,延年益壽,增長心智,使人精神旺盛不衰老。別名又叫昌陽。生長在上洛的池澤和蜀郡嚴道一帶。根莖每寸有九節的品質最好。露出地面的根不能使用。在五月和十二月採挖根部,陰乾。
秦皮、秦艽是它的使藥,忌與地膽、麻黃同用。上洛郡屬於梁州,嚴道縣在蜀郡。現在到處都有生長,生長在石礫上的品質較好。在潮濕的低窪地,根莖大的稱為昌陽,只能治療風濕,不宜內服。這種藥很能去除蟲子和跳蚤,但現在的書本都沒有提到這一點。真正的菖蒲葉子有中脊,像劍刃一樣,四五月也會開出小的花朵。東邊溪水邊還有一種叫溪蓀的植物,根的形狀和顏色極像石頭上的菖蒲,但是葉子像蒲草,沒有中脊。
一般人多把溪蓀叫做石上菖蒲,這是錯誤的。溪蓀只治療咳嗽氣喘,也能驅除跳蚤,不適合內服。《詩經》裡吟詠的「多雲蘭蓀」,說的就是這種溪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