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九 (4)
卷第十九 (4)
1. 米麥粆
味甘、苦,寒,無毒。主寒中,除熱渴,解煩,消石氣。蒸米麥熬磨作之,一名糗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帶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因寒氣引起的腹部不適,消除發熱口渴,解除煩躁,以及消除體內的結石氣。將米麥蒸熟後磨成粉末熬煮製成,又稱為「糗」。
2. 丹黍米
味苦,微溫,無毒。主咳逆,霍亂,止泄,除熱,止煩渴。
此則即赤黍也,亦出北間,江東時有種,而非土所宜,多入神藥用。又黑黍名秬,供釀酒祭祀用之。
白話文:
味道苦,性微溫,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咳嗽、嘔吐、霍亂,止瀉,消除熱氣,止渴解煩躁。
這種丹黍米就是赤黍,也產於北方一帶,長江下游一帶偶爾也有種植,但並非當地適合生長的作物,大多用於製作療效好的藥物。另外一種黑黍叫做秬,是用來釀酒和祭祀用的。
3. 糵米
味苦,無毒。主寒中,下氣,除熱。
此是以米為糵爾,非別米名也。末其米脂和敷面,亦使皮膚悅澤,為熱不及麥糵也。
〔謹案〕糵者,生不以理之名也,皆當以可生之物為之。陶稱以米為糵,其米豈更能生乎?止當取糵中之米耳。案《食經》稱用稻糵,稻即穬谷之名,明非米作也。
白話文:
味道苦,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寒症引起的腹中不適,能降氣,消除體內熱氣。
這裡說的糵米,是以米製成的糵,並不是指一種特別的米。將糵米磨成粉,和油脂調和敷在臉上,可以使皮膚光潤有光澤,其熱性不如麥糵。
【考證】糵這種東西,是沒有按照正常道理生長出來的,應該是用可以發芽的穀物來製作。陶弘景說用米製作糵,米怎麼可能再發芽呢?應該是指取出糵裡面的米粒而已。《食經》記載用稻糵,稻就是穬谷的別名,說明糵並非用米製成。
4. 秫米
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此人以作酒及煮糖者,肥軟而易消;方藥不正用,惟嚼以塗漆瘡,及釀諸藥醪。
〔謹案〕此米,功能是稻秫也。今大都呼粟糯為秫稻,秫為糯矣。北土亦多,以粟秫釀酒,而汁少於黍米。粟秫應有別功,但本草不載。凡黍稷、粟秫、粳糯,此三谷之秈秫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稍微帶點寒性。可以止住寒熱病症,幫助大腸蠕動,治療漆瘡。這種米一般被人用來釀酒或煮糖,煮熟後肥軟容易消化;如果藥方沒有正確使用,只能咀嚼後塗抹漆瘡,或用來釀製各種藥酒。
〔考證〕這種米,其功能與稻秫相同。現在大部分地方都稱小米糯米為秫稻,把秫稱為糯米了。北方也很多,用小米秫來釀酒,但出汁量比黍米少。小米秫應該有其他功效,只是本草藥典沒有記載。凡是黍、稷、粟、秫、粳米、糯米,這三種穀物都屬於秈秫類。
5. 陳廩米
味鹹、酸,溫,無毒。主下氣,除煩渴,調胃,止泄。
此今久入倉陳赤者,湯中多用之。人以作酢酒,勝於新粳米。
白話文:
味道鹹、酸,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使氣往下行,消除煩躁口渴,調理腸胃,止瀉。
這種米是存放很久、已經變紅的舊米,在湯藥中經常使用。有人用它來釀醋或酒,效果比新米更好。
6. 酒
味苦、甘、辛,大熱,有毒。主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
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熱性獨冠群物。藥家多須,以行其勢。人飲之,使體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觸霧,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飲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勢辟惡,勝於食。
〔謹案〕酒,有葡萄、秫、黍、粳、粟、曲、蜜等,作酒醴以曲為。而葡萄、蜜等,獨不用曲。飲葡萄酒,能消痰破澼。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藥用。
白話文:
酒的味道苦、甘、辛,屬性大熱,而且有毒。主要功能是幫助藥效運行,能殺除各種邪惡的毒氣。
在大寒冷到連海水都會結冰的時候,只有酒不會結冰,可見它的熱性在所有東西中獨佔鰲頭。醫藥界大多需要用酒,來幫助藥效運行。人喝了酒,會導致身體疲憊、精神昏沉,這是因為它有毒的緣故。以前有三個人早上在霧中行走,一個人健康、一個人生病、一個人死亡。健康的人因為喝了酒,生病的人因為吃了粥,死亡的人是因為空腹,這說明酒的功效能驅除邪惡,勝過食物。
[謹慎考證] 酒的種類有葡萄酒、高粱酒、黍酒、粳米酒、小米酒、酒麴、蜂蜜等,用酒麴製作的酒才叫酒醴。而葡萄酒、蜂蜜等,則不使用酒麴。喝葡萄酒,能夠化痰、消除積聚。各種酒的醇厚清淡程度不同,只有米酒才能用於藥材。
7. 【米下】
8. 腐婢
味辛,平,無毒。主痎瘧寒熱,邪氣,泄痢,陰不起,止消渴,病酒頭痛。生漢中,即小豆華也。七月採,陰乾。
花用異實,故其類不得同品,方家都不用之,今自可依其所主以為療也。但未解何故有腐婢之名。《本經》不云是小豆花,後醫顯之耳。未知審是否?今海邊有小樹,狀似梔子,莖條多曲,氣作腐臭,土人呼為腐婢,用療瘧有效,亦酒漬皮療心腹痛。恐此多當是真。若爾,此條應在木部下品卷中也。
〔謹案〕腐婢,山南相承,以為葛花。《本經》云小豆花,陶復稱海邊小樹,未知熟是?然葛花消酒,大勝豆花,葛根亦能消酒,小豆全無此效。校量葛、豆二花,葛為真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瘧疾引起的發冷發熱、邪氣、腹瀉、陰莖無法勃起,能止渴,緩解飲酒過度造成的頭痛。生長在漢中,就是小豆開的花。七月採摘,陰乾。
花和果實不同,所以不能將它們歸為同一類,醫方一般都不使用它,現在可以按照它所能主治的病症來作為治療用藥。只是不明白為什麼會有腐婢這個名稱。《本經》沒有說它是小豆花,是後來的醫生才明確指出,但不知道是否正確?現在海邊有一種小樹,形狀像梔子花,莖枝彎曲,氣味像腐爛的臭味,當地人稱它為腐婢,用來治療瘧疾有效,也可以用酒浸泡它的皮來治療心腹疼痛。恐怕這種才是真正的腐婢。如果是這樣,這一條應該歸類在木部下品之中。
〔考證〕腐婢,山南一帶相傳認為是葛花。《本經》說是小豆花,陶弘景又說是海邊的小樹,不知道哪一個正確?然而葛花解酒的效果,遠遠勝過豆花,葛根也能解酒,而小豆花完全沒有這種功效。比較葛花、豆花兩種花,葛花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