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九 (5)
卷第十九 (5)
1. 扁豆
味甘,微溫。主和中,下氣。葉主霍亂吐下不止。
人家種之於籬垣,其莢蒸食甚美,無正用其豆者。葉乃單行用之。患寒熱病者,不可食之。
〔謹案〕此北人名鵲豆,以其黑而間白故也。
白話文:
扁豆的味道甘甜,性質稍微溫和。主要作用是調和腸胃,使氣往下走。扁豆葉主要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上吐下瀉不止。
人們種植扁豆在籬笆牆邊,它的豆莢蒸熟了吃非常美味,但一般不直接使用扁豆。扁豆葉則是可以單獨使用的。患有寒熱病的人,不可以吃扁豆。
【考證】北方人稱扁豆為鵲豆,因為它的顏色是黑色中夾雜著白色。
2. 黍米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荊、郢州及江北皆種此。其苗如蘆而異於粟,粒亦大。粟而多是秫,今人又呼秫粟為黍,非也。北人作黍飯,方藥釀黍米酒,則皆用秫黍也。又有穄米與黍米相似,而粒殊大,食之不宜人,乃言發宿病。
〔謹案〕黍有數種,以備註前條,今此通論黃黑黍米耳,亦全不似蘆,雖似粟而非粟也。穄即稷也,具釋後條。
白話文:
黍米,味道甘甜,性質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補養中焦脾胃,但吃多了容易生熱,讓人感到煩躁。
荊州、郢州以及長江以北地區都有種植這種作物。它的植株像蘆葦,但與小米不同,顆粒也比較大。小米中比較多的是秫米,現在人們又把秫米叫做黍米,其實是不對的。北方人用秫米做飯,醫方也用秫米來釀酒,這些都是用秫米而非真正的黍米。還有一種穄米,和黍米很像,但顆粒更大,吃多了對身體不好,聽說會誘發舊病。
[考證] 黍有數個種類,先前條目已經註明,這裡講的是一般常見的黃、黑黍米,它們完全不像蘆葦,雖然和小米有些相似,但也不是小米。穄其實就是稷,後面條目會詳細解釋。
3. 粳米
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
此即今常所食米,但有白、赤、小、大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前陳廩米,亦是此種,以廩軍人,故曰廩耳。
〔謹案〕傳稱食廩為祿。廩,倉也。前陳倉米曰廩,字誤作𧑓,即謂廩軍米也。苦廩軍新米者,亦為陳乎?
白話文:
粳米,味道甘甜,帶點苦味,性質平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補益氣力,止息煩躁,停止腹瀉。
這就是我們現在常吃的米,但有白、紅、小、大等四、五種不同的種類,都屬於同一類。前面提到的「廩米」,也是這種米,因為是供給軍人食用的,所以才叫做「廩米」而已。
〔考證〕古時候說吃廩米是當官俸祿的意思。「廩」就是糧倉的意思。前面提到的「倉米」稱為「廩」,字形誤寫為「𧑓」,指的就是供給軍隊的米。那麼說到苦澀的軍用新米,也是因為放陳舊的緣故嗎?
4. 稻米
味苦。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
道家方藥有俱用稻米、粳米,此則是兩物矣。云稻米糠白如霜。今江東無此,皆通呼粳米為稻耳。不知其色類,復云何也!
〔謹案〕稻者,穬谷通名。《爾雅》云:稌,稻也,粳者不粳之稱,一曰秈。汜勝之云:粳稻、秫稻,三月種粳稻,四月種秫稻,即並稻也。今陶別為二事,深不可解也。
白話文:
稻米味道苦澀。主要作用是溫暖身體的中部,使人容易感到燥熱,並且導致大便乾硬。
道家的藥方中常常同時使用稻米和粳米,這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有人說稻米的米糠像霜一樣白。現在江東地區沒有這種稻米,都把粳米通稱為稻米。不清楚它們的顏色和種類有何不同,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仔細考證】稻,是所有穬谷的統稱。《爾雅》說:「稌,就是稻」,粳是不粳稻的稱呼,又名秈稻。汜勝之說:「粳稻和秫稻,三月種植粳稻,四月種植秫稻」,這兩種都屬於稻。現在陶弘景把這兩種稻米區分為兩件事,實在讓人費解。
5. 稷米
味甘,無毒。主益氣,補不足。
稷米亦不識,書多雲黍稷,稷恐與黍相似。又有稌,亦不知是何米。《詩》云:黍、稷、稻、粱、禾、麻、菽、麥,此,即八谷也,俗人莫能證辨,如此谷稼尚弗能明,而況芝英乎?
案汜勝之《種植書》有黍,即如前說。無稷有稻,猶是粳米,粱是秫,禾即是粟。董仲舒云:禾是粟苗名耳,麻是胡麻,枲是大麻,菽是大豆。大豆有兩種;小豆一名苓,有三四種。麥有大、小穬,穬即宿麥,亦謂種麥。如此,諸谷之限也。菰米一名雕胡,可作餅。又漢中有一種名枲粱,粒如粟而皮黑,亦可食;釀為酒,甚消玉。
又有烏禾,生野中如稗,荒年代糧而殺蟲,煮以沃地,螻蚓皆死。稗亦可食。凡此之類,復有數種耳。
〔謹案〕《呂氏春秋》云:飯之美者,有陽山之穄。高誘曰:關西謂之糜,冀州謂之䵖,《廣雅》云:䵖,穄也。《禮記》云:祭宗廟,稷曰明粢。《穆天子傳》云:赤烏之人。獻穄麥百載。《說文》云:稷,五穀長,田正也,自商以來,周棄主之。此官名,非谷號也。又案先儒以為粟類,或言粟之上者。
《爾雅》云:粢,稷也。《傳》云:粢盛,解云黍稷為粢。汜勝之《種植書》又不言稷。陶云八谷者,黍、稷、稻、粱、禾、麻、菽、麥,俗人尚不能辨,況芝英乎?既有稷禾,明非粟也。本草有稷,不載穄,稷即穄也。今楚人謂之稷,關中謂之糜,呼其米為黃米,與黍為秈秫,故其苗與黍同類。
陶又引《詩》云:稷,恐與黍相似斯並得之矣。儒家但說其義,不知其實。尋鄭玄注《禮》:王瓜云是菝葜,謂楂為梨之不藏者。周官瘍人主祝藥,云祝當為注,義如附著,此尺有所短耳。
白話文:
稷米,味道甘甜,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增強體力,補充身體的不足。
稷米這種穀物,我也不是很清楚,很多書上都說黍和稷,我猜想稷可能和黍很相似。還有稌這種米,我也不知道是什麼米。《詩經》說:黍、稷、稻、粱、禾、麻、菽、麥,這就是八種主要的穀物,一般人大多不能清楚分辨,連這些穀物都搞不清楚了,更何況是什麼靈芝仙草呢?
查閱《汜勝之書》,裡面有提到黍,就像前面說的那樣。沒有提到稷,有提到稻,就是粳米;粱是秫米,禾就是小米。董仲舒說:禾是小米的幼苗名稱而已,麻是胡麻,枲是大麻,菽是大豆。大豆有兩種,小豆又叫苓,有三四種。麥有大麥、小麥和穬麥,穬麥就是隔年的麥子,也叫種麥。以上就是各種穀物的區分。菰米又叫雕胡米,可以做餅。漢中還有一種叫枲粱的,顆粒像小米但外皮是黑色的,也可以吃;用它釀的酒,非常消食。
還有一種叫烏禾的,生長在野外,像稗草,荒年時可以當作糧食,也能殺蟲,煮水澆地,連螻蟻都會死。稗草也可以吃。像這些類似的穀物,還有好幾種。
(我仔細研究)《呂氏春秋》說:米飯中最好吃的是陽山的穄米。高誘說:關西地區稱它為糜,冀州地區稱它為䵖。《廣雅》說:䵖,就是穄。《禮記》說:祭祀宗廟時,稷米叫做明粢。《穆天子傳》說:赤烏國的人,進貢穄麥一百車。《說文解字》說:稷,是五穀之長,田官的首領,從商朝開始,周棄擔任這個官職。這是官名,不是穀物的名稱。又根據前人的說法,稷米像小米,或者說比小米更好。
《爾雅》說:粢,就是稷。《傳》說:粢盛,解釋說是用黍和稷做成的祭品。汜勝之的《種植書》也沒有提到稷。陶弘景說八種穀物是:黍、稷、稻、粱、禾、麻、菽、麥,一般人尚且不能分辨,更何況什麼靈芝仙草呢?既然有稷又有禾,就說明稷不是小米。本草有記載稷米,沒有記載穄米,稷就是穄。現在楚國人稱它為稷,關中地區稱它為糜,稱它的米為黃米,和黍是秈米和秫米的關係,所以它的苗和黍很相似。
陶弘景又引用《詩經》說:稷,可能和黍很相似,這樣就都明白了。儒家只是解釋它的含義,卻不了解它的實際情況。再看看鄭玄註解《禮記》:把王瓜說成是菝葜,把楂樹說成是不好的梨子。周朝管理疾病的人叫瘍人,主管禱告和藥物,說「祝」應該解釋為「注」,意思是附著在上面,這實在是見識短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