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二 (3)
卷第十二 (3)
1. 菌桂
味辛,溫,無毒。主百疾,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生交趾、桂林山谷岩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採。
交趾屬交州,桂林屬廣州,而蜀都賦云:菌桂臨崖。今俗中不見正圓如竹者,唯嫩枝破捲成圓,猶依桂用,恐非真菌桂也。《仙經》乃有用菌桂,云三重者良,則判非今桂矣,必當別是一物,應更研訪。
〔謹案〕菌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葉似柿葉,中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菌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入藥用,今惟出韶州。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各種疾病,能滋養精神,使氣色紅潤,可以作為各種藥物的引導和使者。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不顯老,使臉色光澤美好,常保如同童子般年輕。這種藥材生長在交趾、桂林山谷的岩石峭壁之間。它的莖幹沒有骨頭,呈現正圓形像竹子。在立秋時採收。
交趾屬於交州,桂林屬於廣州,而《蜀都賦》中說:「菌桂生長在懸崖邊。」現在市面上看不見莖幹正圓像竹子的菌桂,只有嫩枝破開捲成圓形,仍然被當作桂皮使用,恐怕不是真正的菌桂。《仙經》裡有提到使用菌桂,並說有三重捲曲的品質最好,由此可以判斷它不是現在的桂皮,必定是另一種東西,應該要再進一步研究尋訪。
〔謹按〕「菌」是一種竹子的名稱;古代方劑中使用筒桂,所以說三重捲曲的品質最好。這種筒桂也有二重或三重捲曲的,葉子像柿子葉,葉面中有三條紋路,肌理緊密薄如竹子,大枝小枝的皮都是菌桂。然而大枝的皮無法捲曲,味道極淡薄,不入藥使用,現在只有韶州出產。
2. 牡桂
味辛,溫,無毒。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南海山谷。南海郡即是廣州。今俗用牡桂,狀似桂而扁廣殊薄,皮色黃,脂肉甚少,氣如木蘭,味亦類
桂,不知當是別樹,為復猶是桂生,有老宿者耳,亦所未究。
〔謹案〕《爾雅》云:梫,木桂。古方亦用木桂,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與菌桂同,唯葉倍長,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肌理粗虛如木蘭,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出融州、柳州、交州甚良。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氣逆上衝引起的咳嗽、胸腹脹滿、喉嚨腫痛、嘔吐、呼吸困難、心痛、脅肋部位受風邪侵襲、脅肋疼痛等症狀。還能溫暖筋骨、疏通血脈、停止煩躁、發汗、使關節活動靈活、補養中氣、增益元氣。長期服用可以使人精神清爽、身體輕盈、延緩衰老。產於南海山谷,南海郡就是現在的廣州。現在市面上常用的牡桂,形狀像桂樹,但比較扁平寬大且薄,皮色發黃,油脂和肉質很少,氣味像木蘭花,味道也和桂樹相似。不知道這是另一種樹木,還是桂樹因生長年限長而產生的變化,這個問題還沒有深入研究。
【考證】《爾雅》記載:梫這種植物,就是木桂。古代藥方也使用木桂,有時也稱牡桂,也就是現在的木桂,或是單稱的桂。這種桂花子和菌桂相同,只有葉子長度多出一倍。大枝和小枝的樹皮都稱為牡桂。但是大枝的樹皮肌理粗糙疏鬆,像木蘭樹皮一樣,肉質很少,味道也比較淡薄,不如小枝的樹皮。小枝的樹皮肉質較多,半捲曲狀,中間一定會起皺褶,味道辛辣美味。又名肉桂、桂枝、桂心。產於融州、柳州、交州的最為優良。
3. 桂
味甘、辛,大熱,有毒。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久服神仙,不老。生桂陽。二月、七、八月、十月採皮,陰乾。
得人參、麥門冬、甘草、大黃、黃芩調中益氣,得柴胡、紫石、乾地黃療吐逆。案《本經》唯有菌桂、牡桂,而無此桂,用體大同小異,今俗用便有三種。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入藥最多,所用悉與前說相應。《仙經》乃並有三種桂,常服食,以蔥涕合和雲母蒸化為水者,正是此種耳。
今出廣州湛惠為好,湘州、始興、桂陽縣即是小桂,亦有,而不如廣州者,交州、桂州者形段小,多脂肉,亦好。《經》云桂葉如柏葉,澤黑,皮黃心赤。齊武帝時,湘州送桂樹,以植芳林苑中,今東山有山桂皮,氣粗相類,而葉乖異,亦能凌冬,恐或是牡桂,時人多呼丹桂,正謂皮赤耳。北方今重此,每食輒須之。
蓋《禮》所云薑桂以為芬芳也。
〔謹案〕菌桂,葉似柿葉,中有縱文三道,表衷無毛而光澤。牡桂葉長尺許,陶云小桂,或言其葉小者。陶引《經》云:葉似柏葉,驗之殊不相類,不知此言從何所出。今案桂有二種,唯皮稍不同,若菌桂老皮堅板無肉,全不堪用。其小枝皮薄卷,乃二、三重者,或名菌桂,或名筒桂。
其牡桂嫩枝皮,名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牡桂,亦名木桂,得人參等良。本是菌桂,剩出單桂條,陶為深誤矣。
白話文:
桂的滋味是甘甜、辛辣,藥性大熱,帶有毒性。主要功能是溫暖身體中焦,疏通肝肺之氣,治療胸腹寒熱、冷病、霍亂、轉筋、頭痛、腰痛、出汗,能夠止煩躁、止唾液分泌、止咳、治鼻塞。它有墮胎的功效,能強健骨骼關節,疏通血脈,調理氣血不足,能引導各種藥物發揮作用,沒有什麼禁忌,長期服用能使人像神仙一樣長生不老。這種桂樹生長在桂陽。採集樹皮的時間是二月、七月、八月和十月,採集後陰乾。
搭配人參、麥門冬、甘草、大黃、黃芩能調理中氣、增強體力;搭配柴胡、紫石、乾地黃能治療嘔吐。根據《本經》記載,只有菌桂和牡桂,沒有這種桂,但它們的藥用功效大致相同。現在民間常用的桂有三種,其中半卷、油脂多的那種單稱為桂,入藥最多,功效與前述的描述相符。《仙經》記載有三種桂,經常服食,將蔥涕與雲母混合蒸煮成水服用,用的就是這種桂。
現在以廣州湛惠產的桂品質最好,湘州、始興、桂陽縣產的小桂也有,但不如廣州產的好。交州、桂州產的桂形狀小、油脂多,品質也不錯。《經》中記載,桂葉像柏葉,顏色黑亮,樹皮黃色,內心紅色。齊武帝時期,湘州曾進貢桂樹,種植在芳林苑中。現在東山有山桂皮,氣味粗糙相似,但葉子不同,也能在冬天生長,可能是牡桂,當時的人多稱其為丹桂,正是因為樹皮是紅色的。北方現在很重視桂,每次吃飯都必須要用到它。
大概《禮》中所說的薑桂的芬芳指的就是這種。
〔考證〕菌桂的葉子像柿子葉,中間有三道縱向紋路,表面光滑無毛。牡桂的葉子長約一尺,陶弘景說小桂,也有人說它的葉子小。陶弘景引《經》說葉子像柏葉,但驗證後發現完全不像,不知道這種說法出自哪裡。現在考證桂有兩種,只是樹皮稍有不同,如果菌桂的老皮堅硬板結,沒有肉質,完全不能用。它的小枝皮薄而捲曲,有兩三層,有的稱為菌桂,有的稱為筒桂。
牡桂的嫩枝皮稱為肉桂,也稱為桂枝。老枝皮稱為牡桂,也稱為木桂,與人參等藥材搭配使用效果更好。本來是菌桂,剩下的桂枝單獨使用,陶弘景的說法是嚴重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