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七 (9)
卷第七 (9)
1. 茜根
味苦,寒,無毒。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搜,一名蒨。生喬山川穀。二月、三月採根,曝乾。
畏鼠姑。此則今染絳茜草也。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今俗道經方不甚服用。此當以其為療少而豐賤故也。《詩》云:茹藘在阪者是。
白話文:
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寒濕引起的風痹症(關節疼痛、麻木等),黃疸病,以及補益脾胃。能止血,治療子宮出血、便血、膀胱虛弱、跌打損傷和蠱毒。長期服用可以增強精氣,使身體輕健。可以用來染成紅色。別名又叫地血、茹藘、茅搜、蒨。生長在喬山的山川山谷。在二月、三月採挖根部,曬乾使用。
畏懼鼠姑(一種中藥)。這就是現在用來染紅色的茜草。東邊的地方雖然有,但不多,不如西邊多。現在一般人或醫生都不太使用它。這可能是因為它的療效較少而容易取得的緣故。《詩經》中說的「茹藘在阪」指的就是它。
2. 飛廉
味苦,平,無毒。主骨節熱,脛重痠疼。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令人身輕,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干。一名漏蘆,一名天薺,一名伏豬,一名飛輕,一名伏兔,一名飛雉,一名木禾。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
得烏頭良,惡麻黃。處處有。極似苦芺,惟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非此別名爾。
〔謹案〕此有兩種:一是陶證生平澤中者;其生山崗上者,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曬乾則黑如玄參。用葉、莖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似苦芺為漏蘆,並非是也。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關節發熱,小腿沉重痠痛,頭暈頭脹,皮膚間有邪風像蜂螫針刺一樣的感覺,皮膚出現像魚卵一樣細小的突起,以及各種熱瘡、癰疽、痔瘡、濕痺,能止住風邪引起的咳嗽,還能幫助分泌乳汁。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使眼睛明亮,延緩衰老。可以煮來服用,也可以曬乾使用。
它又名漏蘆、天薺、伏豬、飛輕、伏兔、飛雉、木禾。生長在河內的水邊沼澤地。正月採挖根部,七月、八月採摘花朵,然後陰乾。
與烏頭一同使用效果更好,忌與麻黃同用。各地都有生長。外形極像苦芺,只是葉片下端附著在莖上,莖上有輕微的皮層突起,像箭羽一樣,葉片上還有許多刻痕缺口,花朵是紫色的。民間的藥方幾乎不用它,而道家修煉的人服用它的枝莖,可以長生不老,還把它加入神枕的配方中。現在既然有另一種藥材叫漏蘆,那麼飛廉的這些別名就指的不是它了。
〔考證〕飛廉有兩種:一種是陶弘景所說的生長在平坦沼澤地中的;另一種是生長在山崗上的,它們的葉子很相似,但山崗上的葉子沒有疏缺的刻痕,而且有很多毛,莖也沒有羽狀突起,根是直直向下長的,也沒有旁枝。新鮮時,根部的肉是白色的,皮是黑色的,裡面有黑色的紋路;曬乾後,顏色就像玄參一樣黑。用它的葉、莖和根,可以治療疳蝕和殺蟲,與平坦沼澤地生長的飛廉都有相同的療效。現在民間把長得像苦芺的馬薊當成漏蘆,這是錯誤的。
3. 營實
味酸,溫、微寒,無毒。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久服輕身益氣。根,止泄利腹痛,五臟客熱,除邪逆氣,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復肌。一名薔薇,一名薔麻,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薔蘼,一名山棘。生零陵川穀及蜀郡。八月、九月採,陰乾。
營實即是薔薇子,以白花者為良。根亦可煮釀酒,莖、葉亦可煮作飲。
白話文:
味道酸,性溫,有些微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癰疽、惡瘡、肌肉結塊、跌打損傷、潰爛的瘡、發熱,以及陰部潰爛久治不癒,並能使關節活動順暢。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體力。
它的根,可以止瀉、緩解腹痛,去除五臟內的虛熱,消除邪氣引起的逆氣,治療癰疽、癩病、各種惡瘡、金屬外傷和鞭打造成的傷害,幫助生長肌肉、恢復皮膚。它又名薔薇,又名薔麻,又名牛棘,又名牛勒,又名薔蘼,又名山棘。生長在零陵地區的溪谷和蜀郡。在八月、九月採摘,置於陰涼處乾燥。
營實就是薔薇的果實,以開白花的為佳。它的根也可以用來煮酒,莖和葉也可以煮成飲品。
4. 薇銜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痹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瘻,癰腫,暴症,逐水,療痿蹶。久服輕身明目。一名麋銜,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無心,一名無顛。生漢中川澤及宛朐、邯鄲。七月採莖、葉,陰乾。
得秦皮良。俗用亦少。
〔謹案〕此草叢生,似茺蔚及白頭翁。其葉有毛,莖赤,療賊風大效,南人謂之吳風草。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瘥。又有大、小二種:楚人猶謂大者為大吳風草,小者為小吳風草也。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略帶寒涼,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癲癇發作時吐舌頭、心悸氣短、中風、鼠瘻(淋巴結腫大)、癰腫(皮膚化膿)、突發疾病、排除體內多餘水分,以及治療手腳無力麻痹的病症。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視力清晰。它又名麋銜、承膏、承肌、無心、無顛。這種植物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邊和宛朐、邯鄲一帶。在七月採收莖和葉,然後陰乾。
和秦皮一起使用效果更好。但民間使用較少。
這草叢生,外形像茺蔚和白頭翁。它的葉子有毛,莖是紅色的,治療中風效果很好,南方人稱它為吳風草。它又名鹿銜草,據說鹿生病時會銜著這種草,然後病就好了。這種草還有大小兩種:楚地的人稱大的為大吳風草,小的為小吳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