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八 (8)
卷第十八 (8)
1. 馬芹子
味甘、辛,溫,無毒。主心腹脹滿,下氣,消食,調味用之,香似橘皮,而無苦味。
生水澤旁,苗似鬼針、菾菜等,花青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新附)
白話文:
味道甘甜、辛辣,性質溫和,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心腹脹滿,能降氣、幫助消化,可作為調味使用,氣味像橘子皮,但沒有苦味。
生長在水邊濕地,幼苗像鬼針草、菾菜等植物,開青白色的花;種子呈黃黑色,形狀像防風的種子。(這是後代新增的說明)
2. 蓴
味甘,寒,無毒。主消渴,熱痹。
蓴性寒,又云冷,補,下氣,雜鯉魚作羹,亦逐水。而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啖也。
〔謹案〕蓴久食大宜人。合鮒魚為羹,食之,主胃氣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此應在上品中。三、四月至七、八月,通名絲蓴,味甜,體軟;霜降以後,至十二月,名環蓴,味苦,體澀,取以為羹,猶勝雜菜。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寒,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口渴消渴,以及熱痹。
蓴菜性寒,又有人說性冷,可以補益身體、使氣往下走。和鯉魚一起煮成羹湯,也可以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但因為它的性質滑利,所以注重養生的人不宜多吃。
〔謹案〕蓴菜長期食用對人很有益處。和鯽魚一起煮成羹湯,食用後,可以治療胃氣虛弱、難以消化食物的人,效果很好。也適合老年人食用,應該將它列為上品藥材。三、四月到七、八月採收的蓴菜,一般叫做絲蓴,味道甘甜,質地軟嫩;霜降之後到十二月採收的,叫做環蓴,味道較苦,質地較澀,拿來煮成羹湯,比一般的蔬菜更美味。
3. 落葵
味酸,寒,無毒。主滑中散熱。實,主悅澤人面。一名天葵;一名繁露。
又名承露,人家多種之。葉惟可𩚫鮓,性冷滑,人食之,為狗所齧作瘡者,終身不瘥。其子紫色,女人以漬粉敷面為假色,不入藥用也。
白話文:
味道酸,性寒,沒有毒。主要功能是使腸胃滑順,散發熱氣。它的果實,能使人的臉色容光煥發。它有一個別名叫天葵,也有一個別名叫繁露。
又名叫承露,很多人家都種植它。它的葉子只能用來醃製魚肉,因為性質寒冷滑潤,如果人吃了它,又被狗咬傷而產生瘡,這個瘡就會終身無法痊癒。它的種子是紫色的,婦女會用它浸泡粉來敷臉當作化妝的假色,但不作為藥材使用。
4. 蘩蔞
味酸,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五月五日日中採,干,用之當燔。
此菜人以作羹。五月五日採,曝乾,燒作屑,療雜惡瘡,有效。亦雜百草取之,不必止此一種爾。
〔謹案〕此草,即是雞腸也,俱非正經所出。而二處說異,多生濕地坑渠之側,一名百滋草。流俗通謂雞腸,雅士總名蘩蔞。《爾雅》物重名者,並云一物兩名也。
白話文:
味道酸,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多年難以癒合的惡瘡。在五月初五的中午採摘,曬乾,使用時要燒成灰。
這種菜人們會用來煮湯。在五月初五採摘,曬乾,燒成灰,可以用來治療各種惡瘡,效果很好。也可以和其他各種草藥混合使用,不一定要只用這一種。
【考證】這種草,就是雞腸草,都不是正統藥典中記載的。但是兩處說法不同,它多生長在潮濕的低窪水溝旁邊,又名百滋草。民間俗稱雞腸草,文雅人士統稱為蘩蔞。《爾雅》中記載的同一種東西有兩個名稱的,都說是一個東西有兩個名字。
5. 蕺
味辛,微溫。主蠼螋溺瘡,多食令人氣喘。
俗傳言食蕺不利人腳,恐由閉氣故也。今小兒食之,便覺腳痛。
〔謹案〕此物,葉似蕎麥,肥地亦能蔓生,莖紫赤色,多生濕地、山谷陰處。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關中謂之菹菜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稍微溫熱。主要治療蠼螋爬過後造成的皮膚潰爛,吃多了會使人氣喘。
民間傳說吃蕺對腳不好,可能是因為它會使人閉氣的緣故。現在小孩吃了,就會覺得腳痛。
[考證] 這種植物,葉子像蕎麥,在肥沃的土地也能蔓延生長,莖呈紫紅色,大多生長在潮濕的土地、山谷陰暗的地方。山南、江左一帶的人,喜歡生吃,關中一帶稱它為菹菜。
6. 葫
味辛,溫,有毒。主散癰腫、⿸疒𧍷瘡,除風邪,殺毒氣。獨子者,亦佳。歸五臟。久服傷人,損目明。五月五日採之。
今人謂葫為大蒜,謂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似也。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齏以啖膾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此物唯生食,不中煮,用以合青魚鮓食,令人發黃耳。取其條上子,初種之,成獨子葫;明年則復其本也。
〔謹案〕此物煮為羹臛,極俊美,熏氣亦微。下氣,消穀,除風,破冷,足以饌中之俊。而注云不中煮,自當是未經試爾。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溫,有毒。主要功效是散解癰腫、惡瘡,去除風邪,殺滅毒氣。獨顆的(葫)效果也很好。歸屬於五臟。長期服用會傷害身體,損傷視力。最好在五月五日採收。
現在的人把葫叫做大蒜,把蒜叫做小蒜,因為它們的氣味相似。它的氣味非常熏臭,不能食用。一般人將它搗碎做成醬料來配生魚片吃,這種做法非常傷害身體,會縮短壽命,沒有比這樣更嚴重的了。這種東西只能生吃,不適合煮熟,用來搭配青魚醃製品吃,會使人皮膚發黃。取它莖上的種子,最初種植時,會長成獨顆的葫;隔年就會恢復原本的樣子。
〔謹案〕這種東西煮成羹湯,味道非常鮮美,熏臭味也很淡。它能降氣、幫助消化、去除風邪、驅除寒冷,可以說是佐餐中的佳品。但注解說不適合煮熟,應該是沒有嘗試過的緣故。
7. 蒜
味辛,溫,無毒,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五月五日採。
小蒜生葉時,可煮和食。至五月葉枯,取根名薍子,正爾啖之,亦甚熏臭。味辛,性熱,主中冷,霍亂,煮飲之。亦主溪毒。食之損人,不可長用之。
〔謹案〕此蒜與胡蔥相得,主惡蛓毒、山溪中沙蝨水毒大效。山人、俚、獠時用之。
白話文:
蒜的味道辛辣,屬性溫熱,沒有毒性,作用歸於脾經和腎經。主要治療霍亂,腹部不適,幫助消化,調理腸胃,溫暖脾胃,驅除邪氣和痺症毒氣。最好在農曆五月五日採收。
小蒜在剛長出葉子的時候,可以煮熟食用。等到農曆五月葉子枯萎時,採集它的根部,稱為薍子,直接食用,味道非常辛辣且有強烈的氣味。味道辛辣,屬性溫熱,主要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腹部冷痛、霍亂,煮水飲用。也可以治療溪水中的毒。但是食用蒜對身體有損害,不可以長期食用。
〔謹慎考察〕這種蒜和胡蔥搭配使用,對於治療惡蟲叮咬的毒、山溪中的沙虱水毒有非常好的效果。山區居民、少數民族常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