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六 (4)
卷第十六 (4)
1. 蠡魚
味甘,寒,無毒。主濕痹,面目浮腫,下大水,療五痔,有瘡者,不可食,令人瘢白。一名鮦魚。生九江池澤,取無時。
今皆作鱧字,舊言是公蠣蛇所變,然亦有相生者。至難死,猶有蛇性。合小豆白煮,以療腫滿甚效。
〔謹案〕《別錄》云:腸及肝,主久敗瘡中蟲。諸魚灰,並主哽噎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濕痹症、臉部和眼部浮腫、小便不暢導致的下身水腫,以及治療痔瘡。身上有瘡的人,不能吃這種魚,會使瘡疤變成白色。這種魚又叫做鮦魚。生長在九江的池塘沼澤中,隨時可以捕取。
現在都寫作「鱧」字,以前的說法是這種魚是由公蠣蛇所變來的,但也有自然產生的。這種魚很難死,仍然帶有蛇的習性。將其與赤小豆一起煮爛,可以治療腫脹滿悶,效果非常好。
〔謹按〕《別錄》說:這種魚的腸和肝,可以治療慢性潰爛瘡中的蟲。各種魚的魚灰,都可以治療食道阻塞。
2. 鮑魚
味辛、臭,溫,無毒。主墜墮,腿蹶,踠折,瘀血,血痹在四肢不散者,女子崩中血不止。勿令中咸。
所謂鮑魚之肆,言其臭也,俗人呼為䱒魚,字似鮑,又言鹽䱒之以成故也。作藥當用少鹽臭者,不知正何種魚爾?乃言穿貫者亦入藥,方家自少用之。今此鮑魚乃是鱅魚,長尺許,合完淡干之,而都無臭氣,要自療漏血,不知何者是真?
〔謹案〕此說云味辛,又言勿令中咸,此是鰎魚,非鮑魚也。魚去腸肚,繩穿,淡曝使干,故辛而不咸。李當之本草,亦言胸中濕者良,鮑魚肥者,胸中便濕。又云穿貫繩者,彌更不惑。鮑魚破開,鹽裹不曝,味鹹不辛,又完淹令濕,非獨胸中。且鰎魚亦臭,臭與鮑別。鮑鰎二魚,雜魚並用。
鮑似屍臭,以無鹽也;鰎臭差,微有鹽故也。鰎魚沔州、復州作之,餘外皆不識爾。
白話文:
鮑魚的味道辛辣、帶有腥臭味,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從高處摔落、腿腳抽筋、腳踝扭傷、瘀血,以及血液循環不佳導致四肢麻木不散的情況,還能止住女性的崩漏出血。使用時要注意不要讓它沾到鹽。
之所以說「鮑魚之肆」(販賣鮑魚的店鋪),就是因為它的臭味。一般人稱它為「䱒魚」,這個字的形狀像「鮑」,也有人說是因為用鹽醃製才變成這樣。作為藥材應該選用稍微帶有鹹臭味的,但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魚。有人說用穿繩串起來的也能入藥,但醫家很少這樣用。現在的鮑魚其實是鱅魚,長約一尺,完整地曬乾,完全沒有臭味。如果想要治療漏血,不知道哪個才是真正的鮑魚?
(考證)這裡說鮑魚味辛,又說不要讓它沾到鹽,這應該是鰎魚,不是鮑魚。鰎魚去除內臟後,用繩子串起來,曬乾,所以味道辛辣而不鹹。李當之的本草也說,胸中濕熱的人適合用鰎魚,鮑魚肥厚,反而會使胸中更加濕熱。又說用繩子穿起來的更沒錯。鮑魚剖開後,用鹽包裹不曬乾,味道是鹹的不是辛辣的,而且浸泡在鹽水中會變得潮濕,不只是胸中濕熱。而且鰎魚也有臭味,但和鮑魚的臭味不同。鮑魚和鰎魚這兩種魚,常常和雜魚一起使用。
鮑魚的臭味像屍臭,是因為沒有用鹽;鰎魚的臭味稍好一些,是因為帶有少許鹽分。鰎魚在沔州、復州製作,其他地方的人都不認識這種魚。
3. 鮧魚
味甘,無毒。主百病。
此是鯷也,今人皆呼慈音,即是鮎魚,作臛食之云補;又有鱯魚相似而大;又有鮠魚亦相似,黃而美,益人,其合鹿肉及赤目赤須無鰓者,食之並殺人;又有人魚,似鯷而有四足,聲如小兒,食之療瘕疾,其膏燃之不消耗,始皇驪山塚中用之,謂之人膏也。荊州、臨沮、青溪至多此魚。
〔謹案〕鮧魚,一名鮎魚,一名鯷魚,主水浮腫,利小便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這就是現在所說的鯷魚,現在的人都叫它慈音,也就是鮎魚,把它煮成羹湯來吃,據說可以補身體。另外還有一種叫鱯魚的,外形和鮎魚相似但是比較大;還有一種叫鮠魚的,外形也很相似,但身體是黃色的,味道鮮美,對人有益。不過,如果和鹿肉或是紅色眼睛、紅色鬍鬚且沒有鰓的魚一起吃,會導致死亡。另外還有一種人魚,外形像鯷魚但有四隻腳,叫聲像小孩子,吃了可以治療腹部腫塊疾病,它的油脂點燃後不會消耗完,秦始皇驪山陵墓裡用的就是這種油脂,所以被稱為人膏。荊州、臨沮、青溪一帶有很多這種魚。
〔謹案〕鮧魚,又名鮎魚,又名鯷魚,主要可以治療水腫,有利尿的功效。
4. 鱔魚
味甘,大溫,無毒。主補中,益血,療沈唇。五月五日取頭骨燒之,止痢。
鱔是荇芩根化作之,又云是人發所化,今其腹中自有子,不必盡是變化也。性熱,作臛食之亦補。而時行病起,食之多復,又喜令人霍亂。凡此水族魚蝦之類甚多,其有名者,以注在前條,雖皆可食,而甚損人,故不入藥用。又有食之反能致病者,今條注如後說:凡魚頭有白色如連珠至脊上者,腹中無膽者,頭中無鰓者,並殺人。魚汁不可合鸕鷀肉食之。
鯽魚不可合猴、雉肉食之。鰍鱔不可合白犬血食之。鯉魚子不可合豬肝食之。鯽魚亦爾。青魚鮓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並麥醬食之。蝦無須及腹下通黑,及煮之反白,皆不可食。生蝦鱠不可合雞肉食之,亦損人。又有鯆魮亦益人,尾有毒,療齒痛。又有䱀䰲魚,至能醒酒。鯸鮧魚有毒,不可食。
〔謹案〕《別錄》云:干鱔頭,主消渴,食不消,去冷氣,除痞症。其穿魚繩,主竹木屑入目不出;穿鮑魚繩,亦主眯目、去刺,煮汁洗之大良也。
白話文:
鱔魚,味道甘甜,屬性大溫,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補養脾胃,補益氣血,治療嘴唇下陷。在農曆五月五日取鱔魚頭骨燒成灰,可以止瀉。
有人說鱔魚是荇菜的根變化而來的,也有人說是人的頭髮變成的,但現在看來,鱔魚肚子裡自己有卵,不一定都是變化而來的。鱔魚屬性偏熱,用來煮羹食用也能滋補身體。不過在流行病盛行的時候,吃多了反而會加重病情,而且容易引起霍亂。所有水族魚蝦之類有很多,有名的都已經在前面提到了,雖然都可以吃,但對人體損害很大,所以一般不入藥使用。還有一些吃了反而會生病的,現在把注意事項寫在下面:凡是魚頭上有白色像珠子連到脊椎上的,肚子裡沒有膽的,頭裡沒有鰓的,吃了都會死人。魚湯不能和鸕鶿肉一起吃。
鯽魚不能和猴肉、雉雞肉一起吃。泥鰍和鱔魚不能和白狗血一起吃。鯉魚卵不能和豬肝一起吃,鯽魚也是一樣。醃製的青魚不能和生的胡荽、生的葵菜以及麥醬一起吃。蝦子沒有鬍鬚,肚子下面一片黑色,以及煮熟後反而變白的,都不能吃。生的蝦肉切成的魚膾不能和雞肉一起吃,吃了也會損害身體。還有一種鯆魮魚,對人有益處,但尾巴有毒,可以治療牙痛。還有一種䱀䰲魚,非常能解酒。鯸鮧魚有毒,不能食用。
(考證)《別錄》記載:曬乾的鱔魚頭,可以治療消渴症(糖尿病),消化不良,去除寒氣,消除痞塊。用來穿魚的繩子,可以治療竹木屑進入眼睛取不出來的情況;用來穿鮑魚的繩子,也能治療眼睛眯著、去除刺,煮成汁液清洗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