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 (8)
卷第十 (8)
1. 莨菪子
味苦、甘,寒,有毒。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使人健行見鬼。療癲狂風癇,顛倒拘攣。多食令人狂走。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通神。一名橫唐,一名行唐。生海濱川穀及雍州。五月採子。
今處處亦有。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惟入療癲狂方用,尋此乃不可多食過劑耳。久服自無嫌,通神健行,足為大益,而《仙經》不見用之,今方家多作莨蓎也。
白話文:
味道苦澀、甘甜,性寒,有毒。主要治療牙痛,能驅除牙齒裡的蟲,也能治療肌肉麻痺、抽筋拘攣等症狀,還能讓人走路輕快,甚至能看到鬼。可以治療癲狂、風癇,以及癲癇發作時的抽搐。如果吃太多會讓人發狂亂跑。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行走如飛,跑起來像奔馬一樣快,意志堅強,增強力量,精神也變得清明。它又名橫唐,也叫行唐。生長在海邊、河谷以及雍州一帶。五月採摘它的果實。
現在各地也都有。它的果實形狀有點像五味子的核,但是非常小。它只用在治療癲狂的藥方中,由此可知不能多吃或過量服用。長期服用自然沒有問題,可以使精神清明,走路輕快,這對身體有很大的益處,但是《仙經》卻沒有提到它的用途,現在的醫師大多把它當作莨菪來使用。
2. 蜀漆
味辛,平、微溫,有毒。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堅,痞結,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中邪結氣吐出之。生江林山川穀,生蜀漢中,恆山苗也。五月採葉,陰乾。
栝蔞為之使,惡貫眾。猶是恆山苗,而所出又異者,江林山即益州江陽山名,故是同處爾。彼人採,仍縈結作丸,得時燥者,佳矣。
〔謹案〕此草曬乾,微萎則把束曝使燥,色青白堪用,若陰乾便黑爛郁壞矣。陶云作丸,此乃梌餅,非蜀漆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平,稍微帶點溫性,有毒。主要治療瘧疾以及咳嗽氣逆、發冷發熱,腹中腫塊堅硬、痞塊結聚、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等病症。還可以治療胸中邪氣鬱結而導致的氣吐出。生長在江邊森林、山川溪谷中,蜀地漢中一帶也有,是恆山的苗。五月採摘葉子,陰乾。
栝樓是它的使藥,不宜與貫眾同用。雖然都是恆山的苗,但是生長的地方不同,江邊森林的其實就是益州江陽山,所以它們是同一地方的產物。當地人採摘後,會把它綑綁成丸狀,乾燥及時的品質較好。
(謹案)這種草曬乾時,要稍微萎蔫的時候就捆成束曬乾,顏色青白的才能用,如果陰乾就會發黑腐爛。陶弘景說製成丸,這應該是梌餅,不是蜀漆。
3. 恆山
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療鬼蠱往來,水脹,洒洒惡寒,鼠瘻。一名互草。生益州川穀及漢中。八月採根,陰乾。
畏玉札。出宜都、建平,細實黃者,呼為雞骨恆山,用最勝。
〔謹案〕恆山葉似茗狹長,莖圓,兩葉相當。三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生山谷間,高者不過三、四尺。
白話文:
味道苦、辛辣,藥性寒或微寒,有毒。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熱性瘧疾、鬼毒(指某些疾病或中毒)、胸中痰液積聚引起的嘔吐。還可以治療鬼蠱(一種傳染病或巫術)引起的病症、水腫、發冷顫抖、鼠瘻(一種淋巴結腫大)。別名又叫互草。生長在益州、四川山谷以及漢中一帶。八月採集根部,陰乾。
畏懼玉札這種藥材。產自宜都、建平一帶,根部細小且呈黃色的,被稱為雞骨恆山,藥效最好。
〔謹案〕恆山的葉子像茶葉一樣狹長,莖是圓柱形,兩片葉子相對生長。三月開白色花朵,花萼是青色的。五月結果實,果實呈青色圓形。一個果實裡有三個種子。生長在山谷間,高度不超過三、四尺。
4. 青葙子
味苦,微寒,無毒。主邪氣,皮膚中熱,風瘙身癢,殺三蟲。惡瘡、疥蝨、痔蝕,下部⿸疒𧍷瘡。其子名草決明,療唇口青。一名草蒿,一名萋蒿。生平谷道旁。三月採莖葉,陰乾。五月、六月採子。
處處有。似麥柵花,其子甚細。後又有草蒿,別本亦作草藁。今主療殊相類,形名又相似,極多足為疑,而實兩種也。
〔謹案〕此草,苗高尺許,葉細軟,花紫白色,實作角,子黑而扁光,似莧實而大,生下濕地,四月、五月採。荊襄人名為崑崙草,搗汁單服,大療溫癘⿸疒𧍷也。
白話文:
味道苦,性微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邪氣,皮膚內的熱,風引起的皮膚搔癢,能殺死三種寄生蟲。可以治療惡瘡、疥瘡、蝨子、痔瘡腐蝕,以及下部的陰部瘡瘍。它的種子名為草決明,可以治療嘴唇發青。又名草蒿,也名萋蒿。生長在平坦道路旁邊。三月採摘莖葉,陰乾。五月、六月採摘種子。
到處都有這種植物。花像麥田的柵欄,它的種子非常細小。後面說到的草蒿,其他書籍也寫作草藁。現在它們主要治療的疾病很相似,外形和名字也很像,容易讓人搞混,但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植物。
(謹慎考證)這種草,苗高約一尺,葉子細軟,花為紫白色,果實呈角狀,種子黑色扁平且有光澤,像莧菜的種子但比較大,生長在潮濕的地方,四月、五月採摘。荊州、襄陽一帶的人稱它為崑崙草,搗爛取汁單獨服用,對治療溫病引起的陰部瘡瘍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