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5)

1. 牡荊實

味苦、溫、無毒。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生河間南陽宛朐山谷,或平壽、都鄉高堤岸上,牡荊生田野。八月、九月採實,陰乾。

白話文:

味道苦,溫和,沒有毒性。主要用來消除骨頭之間的寒熱,疏通胃氣,止咳,降低氣的上升。生長在河間、南陽、宛朐的山谷,或平壽、都鄉的高堤岸上,牡荊生長在田野。在八、九月採摘果實,放在陰涼處曬乾。

得朮、柏實、青葙共療頭風,防風為之使,惡石膏。河間、宛朐、平壽並在北,南陽在西,論蔓荊,即應是今作杖棰之荊,而復非見。其子殊細,正如小麻子,色青黃。荊子實小大如此也。牡荊子乃出北方,如烏豆大,正圓黑,仙術多用牡荊,今人都無識之者。李當之《藥錄》乃注溲疏下云:溲疏一名陽臚,一名牡荊,一名空疏。

白話文:

術、柏實和青葙一起治療頭痛,用防風做引經藥,忌用石膏。河間、宛朐、平壽都在北方,南陽在西方。討論蔓荊,那就應該是現在做柺杖、木槌的那種荊樹,卻始終沒有見過。它的果實特別細小,就像小麻子一樣,顏色青黃。荊子的大小也是這樣。牡荊子出產北方,像烏豆那麼大,很圓很黑,仙術中常用到牡荊,現在的人們都很少識別它。李當之的《藥錄》中在溲疏下注釋說:溲疏別名陽臚、牡荊、空疏。

皮白,中空,時有節。子似枸杞子,赤色,味甘、苦,冬月熟,俗乃無識者。當此實是真,非人籬域陽臚也。案如此說,溲疏主療與牡荊都不同,其形類乖異,恐乖實理。而仙方用牡荊,云能通神見鬼,非唯其實,乃枝葉並好。又云有荊樹,必枝枝相對,此是牡荊,有不對者,既非牡荊。

既為父,則不應有子。如此,並莫詳虛實,須更博訪,乃詳之耳。

白話文:

樹皮白色,中空,有時有節。果實像枸杞子,是紅色,味道甘甜、苦澀,在冬天成熟並且被一些無知的人民間俗稱「陽臚」。然而,真正的牡荊子是這個,而不是指其他長在籬笆邊的果實。依據這種說法,水仙花的療效和牡荊都不一樣,兩種植物的形狀和外觀差異很大,恐怕與事實不符。傳說的神仙方藥中用到的牡荊,是說它能令人通神見鬼,不僅是果實,枝葉也都如此。又有一種說法是有長著荊棘的樹,必須是每根枝條都相對生長的,這就是牡荊,如果樹上有枝條是沒有相對生長的,那就不算牡荊。

如果是父親,就不應該有兒子。如此這般,既不能明確認知真偽,必須廣泛徵詢意見,纔可能得知詳情。

〔謹案〕此即作棰杖荊,是也。實細,黃黑色,莖勁作樹,不為蔓生,故稱之為牡,非無實之謂也。案《漢書·郊祀志》,以牡荊莖為幡竿,此明則蔓不堪為竿。今所在皆有,此荊非《本經》所載。案今生出乃是蔓荊,將以附此條後,陶為誤矣。《別錄》云:荊葉,味苦,平,無毒。

白話文:

*解釋*:這就是可以用來製成鞭杖的荊條。荊條的枝幹細小,黃黑色,莖部強勁可以作為樹木,不會像藤蔓那樣生長,所以被稱爲牡荊,並不是因爲它沒有果實。漢書中的郊祀志中記載,用牡荊的莖部做爲旗竿,這說明蔓荊做不了旗竿。現在各地都有這種荊條,但這種荊條並不是本經所載的荊條。據考證,現在生長的荊條都是蔓荊,如果把蔓荊列入這一條,那就是陶弘景弄錯了。《別錄》說:荊葉,味道苦,性平,無毒。

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疒𧍷。薄腳,主腳氣腫滿。其根,味甘、苦,平,無毒。水煮服,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有青赤二種,赤者為佳。出《類聚方》,今醫相承,多以牡荊為蔓荊,此極誤也。

白話文:

蔓荊主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䨐。其嫩葉,主治腳氣腫滿。其根,味道甘、苦,性平,無毒。水煮服用,主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有青赤二種,赤者為佳。出於《類聚方》,今醫相承,多誤將牡荊當做蔓荊,此極為錯誤。

2. 女貞實

味苦、甘,平,無毒。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輕身不老。生武陵川穀。立冬採。

白話文:

味道苦、甘,性質平和,無毒。主要用於補中氣,安五臟,養精神,消除各種疾病,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強健,輕盈不衰老。生長在武陵地區的山谷中。立冬時採收。

葉茂盛,凌冬不凋,皮青肉白,與秦皮為表裡,其樹以冬生而可愛,諸處時有。《仙經》亦服食之,俗方不復用,市人亦無識之者。

白話文:

葉子繁茂,經嚴冬不凋零,樹皮青綠、果肉潔白,是秦皮的表裡,該樹種在冬季生長,令人喜愛,各地時常都有。仙人食譜中有紀載食用,一般藥方不再使用,市面上也沒有人認識它。

〔謹案〕女貞葉,似枸骨及冬青樹等,其實九月熟黑,似牛李子。陶云與秦皮為表裡,誤矣。然秦皮葉細冬枯,女真葉大冬茂,殊非類也。

白話文:

謹慎地審查一下,女貞葉,很像枸骨和冬青樹之類的植物,它的果實在九月成熟,是黑色的,像牛李子。陶弘景說女貞葉與秦皮是表裡關係,這是錯誤的。然而,秦皮的葉子細小,在冬季枯萎,女貞葉的葉子大,在冬季茂盛,它們根本就不是同一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