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 (9)
卷第十 (9)
1. 牙子
味苦、酸,寒,有毒。主邪氣熱氣,疥瘙惡瘍瘡痔,去白蟲。一名狼牙,一名狼齒,一名狼子,一名犬牙。生淮方川穀及宛朐。八月採根,曝乾。中濕腐爛生衣者,殺人。
蕪荑為之使,惡地榆、棗肌。近道處處有,其根牙亦似獸之牙齒也。
白話文:
味道苦澀、酸味,屬性寒涼,有毒。主要治療邪氣、熱氣,以及疥瘡、搔癢、惡性腫瘡、痔瘡,能去除體內的白蟲。它還有別名,叫做狼牙、狼齒、狼子、犬牙。這種植物生長在淮水一帶的平原和山谷,以及宛朐這個地方。通常在八月採收根部,曬乾使用。如果採收後因為潮濕而腐爛,長出白色薄膜的,會毒死人。
蕪荑這種藥材可以引導它發揮藥效,但它與地榆、棗肌相剋。這種植物在道路附近很常見,它的根部形狀像野獸的牙齒。
2. 白蘞
味苦、甘,平、微寒,無毒。主癰腫疽瘡,散結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下赤白,殺火毒。一名兔核,一名白草,一名白根,一名崑崙。生衡山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代赭為之使,反烏頭。近道處處有之,作藤生,根如白芷,破片以竹穿之,曬乾。生取根搗,敷癰腫亦效。
〔謹案〕此根,似天門冬,一株下有十許根,皮赤黑,肉白,如芍藥,殊不似白芷。
白話文:
味道苦澀、帶有甘甜,屬性平和、稍微偏寒,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癰腫、瘡瘍等皮膚疾病,可以消散體內結塊之氣,止痛,消除眼睛發紅發熱的症狀,也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瘧疾,以及婦女陰部腫痛。能止住赤白帶下,並能消除火熱毒素。它還有別名,稱為兔核、白草、白根、崑崙。生長在衡山的山谷中。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後使用。
代赭石可以增強其藥效,但它與烏頭相剋。這種植物在各地都很常見,像藤蔓一樣生長,根部外形像白芷,將其切成片用竹籤串起來曬乾。新鮮採挖的根搗爛外敷,對治療癰腫也有效果。
(謹慎考究)這種植物的根,外形類似天門冬,一株底下有十幾條根,外皮呈現赤黑色,肉質白色,如同芍藥一般,與白芷的形態差異很大。
3. 白芨
味苦、辛,平、微寒,無毒。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賊風鬼擊,痱緩不收。除白癬疥蟲。一名甘根,一名連及草。生北山川穀及宛朐及越山。
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仁。近道處處有之。葉似杜若,根形似菱米,節間有毛。方用亦希,可以作糊。
〔謹案〕此物,山野人患手足皸拆,嚼以塗之有效。
白話文:
白芨味道苦、辛,性平,稍微帶點寒性,沒有毒。主要治療癰腫、惡瘡、敗疽、損傷陰部、壞死的肌肉、胃中邪氣、像被賊風或鬼怪襲擊的疾病、皮膚潰爛無法收口等症狀。還可以去除白癬、疥蟲。它又名甘根、連及草。生長在北方山川的溪谷,以及宛朐、越山等地。
紫石英可以加強它的藥效,但會與理石相剋,害怕李子核、杏仁。在道路附近各地都可見到。葉子像杜若,根部形狀像菱角米,節與節之間有毛。平常用到的機會不多,可以用來製作糊狀物。
[考證] 這個藥材,山野居民如果手腳皮膚龜裂,咀嚼後塗抹在患處,有療效。
4. 蛇全
味苦,微寒,無毒。主驚癇,寒熱,邪氣,除熱,金瘡,疽痔,鼠瘻,惡瘡,頭瘍。療心腹邪氣,腹痛,濕痹,養胎,利小兒。一名蛇銜。生益州山谷。八月採,陰乾。
即是蛇銜,蛇銜有兩種,並生石上。當用細葉黃花者,處處有之。亦生黃土地,不必皆生石上也。
〔謹案〕全字乃是合字。陶見誤本。宜改為含。含、銜義同,見古本草也。
白話文:
味道苦澀,性質稍微偏寒,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驚風、癲癇、寒熱病、邪氣入侵,能夠清除熱邪,治療刀傷、瘡瘍、痔瘡、鼠瘡、惡瘡、頭部潰瘍。可以治療心腹部的邪氣、腹痛、濕痹,有安胎、對小兒有利的作用。又名蛇銜。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在八月採收,陰乾。
也就是蛇銜,蛇銜有兩種,都生長在石頭上。應該選用葉子細小、開黃花的蛇銜,各地都有。也生長在黃土地上,不一定都長在石頭上。
[考證] 「全」字應該是「含」字的誤寫。陶弘景的版本有錯誤,應該改成「含」字。「含」和「銜」的意思相同,可以參照古本草的記載。
5. 草蒿
味苦,寒,無毒。主疥瘙痂癢惡瘡,殺蝨,留熱在骨節間,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潰。生華陰川澤。
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
〔謹案〕此蒿,生挪敷金瘡,大止血、生肉,止疼痛良。
白話文:
味道苦,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疥瘡、瘙癢、皮膚結痂、惡性瘡瘍,能殺滅蝨子,也可以去除骨節間的熱邪,還有明目的功效。它有一個別名叫青蒿,也有人稱它為方潰。生長在華陰一帶的河流沼澤地帶。
各地都有這種植物,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青蒿,人們也常常採摘它,混在香菜等蔬菜裡食用。
〔補充說明〕這種蒿,如果敷在金瘡(外傷)上,能快速止血、促進肌肉生長,並且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6. 雚菌
味鹹、甘,平、微溫,有小毒。主心痛,溫中,去長蟲白癬蟯蟲,蛇螫毒,癥瘕諸蟲。疽蝸,去蛔蟲、寸白,惡瘡。一名雚蘆。生東海池澤及渤海章武。八月採,陰乾。得酒良,畏雞子。出北來,此亦無有,形狀似菌。云鸛屎所化生,一名鸛菌。單末之,豬肉臛和食,可以遣蛔蟲。
〔謹案〕雚菌,今出渤海蘆葦澤中,鹹鹵地自然有此菌爾,亦非是鸛屎所化生也。其菌色白輕虛,表襄相似,與眾菌不同,療蛔蟲有效。
白話文:
味道鹹、甘甜,性平、稍溫,帶有微小的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心痛,溫暖身體中焦,去除體內寄生的長蟲、白癬、蟯蟲,以及蛇咬傷的毒素,還能治療腹中腫塊、各種蟲害引起的疾病。對於癰疽和蝸癬也有療效,可以驅除蛔蟲和寸白蟲,並能治療惡性瘡瘍。它又名雚蘆。生長在東海的池澤以及渤海的章武一帶。在農曆八月採收,陰乾後使用。與酒一起服用效果更好,但要忌食雞蛋。這種藥材主要產自北方,其他地方很少見,外形像一般的菌類。傳說它是鸛鳥的糞便所化生,因此又名鸛菌。將它單獨研磨成粉末,和豬肉羹一起食用,可以驅除蛔蟲。
〔謹按〕現在的雚菌,出產於渤海一帶蘆葦叢生的沼澤中,在含鹽的鹼性土地上自然生長,並非是鸛鳥的糞便所化生。這種菌類顏色白皙、質地輕盈疏鬆,外觀形狀與菌類相似,但與其他的菌類不同,治療蛔蟲的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