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2)

1. 女菀

味辛、溫,無毒。主療風寒洗洗,霍亂,泄痢,腸鳴上下無常處,驚癇,寒熱百疾,療肺傷咳逆出汗,久寒在膀胱支滿,飲酒夜食發病。一名白菀,一名織女菀,一名茆。生漢中川穀或山陽,正月、二月採,陰乾。

畏滷咸。比來醫方都無復用之。市人亦少有,便是欲絕。別復有白菀似紫菀,非此之別名也。

〔謹案〕白菀即女菀,更無別者,有名未用中,浪出一條,無紫菀時亦用之,功效相似也。

白話文:

女菀,味道辛辣,屬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風寒引起的身體發冷發抖,霍亂,腹瀉痢疾,腸鳴腹痛位置不固定,驚嚇癲癇,以及各種寒熱疾病。可以治療肺部損傷引起的咳嗽、呼吸不順、出汗,以及膀胱寒氣積聚引起的腹脹。飲酒過量或晚上吃東西容易引發這些病症。它又名白菀、織女菀、茆。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谷或山南的向陽山坡,在正月和二月採摘,陰乾。

畏懼滷水和鹹味的東西。近來醫生們的藥方都不再使用它了。市面上也很少見到,幾乎要絕跡了。另外還有一種白菀,長得像紫菀,但並不是女菀的別名。

【考證】白菀就是女菀,沒有其他不同的種類。有些書籍裡記載了它的名字卻沒有實際使用,只是隨意地列出來而已。在沒有紫菀的時候也可以使用它,功效是相似的。

2. 澤蘭

味苦、甘,微溫,無毒。主乳婦內衄,中風余疾,大腹水腫,身面四肢浮腫,骨節中水,金瘡癰腫瘡膿。產後金瘡內塞。一名虎蘭,一名龍棗,一名虎蒲。生汝南諸大澤旁,三月三日採,陰乾。

防己為之使。今處處有,多生下濕地。葉微香,可煎油,或生澤旁,故名澤蘭,亦名都梁香,可作浴湯。人家多種之,而葉小異。今山中又有一種甚相似,莖方,葉小強,不甚香。既云澤蘭,又生澤旁,故山中者為非,而藥家乃採用之。

〔謹案〕澤蘭,莖方,節紫色,葉似蘭草而不香,今京下用之者,是。陶云都梁香,乃蘭草爾,俗名蘭香,煮以洗浴,亦生澤畔,人家種之,花白,紫萼莖圓,殊非澤蘭也。陶注蘭草,復云名都梁香,並不深識也。

白話文:

味道苦、甘,性微溫,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產婦的內出血、中風後遺症、腹部水腫、全身及臉部四肢浮腫、關節積水、刀傷造成的癰腫瘡膿。產後因刀傷導致的體內阻塞也可以治療。它又名虎蘭、龍棗、虎蒲。生長在汝南一帶的大片沼澤旁,在三月初三採摘,陰乾即可。

防己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現在各地都有生長,多生長在潮濕的低窪地。葉子有淡淡的香氣,可以煎油,或者因為生長在沼澤旁,所以稱為澤蘭,也叫做都梁香,可以拿來泡澡。許多人家都有種植,但是葉子有些微的差異。現在山中又有一種很相似的植物,莖是方形的,葉子比較小而堅硬,香氣不濃。既然說它是澤蘭,又生長在沼澤旁,所以山裡的那種應該不是真正的澤蘭,但是藥商卻採用它。

[考證]澤蘭,莖是方形的,節是紫色的,葉子像蘭草但不香,現在京城使用的大多是這種。陶弘景說的都梁香,其實是蘭草,俗稱蘭香,煮來洗澡用,也生長在沼澤邊,人家種植的,花是白色的,紫色的萼片,莖是圓的,這並不是澤蘭。陶弘景在註解蘭草時,又說它叫都梁香,其實是不太了解的。

3. 地榆

味苦、甘、酸,微寒,無毒。主婦人乳痓痛,七傷,帶下病,止痛,除惡肉,止汗,療金瘡。止膿血,諸瘻惡瘡,熱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產後內塞,可作金瘡膏。生桐柏及宛朐山谷。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得發良,惡麥門冬。今近道處處有,葉似榆而長,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一莖長直上,根亦入釀酒。道方燒作灰,能爛石也。乏茗時,用葉作飲,亦好。

〔謹案〕主帶下十二病。《孔氏音義》云: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藏堅,六曰子門僻,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臟不定。用葉作飲代茶,甚解熱。

白話文:

地榆,味道苦澀、甘甜、酸味,性質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婦女乳房疼痛、跌打損傷、白帶病,可以止痛、去除壞死的肌肉組織、止汗,治療外傷。還能止住膿血,治療各種瘻管、惡瘡、熱瘡,能解酒、消除消渴症(糖尿病),修補斷裂的傷口,產後內塞也能使用,可以做成外傷藥膏。

地榆生長在桐柏山和宛朐山谷。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

地榆與發良這種藥材相合,但忌諱與麥門冬同用。現在各地都有地榆,葉子像榆樹葉但比較長,剛長出來的時候鋪在地上,花和果實是紫黑色的像豆豉,所以又叫玉豉。莖是一根直立向上長,根部也可以用來釀酒。道士的方法是用它燒成灰,能腐蝕石頭。缺少茶葉的時候,可以用葉子煮水當茶喝,也很好。

(考證)地榆主要治療十二種白帶病。《孔氏音義》說:第一種是白帶紅色,第二種是白帶白色,第三種是月經不通,第四種是陰部潰爛,第五種是子宮堅硬,第六種是子宮位置不正,第七種是男女交合時疼痛,第八種是小腹寒冷疼痛,第九種是子宮口閉合,第十種是子宮寒冷,第十一種是做夢與鬼交合,第十二種是五臟功能失調。用葉子煮水當茶喝,很能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