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3)

1. 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一名邛鉅。生常山。十二月採根,陰乾。

反甘草,畏菖蒲、蘆草、鼠屎。近道處處有,至猥賤也。

白話文:

味道苦、甘,藥性寒,甚至非常寒冷,帶有輕微毒性。主要治療蠱毒、各種水腫(例如十二種水腫)、腹部脹滿絞痛、腫塊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噁心嘔吐。也可用於治療頸部和腋下的癰腫、頭痛,可以發汗,並能通利大小腸。別名叫做邛鉅。生長在常山一帶。在十二月採挖根部,陰乾後使用。

不能與甘草一同使用,且畏懼菖蒲、蘆草、鼠屎。這種藥材在路邊隨處可見,非常普遍。

2. 蕘華

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傷寒,溫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盪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生咸陽川穀及河南中牟。六月採花,陰乾。

中牟者,平時惟從河上來,形似芫花而極細,白色。比來隔絕,殆不可得。

〔謹案〕此藥苗似胡荽,莖無刺,花細,黃色,四月、五月收,與芫花全不相似也。

白話文:

味道苦、帶辛辣,藥性寒、偏微寒,有毒。主要治療傷寒、溫瘧,能排除體內積聚的十二種水液,破除積聚的腫塊、堅硬的結塊、腹部腫瘤,能清盪腸胃中積留的癖塊、飲食積滯、寒熱引起的邪氣,能疏通水道。還能治療痰飲引起的咳嗽。這種藥草生長在咸陽的河流山谷以及河南的中牟一帶。在六月採集花朵,在陰涼處晾乾。

中牟出產的蕘花,通常都是從河上運來的,形狀像芫花但非常細小,顏色是白色。最近因為交通阻隔,幾乎無法取得。

〔考證〕這種藥草的幼苗像胡荽,莖沒有刺,花很細小,顏色是黃色,在四月、五月採收,和芫花完全不一樣。

3. 旋覆花

味鹹、甘,溫、微溫、冷利,有小毒。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臟間寒熱,補中下氣。消胸上痰結,唾如膠漆,心脅淡水,膀胱留飲,風氣濕痹,皮間死肉,目中眵䁾,利大腸,通血脈,益色澤。一名金沸草,一名盛椹,一名戴椹。根,主風溫。生平澤川澤。五月採花,曬乾,二十日成。

出近道下濕地,似菊花而大。又別有旋葍根,乃出河南來,北國亦有,形似芎藭,唯合旋葍膏用之,余無所入也,非此旋覆花根也。

〔謹案〕旋葍根在上品,陶云:苗似姜,根似高良薑而細,證是旋葍根,今復道從北國來,似芎藭,與高良薑全無彷彿爾。

白話文:

旋覆花,味道鹹、甘,性質溫、微溫或偏寒涼,具有輕微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氣結在脅肋下導致的脹滿、驚悸,排除體內水濕,去除五臟之間的寒熱,補養中焦、使氣向下運行。能消除胸腔上方因痰引起的結塊,改善唾液像膠漆般黏稠的狀況,治療心胸脅肋之間的水腫、膀胱積水,以及因風邪和濕氣引起的痹症,皮下死肉,眼睛裡的眼屎。還能促進大腸蠕動,疏通血脈,使氣色紅潤。旋覆花又名金沸草、盛椹、戴椹。它的根,主要用於治療風溫病。旋覆花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於五月採花,曬乾,約二十天可以完成。

旋覆花產於近郊潮濕之地,外形像菊花但比較大。另外還有一種旋葍根,產自河南,北方也有,外形像芎藭,只適合用來製作旋葍膏,沒有其他用途,它並不是旋覆花的根。

(考證)旋覆根應該是屬於上品藥材,陶弘景說:它的苗像生薑,根像高良薑但比較細。這才是旋覆根。現在又說它從北方來,外形像芎藭,和高良薑完全不像。

4. 鉤吻

味辛,溫,有大毒。主金創乳痓,中惡風,咳逆上氣,水腫,殺鬼疰蠱毒。破症積,除腳膝痹痛,四肢拘攣,惡瘡疥蟲,殺鳥獸。一名野葛。折之青煙出者名固活。甚熱,不入湯。生傅高山谷及會稽東野;秦鉤吻,味辛。療喉痹,咽中寒,聲變,咳逆氣,溫中。一名除辛,一名毒根。生寒石山,二月、八月採。

半夏為之使,惡黃芩。五符中亦云,鉤吻是野葛,言其入口能鉤人喉吻,或言吻作挽字,牽挽人腹而絕之。核事而言,乃是兩物。野葛是根,狀如牡丹,所生處亦有毒,飛鳥不得集之,今人用合膏服之無嫌。鉤吻別是一草,葉似黃精而莖紫,當心抽花,黃色,初生既極類黃精,故以為殺生之對也。

或云鉤吻是毛茛,此《本經》及後說皆參錯不同,未詳定云何?又有一物名陰命,赤色,著木懸其子,生山海中,最有大毒,入口即殺人。

〔謹案〕野葛生桂州以南,村墟閭巷間皆有,彼人通名鉤吻,亦謂苗名鉤吻、根名野葛。蔓生。人自求死者,取一二葉手挪使汁出,掬水飲,半日即死,而羊食其苗大肥。物有相伏如此,若巴豆鼠食則肥也。陶云飛鳥不得集之,妄矣,其野葛以時新採者,皮白骨黃,宿根似地骨,嫩根如漢中防己,皮節斷者良。正與白花藤根相類,不深別者,頗亦惑之。

其新取者,折之無塵氣,經年以後,則有塵起,根骨似枸杞,有細孔久者,折之,則塵氣從孔中出,令折枸杞根亦然。經言折之青煙起者名固活為良,此亦不達之言也。且黃精直生,如龍膽、澤漆,兩葉或四、五葉相對,鉤吻蔓生,葉如柳葉。《博物志》云:鉤吻葉似鳧葵,並非黃精之類。

毛茛是有毛,石龍芮何干鉤吻?秦中遍訪元無物,乃文外浪說耳。

白話文:

鉤吻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有劇毒。主要治療外傷引起的金瘡、新生兒驚風,以及突發的邪風入侵、咳嗽氣逆上衝、水腫等症狀,也能驅除鬼邪、蠱毒。還能破除體內瘀積的腫塊,消除腳和膝蓋的麻木疼痛、四肢的痙攣,也能治療惡性瘡腫和疥癬蟲病,甚至能毒殺鳥獸。它還有一個別名叫野葛。將它折斷後會冒出青煙的,稱為固活。藥性非常燥熱,不能入湯藥。這種植物生長在高山峽谷以及會稽的東部郊野;秦地的鉤吻,味道辛辣。能夠治療喉嚨腫痛、咽喉寒冷、聲音嘶啞、咳嗽氣逆等症狀,還能溫暖中焦。它又名除辛,又名毒根。生長在寒冷的石山中,在二月和八月採摘。

半夏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但忌與黃芩同用。《五符經》中也說,鉤吻就是野葛,說它入口會鉤住人的喉嚨,或者說“吻”字是“挽”字的誤用,意思是牽引拉拽人的腹部導致死亡。但從事實來看,這兩者應該是不同的植物。野葛是根,形狀像牡丹,生長的地方也有毒,飛鳥都不敢靠近,現在人們用它來調製藥膏外敷沒有問題。鉤吻則是另一種草,葉子像黃精,但莖是紫色的,中心會抽出黃色的花,剛長出來的時候很像黃精,所以被認為是與黃精相對的毒藥。

有人說鉤吻是毛茛,但《本經》以及後來的說法都有不同,還無法確定到底哪種說法是對的。還有一種植物叫陰命,是紅色的,附著在樹木上,它的果實懸掛著,生長在山海地區,毒性非常大,入口就會致死。

謹慎考證

野葛生長在桂州以南,村莊巷弄間到處都是,當地人都把它叫做鉤吻,也說它的苗叫鉤吻,根叫野葛。它是蔓生的。有人想自殺,就取一兩片葉子用手搓揉使汁液出來,然後用手捧水喝下去,半天就會死亡,但羊吃了它的苗卻會長得肥壯。世間萬物相生相剋就是這樣,就像巴豆老鼠吃了反而會肥一樣。陶弘景說飛鳥不敢靠近野葛,這是不正確的。野葛應該在新鮮採摘的時候用,皮是白色的,骨是黃色的,老根像地骨皮,嫩根像漢中防己,皮上有節,折斷後比較好的。它和白花藤的根非常相似,如果不仔細區分,很容易混淆。

剛採摘下來的新鮮野葛,折斷時不會有粉塵,經過一年以後,就會有粉塵出現。它的根骨像枸杞,有細小的孔,放的時間久了,折斷時粉塵就會從孔中冒出,折斷枸杞根也會這樣。古書上說折斷後有青煙冒出來的叫固活是比較好的,這種說法也是不對的。而且黃精是直立生長的,像龍膽、澤漆一樣,兩片或四五片葉子相對生長,而鉤吻是蔓生植物,葉子像柳葉。《博物志》上說:鉤吻的葉子像鳧葵,並不是黃精之類。

毛茛有毛,石龍芮和鉤吻有什麼關係呢?在秦地到處尋找,根本就沒有鉤吻這種東西,所以說毛茛是鉤吻的說法是無稽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