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2)

1. 甘遂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穀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一名主田,一名甘藁,一名陵藁,一名凌澤,一名重澤。生中山川穀。二月採根,陰乾。

瓜蒂為之使,惡遠志,反甘草。中山在代郡。先第一本出太山,江東比來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勝,白皮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惡,蓋謂膺偽草耳,非言草石之草也。

〔謹案〕所謂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療體全別。真甘遂苗似澤漆,草甘遂苗一莖,莖端六、七葉,如蓖麻、鬼臼葉等。生食一升,亦不能利,大療癰疽蛇毒。且真甘遂皆以皮赤肉白,作連珠實重者良。亦無皮白者,皮白乃是蚤休,俗名重臺也。

白話文:

甘遂的味道是苦的,帶點甜味,屬性寒涼,甚至是非常寒涼,而且有毒。它主要用來治療肚子脹大、疝氣、腹部脹滿、臉和眼睛浮腫、體內積留的痰飲和沒消化的食物。可以破除堅硬的腫塊和積聚,疏通腸胃,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散去膀胱內的積熱,也能治療皮膚下的硬塊、熱氣腫脹。它還有其他別名,如主田、甘藁、陵藁、凌澤、重澤。這種藥材生長在山川峽谷間。通常在二月採收它的根部,然後放在陰涼處曬乾。

瓜蒂可以加強甘遂的藥效,但它與遠志相剋,不能和甘草一起使用。甘遂的原產地在古代的代郡,最初產自泰山,現在江東一帶使用的是京口產的,藥效差異很大。紅皮的甘遂藥效較好,白皮的在京都也有,被稱為草甘遂,但藥效很差,應該是假的甘遂,不是真正的草本植物。

(根據考證)所謂的草甘遂其實是蚤休,它們的療效完全不同。真正的甘遂的苗長得像澤漆,而草甘遂的苗只有一根莖,頂端有六到七片葉子,形狀像蓖麻或鬼臼的葉子。生吃一升也不能利尿,但能治療癰疽和蛇毒。真正的甘遂都是紅皮白肉的,果實像一串珠子而且比較重的才是好的。沒有白皮的甘遂,白皮的其實是蚤休,俗稱重台。

2. 葶藶

味辛、苦,寒、大寒,無毒。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腹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久服令人虛。一名大室,一名大適,一名丁歷,一名蕇蒿。生藁城平澤及田野。立夏後採實,陰乾。

得酒良,榆皮為之使,惡殭蠶、石龍芮。出彭城者最勝,今近道亦有。母即公薺,子細黃至苦,用之當熬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苦澀,藥性寒涼、非常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腹腔腫塊、氣結聚積,飲食引起的寒熱不適,能破除堅硬腫塊、驅逐邪氣,疏通水道,使膀胱的積水排出,消除腹部留滯的熱氣,使皮膚間的邪水從表面排出,消除面部和眼瞼浮腫,治療因中風引起的突然發熱、皮膚痱子和搔癢,並能疏利小腹。長期服用會使人體虛弱。別名又叫大室、大適、丁歷、蕇蒿。生長在藁城平原、沼澤和田野間。在立夏後採集果實,陰乾。

與酒同用效果更好,榆樹皮能增強藥效,忌與殭蠶、石龍芮同用。以彭城出產的品質最好,現在近郊地區也有生產。它的母本就是薺菜,子實細小,黃色且味道苦澀,使用時應該煎熬。

3. 芫華

味辛、苦,溫、微溫,有小毒。主咳逆上氣,喉鳴喘,咽腫,短氣,蠱毒,鬼瘧,疝瘕,癰腫,殺蟲魚,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臟皮膚,及腰痛,下寒毒、肉毒。久服令人虛。一名去水,一名毒魚,一名牡芫。其根名蜀桑根,療疥瘡,可用毒魚。生淮源川穀。三月三日採花,陰乾。

決明子為之使,反甘草。近道處處有,用之微熬,不可近眼。

白話文:

芫花,味道辛辣、苦澀,藥性溫熱或稍微溫熱,帶有輕微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逆上衝、喉嚨有痰鳴喘息、咽喉腫痛、呼吸短促、蠱毒、鬼瘧(類似瘧疾的疾病)、疝氣、腫塊、癰腫、殺滅魚蟲,可以消除胸腔中的痰液和積水、頻繁吐口水、水腫,以及五臟和皮膚中因水液停滯導致的疾病,還有腰痛,以及下身寒毒、肉毒。長期服用會使人體虛弱。它又名去水、毒魚、牡芫。它的根部叫做蜀桑根,可以治療疥瘡,也可以用來毒魚。它生長在淮河流域的山谷中。在農曆三月三日採摘花朵,陰乾後使用。

決明子可以增強它的藥效,與甘草同用會降低藥效。它在各地都很常見,使用時稍微炒過,不能接觸到眼睛。

4. 澤漆

味苦、辛,微寒,無毒。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利大小腸,明目,輕身。一名漆莖,大戟苗也。生太山川澤。三月三日、七月七日採莖葉,陰乾。

小豆為之使,惡薯蕷。是大戟苗,生時摘葉有白汁,故名澤漆,亦能齧人肉。

白話文:

味道苦、辛辣,性微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皮膚發熱、腹部積水脹大、四肢和臉部浮腫,以及男子性功能不足。能疏通大小腸,使眼睛明亮,身體輕健。又名漆莖,是大戟的幼苗。生長在泰山的河川沼澤邊。在三月三日和七月七日採集莖葉,在陰涼處風乾。

小豆可以輔助它的藥效,但與薯蕷同用會產生不良作用。這是大戟的幼苗,生長時摘取葉子會有白色汁液流出,所以叫做澤漆,也能腐蝕人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