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三 (4)
卷第十三 (4)
1. 紫葳
味酸,微寒,無毒。主婦人產乳余疾,崩中,癥瘕,血閉,寒熱,羸瘦,養胎。莖葉,味苦,無毒。主痿蹶,益氣。一名陵苕,一名芺華。生西海川穀及山陽。
李云是瞿麥根,今方用至少。《博物志》云:郝晦行華草於太行山北得紫葳華。必當奇異。今瞿麥華乃可愛,而處處有,不應乃在太行山。且有樹其莖葉,恐亦非瞿麥根。《詩》云有苕之華;郭云陵霄藤,亦恐非也。
〔謹案〕此即陵霄也,花及莖葉俱用。案《爾雅·釋草》云:苕,一名陵苕,黃華⿱虫黽,白華尖。郭云:一名陵時,又名陵霄。本草云:一名陵苕,一名芺華。即用花,不用根也。山中亦有白花者。案瞿麥花紅,無黃白者。且紫葳、瞿麥皆《本經》所載,若用瞿麥根為紫葳,紫葳何得復用莖葉。體性既與瞿麥乖異,生處亦不相關。郭云陵霄,此為真說也。
白話文:
紫葳,味道酸,性質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婦女產後乳汁不通的疾病,以及崩漏、子宮腫塊、閉經、發冷發熱、身體虛弱消瘦等症狀,並有安胎的功效。紫葳的莖和葉,味道苦,沒有毒性。主要治療痿軟無力的疾病,並能補益氣力。紫葳又名陵苕,又名芺華。生長在西海的河流山谷以及山坡向陽處。
李時珍認為它是瞿麥的根,現在醫方中至少也有用到。 《博物志》記載:郝晦在太行山以北發現一種開花的植物,名叫紫葳,這種花一定很奇特。現在瞿麥的花雖然可愛,但到處都有,不應該是在太行山才有的植物。而且紫葳是有莖葉的樹,恐怕也不是瞿麥的根。《詩經》中說「有苕之華」,郭璞說指的是凌霄藤,恐怕也不是紫葳。
(考證)這裡說的紫葳就是凌霄,花和莖葉都可以入藥。根據《爾雅·釋草》記載:「苕,一名陵苕,黃色的花像蟲子一樣,白色的花是尖的。」郭璞說:「又名陵時,又名陵霄。」本草記載:「一名陵苕,一名芺華。」是使用花,而不是根。山裡也有開白色花的紫葳。但瞿麥的花是紅色的,沒有黃色或白色的。而且紫葳和瞿麥都是《本經》收錄的藥材,如果用瞿麥根來代替紫葳,那紫葳為什麼還可以用莖葉呢?它的性質和瞿麥不同,生長環境也沒什麼關係。郭璞說的凌霄,才是正確的說法。
2. 蕪荑
味辛,平,無毒。主五內邪氣,散皮膚骨節中淫淫行毒,去三蟲,化食,逐寸白,散腹中溫溫喘息。一名無姑,一名𦽄䕋。生晉山川穀。三月採實,陰乾。
今唯出高麗,狀如榆莢,氣臭如𤜦,彼人皆以作醬食之。性殺蟲,以置物中,亦闢蛀。但患其臭耳。
〔謹案〕《爾雅》云:蕪荑一名蔱𧍲,今名𦽄䕋,字之誤也。今出延州、同州者,最好。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五臟內的邪氣,驅散皮膚和骨節中到處流竄的毒氣,殺死三種寄生蟲,幫助消化,驅除寸白蟲,並能消除腹中悶悶不適的喘息感。它又名無姑,也叫𦽄䕋。生長在晉地的山川溪谷中。在三月採摘果實,陰乾。
現在只有高麗出產這種東西,外形像榆樹的果莢,氣味像腐敗的魚,當地人都把它做成醬食用。它的性質能殺蟲,放在物品中也能防止蟲蛀。只是讓人困擾的是它的氣味很臭。
[考證] 《爾雅》記載:蕪荑又名蔱𧍲,現在叫做𦽄䕋,這是文字上的錯誤。現在產自延州、同州的蕪荑,品質最好。
3. 食茱萸
味辛、苦、大熱、無毒。功用與吳茱萸同,少為劣耳,療水氣用之,乃佳。
皮薄開口者是,雖名為食,而不堪啖。(新附)
白話文:
味道辛辣、苦澀,屬性大熱,沒有毒性。功效和吳茱萸相同,只是效果稍差一點,治療水腫效果不錯。
外皮薄而開裂的就是食茱萸,雖然名稱有「食」,但卻不能食用。(這是新補充的內容)
4. 椋子木
味甘、咸,平,無毒。主折傷,破血養血,安胎,止痛,生肉。
葉似柿,兩葉相當,子細圓,如牛李子,生青、熟黑。其木堅重,煮汁赤色。《爾雅》云:椋,即來是也。郭注云:椋,材中車𪆰。八月、九月採木,曬乾。(新附)
白話文:
味道甘甜、帶鹹味,性平,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跌打損傷,能破瘀血也能補養血液,有安胎、止痛、促進肌肉生長的作用。
它的葉子像柿子葉,兩片葉子相對生長,果實細小圓形,像牛李子一樣,生的時候是青色,成熟時變成黑色。它的木材質地堅硬沉重,煮汁會呈現紅色。《爾雅》說:「椋,就是來。」郭璞註解說:「椋木,是製作車軸的材料。」在農曆八月、九月採收木材,曬乾後使用。(新增加的內容)
5. 每始王木
味苦,平,無毒。主傷折,跌筋骨,生肌破血,止痛,酒水煮濃汁飲之。生資州山谷。藤生,繞樹木上生,葉似蘿摩葉。二月、八月採。(新附)
白話文:
味道苦澀,性平,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斷裂,可以促進肌肉生長、散瘀破血、止痛。可以用酒或水將其煮成濃汁飲用。這種藥材生長在資州山谷。它是藤蔓植物,攀繞在樹木上生長,葉子像蘿摩葉。在二月和八月採摘。(新增於後)
6. 折傷木
味甘、咸,平,無毒。主傷折,筋骨疼痛,散血:補血,產後血悶,心痛,酒水煮濃汁飲之。生資州山谷。
藤生,繞樹上,葉似𦱌草葉而光厚。八月、九月採莖,曬乾。(新附)
白話文:
味道甘甜、帶鹹,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有散瘀血、補血的功效,對於產後血悶、心痛也有療效,將其用酒水煮成濃汁飲用。這種植物生長在資州的山谷中。
屬於藤蔓植物,纏繞在樹上生長,葉子像莧菜葉但更光滑肥厚。在農曆八月、九月採收莖部,曬乾後使用。(此段為新增內容)
7. 茗、苦荼
茗,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瘻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秋採之。苦荼,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等,良。
《爾雅·釋木》云:檟苦荼注: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採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生山南漢中山谷。(新附)
白話文:
茗(茶),味道甘甜帶苦,屬性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瘻瘡,使小便順暢,去除痰、熱渴,使人減少睡眠,秋天採摘。
苦荼(苦茶),主要能使氣下行,消化積存的食物,製成飲品時加入茱萸、蔥、薑等,效果很好。
《爾雅·釋木》記載:「檟就是苦荼。」註釋說:這種樹小得像梔子樹,冬天長葉子,可以用來煮湯飲用。現在稱早採摘的為荼(茶),晚採摘的為茗(茶),又名荈,蜀地人稱它為苦荼,生長在山南漢中山谷。(新增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