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三 (5)

1. 桑根白皮

味甘,寒,無毒。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脈絕,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止唾血,熱渴,水腫,腹滿,顱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創。採無時。出土上者殺人。續斷、桂心、麻子為之使。葉,主除寒熱,出汗。汁,解蜈蚣毒。桑耳,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腹痛,陰陽寒熱無子,療月水不調。

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泄,益氣不飢。其金色者,療澼痹飲,積聚,腹病,金創。一名桑茵,一名木麥。五木耳名檽,益氣不飢,輕身強志。生犍為山谷。六月多雨時採木耳,即曝乾。

東行桑根乃易得,而江邊多出土,不可輕信。桑耳,《斷谷方》云:木檽又呼為桑上寄生,此云五木耳,而不顯四者是何木?案老桑樹生燥耳,有黃、赤、白者,又多雨時亦生軟濕者,人採以作菹,皆無復藥用。

〔謹案〕檸耳,人常食;槐耳,用療痔;榆、柳、桑耳,此為五耳,軟者並堪啖。桑椹,味甘,寒,無毒,單食,主消渴;葉,味苦、甘,寒,有小毒。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灰,味辛,寒,有小毒。蒸淋取汁為煎,與冬灰等,同滅痣疵黑子,蝕惡肉。煮小豆,大下水脹。敷金創止血,生肌也。

白話文:

桑樹根的白皮,味道甘甜,性質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身體內部受損、五勞七傷、過度虛弱消瘦、婦女崩漏、脈象微弱、虛弱、增強體力。可以去除肺部的積水,止住吐血,緩解發熱口渴、水腫、腹脹、頭脹,促進小便排泄,去除寸白蟲,可以用來縫合傷口。採摘沒有時間限制。從土裡長出來的桑根會使人中毒。續斷、桂心、麻子可以增強它的藥效。桑葉,主要用於去除寒熱,促進出汗。桑葉汁,可以解蜈蚣毒。

桑耳,味道甘甜,有毒性。黑色的桑耳,主要治療婦女白帶或赤帶、血病、腫塊積聚、腹痛、陰陽寒熱導致的不孕,治療月經不調。

黃色成熟的陳年白色桑耳,可以止住長期腹瀉,增強體力不感到飢餓。金色桑耳,治療風濕病、水腫、積聚、腹部疾病、刀傷。又名桑茵,又名木麥。五木耳又名檽,能增強體力不感到飢餓,使身體輕盈,意志堅強。生長在犍為的山谷中。六月多雨時採集木耳,然後曬乾。

東邊的桑樹根比較容易取得,但江邊大多是土中生長的,不能輕易相信。桑耳,在《斷谷方》中說,木檽又稱桑上寄生,這裡說五木耳,但沒有說明另外四種是哪些樹木。據說老桑樹上長出的乾燥木耳,有黃色、紅色、白色,多雨時也會長出軟濕的木耳,人們採來做成醃菜,都沒有藥用價值。

〔總結〕檸檬樹的木耳,人們常常食用;槐樹的木耳,用來治療痔瘡;榆樹、柳樹、桑樹的木耳,這就是五種木耳,軟的都可以食用。桑椹,味道甘甜,性質寒涼,無毒,單獨食用,主要治療消渴症;桑葉,味道苦、甘,性質寒涼,有微毒。用水煎煮取濃汁,可以去除腳氣水腫,促進大小腸蠕動。桑樹灰,味道辛辣,性質寒涼,有微毒。蒸煮後淋取汁液作成藥膏,與冬灰等同用,可以去除痣、黑斑,腐蝕惡性肉瘤。煮小豆,可以大量排出水腫。外敷於刀傷,可以止血,促進肌肉生長。

2. 菘蘿

味苦、甘,平,無毒。主瞋怒邪氣,止虛汗,出風頭,女子陰寒腫痛,療痰熱,溫瘧,可為吐湯,利水道。一名女蘿。生熊耳山川穀松樹上。五月採,陰乾。

東山甚多,生雜樹上,而以松上者為真。《毛詩》云:蔦與女蘿,施於松上。蔦是寄生,今以桑上者為真,不用松上者,此互有異同耳。

白話文:

味道苦中帶甘,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因憤怒引起的邪氣,停止虛汗,去除風邪引起的頭痛,治療女性陰部寒冷腫痛,也能治療痰熱、溫瘧,可以做為催吐的藥湯,並能疏通水道。又名女蘿。生長在熊耳山山谷松樹上。五月採收,陰乾。

東山有很多,生長在雜樹上,但以生長在松樹上的為真品。《毛詩》說:蔦和女蘿,附生在松樹上。蔦是寄生植物,現在認為附生在桑樹上的才是真品,不用附生在松樹上的,這之間有差異之處。

3. 白棘

味辛,寒,無毒。主心腹痛,癰腫,潰膿,止痛。決刺結,療丈夫虛損,陰痿,精自出,補腎氣,益精髓。一名棘針,一名棘刺。生雍州川穀。

李云此是酸棗樹針,今人用天門冬苗代之,非真也。

〔謹案〕白棘,莖白如粉𪓛子,葉與赤棘同,棘林中時復有之,亦為難得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心腹疼痛、癰腫、膿瘡潰爛,能夠止痛。可以疏通經絡中的結塊,治療男子身體虛弱、陽痿、遺精,可以補腎氣、增益精髓。又名棘針、棘刺。生長在雍州的山谷間。

李時珍說這種是酸棗樹的針刺,現在人們用天門冬的苗來代替,這不是真正的白棘。

【按語】白棘的莖像塗了粉一樣白,葉子和赤棘相同,在棘林中偶爾會有,也是很難找到的。

4. 棘刺花

味苦,平,無毒。主金瘡、內漏,明目。冬至後百廿日採之。實,主明目,心腹痿痹,除熱,利小便。生道旁。四月採。一名菥蓂,一名馬朐,一名刺原。又有棗針,療腰痛、喉痹不通。

此一條又相違越,恐李所言多是,然復道其花一名菥蓂,此恐別是一物,不關棗刺也。今俗人皆用天門冬苗,吾亦不許。門冬苗乃是好作飲,益人,正不可當棘刺耳。

〔謹案〕棘有白赤二種,亦猶諸棗,色類非一。後條用花,斯不足怪。以江南無棘,李云用棗針。天門冬苗一名顛棘,南人取以代棘針,陶亦不許,今用棘刺,當取白者為勝。花即棘花,定無別物。然刺有兩種,有鉤、有直,補益用直者,療腫宜取鉤者。又云棗針宜在棗部。南人昧於棗、棘之別,所以同在棘條中也。

白話文:

棘刺花

味道苦,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外傷出血、內出血,並能使眼睛明亮。在冬至過後一百二十天採摘。果實主要使眼睛明亮,治療心腹痿痹(肢體軟弱無力的疾病),能清熱,促進小便排泄。生長在路旁。四月採摘。它有一個別名叫菥蓂,另一個別名叫馬朐,還有一個別名叫刺原。另外還有棗針,可以治療腰痛、咽喉腫痛不通。

這一條記載又互相矛盾了,可能是李時珍說的比較正確。但又說它的花別名叫菥蓂,這恐怕是另一種東西,和棗刺無關。現在一般人使用天門冬的幼苗,我不允許這樣做。天門冬的幼苗可以用來做飲品,對人有益,但絕不能把它當作棘刺使用。

**〔謹案〕**棘有白色和紅色兩種,就像棗子一樣,顏色種類不只一種。後面條文用到花,這並不奇怪。因為江南沒有棘,所以李時珍說用棗針。天門冬的幼苗有一個別名叫顛棘,南方人拿來代替棘針,陶弘景也不允許這樣做。現在使用棘刺,應該以白色的為佳。花就是棘花,肯定沒有別的種類。但是刺有兩種,一種是彎的,一種是直的,滋補身體應該用直的,治療腫脹應該用彎的。還有人說棗針應該放在棗的章節裡。南方人分不清棗和棘的區別,所以才會把它們都放在棘的條目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