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3)

1. 葛根

味甘,平,無毒。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陰氣,解諸毒。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療金瘡,止痛,脅風痛。生根汁,大寒,療消渴,傷寒壯熱。葛谷,主療下痢十歲以上。白葛,燒以粉瘡,止痛斷血;葉,主金瘡止血。花,主消酒。一名雞齊根,一名鹿藿,一名黃斤。生汶山川穀。五月採根,曝乾。

殺野葛、巴豆、百藥毒。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當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曬乾之。生者搗取汁飲之,解溫病發熱。其花並小豆花乾末,服方寸匕,飲酒不知醉。南康、廬陵間最勝,多肉而少筋,甘美。但為藥用之,不及此間爾。五月五日日中時,取葛根為屑,療金瘡斷血為要藥,亦療瘧及瘡,至良。

〔謹案〕葛谷,即是實爾,陶不言之。葛雖除毒,其根入土五、六寸以上者,名葛脰,脰頸也,服之令人吐,以有微毒也。根末之,主狾狗齧,並飲其汁良。蔓燒為灰,水服方寸匕,主喉痹。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口渴症(消渴)、全身發熱、嘔吐、各種痺症(肢體麻木疼痛),能振奮陽氣,解除各種毒素。可以治療傷寒、中風引起的頭痛,能疏解肌肉,使發汗,打開皮膚毛孔,治療刀傷、止痛,以及肋骨疼痛。新鮮的葛根汁液,性大寒,可以治療口渴症(消渴)和傷寒引起的高熱。葛根的種子,主要治療十歲以上的下痢(腹瀉)。白色的葛根,燒成粉末塗抹瘡,能止痛止血;葛葉,主要用來治療刀傷止血。葛花,主要用來解酒。葛根又名雞齊根、鹿藿、黃斤。生長在汶山的山谷中。五月採挖根部,曬乾備用。

葛根可以解野葛、巴豆、各種藥物的毒性。現在的葛根,人們都用來蒸著吃。應當選取深埋土中,個頭大的葛根,切開曬乾。新鮮的葛根搗爛取汁飲用,可以解除溫病發熱。葛花和小豆花一起乾燥磨成粉末,服用一小撮(方寸匕),飲酒就不容易醉。南康、廬陵一帶的葛根品質最好,肉多筋少,甘甜美味。但作為藥用,就比不上這裡的葛根。在五月五日中午時,將葛根磨成粉末,用來治療刀傷止血是重要的藥物,也能治療瘧疾和瘡,效果非常好。

(考證說明)葛谷,就是果實,陶弘景沒有提到。葛根雖然能解毒,但根部深入土中五、六寸以上的部分,叫做「葛脰」,脰就是脖子的意思,服用會導致嘔吐,因為有輕微毒性。葛根的粉末,可以治療瘋狗咬傷,同時飲用葛根汁液效果更好。葛藤燒成灰,用水沖服一小撮(方寸匕),可以治療喉嚨腫痛(喉痹)。

2. 前胡

味苦,微寒,無毒。主痰滿,胸脅中痞,心腹結氣,風頭痛,去痰實,下氣。療傷寒寒熱,推陳致新,明目益精。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半夏為之使,惡皂莢,畏藜蘆。前胡似柴胡而柔軟,為療殆欲同。而《本經》上品有柴胡而無此。晚來醫乃用之,亦有畏惡,明畏惡非盡出《本經》也。此近道皆有,生下濕地,出吳興者為勝。

白話文:

前胡的味道苦,性微寒,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痰液壅盛、胸脅脹滿痞塞、心腹氣結、風邪引起的頭痛,也能去除痰實、使氣下行。還能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幫助身體代謝更新、使眼睛明亮、增強精氣。在二月和八月採集根部,曬乾使用。

半夏是前胡的輔助藥,前胡與皂莢相剋,畏懼藜蘆。前胡和柴胡很像,但是前胡比較柔軟,它們的療效幾乎相同。不過《神農本草經》的上品藥中只記載了柴胡而沒有前胡。後來的醫生才開始使用前胡,而且也提到它有相剋和畏懼的藥物,可見相剋畏懼的關係不完全出自於《神農本草經》。前胡在近處各地都有,生長在潮濕的地方,其中以吳興產的品質最好。

3. 知母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一名蚔母,一名連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參,一名水參,一名水浚,一名貨母,一名蝭母,一名女雷,一名女理,一名兒草,一名鹿列,一名韭逢,一名兒踵草,一名東根,一名水須,一名沈燔,一名𧂇,一名昌支。生河內川穀。

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今出彭城。形似菖蒲而柔潤,葉至難死,掘出隨生,須枯燥乃止。甚療熱結,亦療瘧熱煩也。

白話文:

知母,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因熱引起的口渴、身體發熱,能消除體內的邪氣,改善肢體浮腫,有利尿消腫的作用,也能補益身體的不足,增強體力。還能治療傷寒病後的長期瘧疾引起的煩熱,消除脅肋下的邪氣,改善胸膈不適、噁心等症狀,以及因風邪引起的汗出不止、黃疸等疾病。但服用過多會導致腹瀉。

它還有很多別名,像是蚔母、連母、野蓼、地參、水參、水浚、貨母、蝭母、女雷、女理、兒草、鹿列、韭逢、兒踵草、東根、水須、沈燔、𧂇、昌支。多生長在河南一帶的河谷中。

通常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後使用。

現在主要產於彭城一帶。外形像菖蒲,但質地更柔軟滋潤,葉子生命力極強,即使挖出後也能繼續生長,必須等到它完全乾燥才會停止生長。它對於治療熱邪引起的結滯效果很好,也能治療瘧疾引起的發熱和煩躁。

4. 大青

味苦,大寒,無毒。主療時氣頭痛,大熱口瘡。三月、四月採莖,陰乾。

療傷寒方多用此,《本經》又無。今出東境及近道,長尺許,紫莖。除時行熱毒,為良。

〔謹案〕大青用葉兼莖,不獨用莖也。

白話文:

味道苦,屬性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時疫引起的頭痛,以及嚴重發熱導致的口瘡。在三月、四月採收莖部,放在陰涼處使其乾燥。

治療傷寒的藥方中大多會使用到它,《本草經》中卻沒有記載。現在產於東邊地區以及鄰近道路旁,植株大約一尺長,莖部是紫色的。它可以清除流行性的熱毒,效果很好。

〔謹慎考究〕大青應該使用葉子連同莖部一起入藥,不只是單獨使用莖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