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八 (2)
卷第八 (2)
1. 芍藥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一名白木,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倉,一名鋋。生中嶽川穀及丘陵。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須丸為之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減當歸。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
白話文:
芍藥,味道苦、酸,藥性平和、稍微偏寒,帶有小毒。主要治療因邪氣引起的腹痛,能消除血脈不通的毛病,破除體內堅硬的腫塊,治療寒熱交替的疝氣腫塊,止痛,利小便,增強氣力。可以疏通血脈,緩和筋脈的抽搐,散去體內瘀血,排除體內積滯的惡血,去除體內水腫,通利膀胱及大小腸,消除癰腫,治療時疫引起的發冷發熱,中邪,腹痛,腰痛。芍藥又名白木、余容、犁食、解倉、鋋。生長在中嶽的山谷及丘陵地帶。在二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
芍藥須與須丸一起使用才能發揮藥效,它與石斛、芒硝相剋,又畏懼硝石、鱉甲、小薊,與藜蘆同用會產生不良反應。
現在以出產於白山、蔣山、茅山的芍藥品質最好,呈現白色且根莖粗大。其他地方也有出產,但多為紅色,紅色的芍藥藥效稍微差一些。民間常用芍藥來止痛,其效果不亞於當歸。道家也服用芍藥養生,也用於煉丹。
2. 乾薑
味辛,溫、大熱,無毒。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惡,霍亂,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止唾血。生者尤良。療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久服令眼暗。
生薑,味辛,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咳逆上氣,止嘔吐。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犍為川穀及荊州、揚州,九月採。
秦椒為之使,殺半夏、莨菪毒,惡黃芩、黃蓮、天鼠糞。
乾薑今惟出臨海、章安,兩三村解作之。蜀漢姜舊美,荊州有好姜,而並不能作乾者。凡作乾薑法,水淹三日畢,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然後曬乾,置甕缸中,謂之釀也。
白話文:
乾薑,味道辛辣,性質溫熱,屬於大熱,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胸悶、咳嗽、氣逆上衝,可以溫暖脾胃,止血,發汗,驅除風濕痺痛,腸道濕熱造成的腹瀉。還能治療因寒冷引起的腹痛、中邪、霍亂、腹脹、風邪引起的各種毒素、皮膚下氣結,也能止住吐血。新鮮的乾薑效果更好。可以治療風邪,使氣下行,止血,疏通各條經絡,使身體微微出汗。但如果長期服用,會使眼睛昏花。
生薑,味道辛辣,性質微溫。主要治療因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咳嗽、氣逆上衝,能止嘔吐。長期服用可以去除體臭,使頭腦清醒。生薑生長在犍為、川地和荊州、揚州等地,在九月採收。
秦椒可以輔助乾薑的藥效,並能解除半夏、莨菪的毒性,但與黃芩、黃連、天鼠糞同用會產生不良反應。
現在的乾薑只產於臨海、章安,只有兩三個村莊懂得製作。過去蜀漢的薑品質最好,荊州也有好的生薑,但都不能製作成乾薑。製作乾薑的方法是,先用水浸泡三天,然後去除表皮,放在流動的水中浸泡六天,再去除一次表皮,然後曬乾,放入甕缸中保存,這就叫做釀製。
3. 藁本
味辛、苦,溫、微溫、微寒,無毒。主婦人疝瘕,陰中寒腫痛,腹中急,除風頭痛,長肌膚,悅顏色。闢霧露潤澤,療風邪嚲曳,金瘡,可作沐藥面脂。實主風流四肢。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莖。生崇山山谷。正月、二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
惡䕡茹。俗中皆用芎藭根鬚,其形氣乃相類。而《桐君藥錄》說芎藭苗似藁木,論說花實皆不同,所生處又異。今東山別有藁本,形氣甚相似,惟長大爾。
〔謹案〕蒿本,莖、葉、根、味與芎藭小別,以其根上苗下似藁根,故名藁本。今出宕州者,佳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苦澀,性質溫和、略微溫熱、略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婦女的疝氣、陰部寒冷腫痛、腹部絞痛,可以去除風邪引起的頭痛,使肌肉生長,讓膚色好看。可以避免霧露的侵襲,使皮膚滋潤,治療風邪引起的肢體無力,以及金屬外傷,可以用來做沐浴的藥材和面部潤膚脂。其實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四肢疼痛。又名鬼卿、地新、微莖。生長在高山上或山谷中。正月、二月採挖根部,曬乾,約三十天可以完成。
不適合與䕡茹一起使用。民間都使用芎藭的根鬚,它們的形狀和氣味很相似。《桐君藥錄》說芎藭的苗長得像藁本,但論述花和果實都不同,生長的地方也不同。現在東山還有另一種藁本,形狀和氣味很相似,只是長得比較大而已。
考證:藁本的莖、葉、根、味道與芎藭略有不同,因為它的根上面、苗的下面像藁草的根,所以叫做藁本。現在產自宕州的最優良。
4. 麻黃
味苦,溫、微溫,無毒。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一名卑相,一名龍沙,一名卑鹽。生晉地及河東川穀。立秋採莖,陰乾令青。
厚朴為之使,惡辛荑、石葦。今出青州、彭城、榮陽、中牟者為勝,色青而多沫。蜀中亦有,不好。用之折除節,節止汗故也。先煮一兩沸,去上沫,沫令人煩。其根亦止汗。夏月雜粉用之。俗用療傷寒,解肌第一。
〔謹案〕鄭州、鹿臺及關中沙苑河旁沙洲上太多,其青徐者,今不復用。同州沙苑最多也。
白話文:
麻黃的味道苦,性溫或微溫,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傷寒引起的頭痛,以及溫瘧等疾病。它能幫助身體發汗,驅除體內的邪熱之氣,止咳平喘,消除寒熱往來的症狀,並能破除體內形成的腫塊和積聚。麻黃也能治療五臟的邪氣引起的緩急症狀、風邪導致的脅痛、產後遺留的疾病,以及頻繁的口水過多。它能疏通皮膚的毛孔,舒緩傷寒引起的頭痛,解除肌肉的緊張,排除體內的邪惡之氣,消除皮膚上的紅黑色斑點和毒素。但不可過量服用,會使人虛弱。麻黃又名卑相、龍沙、卑鹽。主要產於晉地和河東的川谷地區。立秋時採收莖部,陰乾後使其保持青色。
厚朴可以增強麻黃的藥效,它不宜與辛夷、石葦同用。現在以產於青州、彭城、榮陽、中牟的麻黃品質最佳,顏色青綠且富含泡沫。蜀地也有產出,但品質不佳。使用麻黃時要去除節,因為節會止汗。使用前先煮沸一次,去除上面的泡沫,因為泡沫會使人煩躁。麻黃的根也有止汗的作用。夏天可以和粉類藥材混合使用。民間常用麻黃來治療傷寒,被認為是解肌效果最好的藥物。
[考證] 鄭州、鹿臺和關中沙苑河邊的沙洲上生長很多麻黃,而青州和徐州一帶的麻黃現在已經不用了。同州的沙苑產的麻黃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