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八 (4)
卷第八 (4)
1. 貝母
味辛、苦,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曝乾。
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烏頭。今出近道,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斷谷服之不飢。
〔謹案〕此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採,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味甘、苦,不辛。按《爾雅》亦名𦯶也。
白話文:
貝母的味道是辛辣、苦澀,藥性平和偏微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小便淋漓不暢、邪氣入侵、疝氣、喉嚨腫痛、產後乳汁不下、金瘡(外傷)引起的抽搐。還可以治療腹部結塊、心下滿悶、怕風怕冷、頭暈脖子僵硬、咳嗽氣喘、止煩躁發熱口渴、止汗、安和五臟、有利骨髓。
貝母又名空草、藥實、苦花、苦菜、商草、勒母。主要產於晉地。在十月採收根部,曬乾使用。
厚朴、白薇可以輔助貝母的藥效,貝母忌與桃花同用,畏懼秦艽、礜石、莽草,與烏頭同用會產生相反的作用。現在多產於近處道路旁,形狀像聚在一起的貝殼,所以稱為貝母。斷食時服用可以減輕飢餓感。
【考證】貝母的葉子像大蒜,在四月大蒜成熟時採收的貝母品質最好。如果在十月採收,這時莖葉枯萎,根部品質也不好。產於潤州、荊州、襄州的貝母品質最好,江南各州也有產出。貝母的味道是甘甜、苦澀,不辛辣。《爾雅》記載貝母也叫𦯶。
2. 栝蔞根
味苦,寒,無毒。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乾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蔞,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澤姑。實,名黃瓜,主胸痹,悅澤人面。莖葉,療中熱傷暑。生弘農川穀及山陰地。入土深者良。生鹵地者有毒。二月、八月採根曝乾,三十日成。
枸杞為之使,惡乾薑,畏牛膝、乾漆,反烏頭。出近道,藤生,狀如土瓜,而葉有叉。《毛詩》云:果裸之實,亦施於宇。其實今以雜作手膏,用根,入土六、七尺,大二、三圍者,服食亦用之。
〔謹案〕今用根作粉,大宜服石,虛熱人食之。作粉如作葛粉法,潔白美好。今出陝州者,白實最佳。
白話文:
栝蔞根,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口渴、身體發熱、煩躁、胸悶發熱等症狀,可以補虛、安和脾胃、接續斷裂的傷口。也能夠去除腸胃中積久的熱邪,治療黃疸病導致的身體和臉色發黃、嘴唇乾燥、口乾舌燥、呼吸短促,還可以通經、止小便頻繁。它又名地蔞、果裸、天瓜、澤姑。它的果實,又名黃瓜,主要治療胸痹,能使人臉色紅潤有光澤。它的莖葉,可以治療中暑的熱症。多生長在弘農的川谷和山陰等潮濕地區。入土深的品質較好,生長在鹽鹼地則有毒。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約三十天可以完成。
枸杞可以作為它的藥引,它不宜與乾薑同用,且畏懼牛膝、乾漆,與烏頭同用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它生長在近處的道路旁,是藤本植物,外形像土瓜,葉子有分叉。《詩經》說:果裸的果實,也用在房屋上。它的果實現在多用來做護手霜,而藥用則使用根部,入土六七尺深,直徑二三圍粗的最好,可以煎服或食用。
【考證】現在用它的根做成粉,很適合服用礦物藥的人,也適合虛熱體質的人食用。做粉的方法就像做葛粉一樣,做出來的粉潔白好看。現在陝州出產的栝蔞根,顏色白、質地實是最好的。
3. 玄參
味苦、咸、微寒,無毒。主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余疾,補腎氣,令人目明。療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溫瘧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症,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益精。一名重臺,一名玄臺,一名鹿腸,一名正馬,一名咸,一名端。生河間川穀及宛朐。三月、四月採根,曝乾。
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今出近道,處處有。莖似人參而長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時用,亦以合香。
〔謹案〕玄參根苗並臭,莖亦不似人參。陶云道家亦以合香,未見其理也。
白話文:
玄參,味道苦、鹹,性微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腹部寒熱交錯、積聚的病症,婦女產後乳汁不順等疾病,能補腎氣,使人眼睛明亮。還能治療突發的中風、外感風寒導致的身體發熱、四肢脹滿、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以及間歇性發冷發熱的瘧疾,血塊積聚形成的腫塊,能排除寒血,消除胸中的鬱悶之氣,利水消腫,止渴,散去頸部下的淋巴結腫塊、癰腫,治療心腹疼痛、堅硬的腫塊,安定五臟。長期服用能補虛、使眼睛明亮、強壯腎陰、增益精氣。玄參又名重臺、玄臺、鹿腸、正馬、咸、端。生長在河間地區的河流山谷和宛朐一帶。在三、四月採挖根部,曬乾。
玄參忌與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同用,與藜蘆相剋。現在近郊各地都有出產。玄參的莖像人參但較為高大,根部很黑,也略有香味,道家有時會使用,也用來調配香料。
(謹慎考證)玄參的根和苗都有臭味,莖也不像人參。陶弘景說道家也用來調配香料,我實在不了解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