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1)

1. 卷第十二

2. 茯苓

味甘,平,無毒。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止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好唾,大腹淋瀝,膈中淡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久服安魂魄、養神、不飢、延年。一名茯菟。其有抱根者,名茯神。

茯神,味甘、平。主闢不祥,療風眩、風虛,五勞、七傷,口乾,止驚悸,多恚怒,善忘,開心益智,安魂魄,養精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採,陰乾。

馬間為之使。案藥名無馬間,或是馬莖,聲相近故也。得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共療五臟。惡白蘞。畏牡蒙、地榆、雄黃、秦膠、龜甲。今出郁州,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

又復時燥則不水。作丸散者,皆先煮之兩三沸,乃切,曝乾。白色者補,赤色利,俗用甚多。仙經服食,亦為至要。云其通神而致靈,和魂而練魄,明竊而益肌,厚腸而開心。調營而理胃,上品仙藥也。善能斷谷不飢。為藥無朽蛀。

吾嘗掘地得昔人所埋一塊,計應卅許年,而色理無異,明其全不朽矣。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是其次茯苓後結一塊也。仙方唯雲茯苓,而無茯神。為療既同,用之亦應無嫌。

〔謹案〕《季氏本草》云:馬刀為茯苓使,無名馬間者,間字草書,似刀字,寫人不識,訛為間耳。陶不悟,云是馬莖,謬矣。今大山亦有茯苓,白實而塊小,不復採用。今第一齣華山,形極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華山者。

白話文:

茯苓,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胸脅部位氣機上逆、憂愁憤怒、驚嚇邪氣、恐懼心悸、心下結塊疼痛、忽冷忽熱、煩躁鬱悶、咳嗽氣逆,可以止口乾舌燥、促進小便、止渴、減少口水過多、治療腹部積水、膈中停滯的稀水、水腫淋巴結塊、開通胸腹臟腑、調理臟腑氣機、祛除腎臟邪氣、增強陰氣、補益氣力、保持精神安定。長期服用可以安定魂魄、滋養精神、不感到飢餓、延年益壽。茯苓又名茯菟。茯苓中抱有松樹根的,稱為茯神。

茯神,味道甘甜,性平和。主要可以驅除不祥之氣,治療頭暈目眩、風邪引起的虛弱、五勞七傷、口乾,可以止驚悸、減少憤怒、治療健忘,可以使人心情開朗、增長智慧、安定魂魄、滋養精神。茯神生長在泰山山谷的大松樹下。二月和八月採收,陰乾。

古書上說馬間作為茯苓的藥引。但是藥名中沒有馬間,可能是馬莖,因為發音相近的緣故。茯苓與甘草、防風、芍藥、紫石英、麥門冬合用可以治療五臟的疾病。茯苓忌與白蘞同用。畏懼牡蒙、地榆、雄黃、秦膠、龜甲。現在郁州出產的茯苓,當地人故意砍伐松樹來促成茯苓生長,所以茯苓形狀大多細小,空虛且顏色偏紅,品質不好。自然生長的茯苓,大如三四升的容器,外皮黑色細緻有皺紋,內部堅硬白色,形狀像鳥獸龜鱉的,品質才好。

另外,茯苓如果乾燥,則會不吸水。要製成藥丸或散劑的,都要先煮沸兩三次,然後切開,曬乾。白色的茯苓可以補身體,紅色的茯苓可以利尿,民間使用非常多。道家煉丹服食,茯苓也是非常重要的藥材。據說茯苓可以通神達到靈境,調和魂魄,使皮膚明亮,增強肌肉,使腸胃強壯,心情開朗,調理營衛之氣,理順腸胃,是上等的仙藥。茯苓能夠斷絕食慾,使人不感到飢餓,而且藥材不會腐朽生蟲。

我曾經挖地得到一塊古人埋下的茯苓,估計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但是顏色和紋理沒有任何變化,可見茯苓完全不會腐朽。茯苓中如果夾帶松樹根對穿的,就是茯神,它是茯苓之後結成的另一塊。仙家藥方中只說茯苓,沒有提到茯神。因為它們的治療作用相同,所以使用應該沒有問題。

【考證】《季氏本草》說:馬刀是茯苓的藥引,沒有馬間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間」字的草書寫法像「刀」字,抄寫的人不認識,就誤寫成了「間」字。陶弘景不明白,說成是馬莖,就錯了。現在大山中也有茯苓,白色飽滿但塊頭小,已經不採用。現在最好的茯苓產自華山,形狀非常粗大。雍州南山也有茯苓,但是不如華山產的。

3. 琥珀

味甘,平,無毒。主安五臟,定魂魄,殺精魅邪鬼,消瘀血,通五淋。生永昌。

舊說云是松脂淪入地,千年所化,今燒之亦作鬆氣。俗有琥珀中有一蜂,形色如生。《博物志》又云燒蜂巢所作,恐非實。此或當蜂為松脂所黏,因墮地淪沒耳。有煮毈雞子及青魚枕作者,並非真,唯以拾芥為驗。俗中多帶之辟惡。刮屑服,療瘀血至驗。《仙經》無正用,惟曲晨丹所須,以赤者為勝。

今並從外國來,而出茯苓處永無有。不知出琥珀處,復有茯苓以否?

〔謹案〕瑿,味甘,平,無毒。古來相傳云:松脂千年為茯苓,又千年為琥珀,又千年為瑿。然二物燒之,皆有鬆氣,為用與琥珀同,補心安神,破血尤善。狀似玄玉而輕,出西戎來,而有茯苓處,見無此物。今西州南三百餘里,磧中得者,大則方尺,黑潤而輕,燒作腥臭,高昌人名為木瑿,謂玄玉為石瑿。洪州土石間得者,燒作鬆氣,破血生肌,與琥珀同。

見風拆破,不堪為器量。此二種及琥珀,或非松脂所為也。有此差舛,今略論之。

白話文:

琥珀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是安定五臟,鎮定魂魄,驅除精怪邪鬼,消除體內瘀血,疏通小便不暢。產於永昌這個地方。

以前的說法認為琥珀是松脂滲入地底,經過千年變化形成的,現在燒它也還會有松脂的氣味。民間傳說琥珀中有一隻蜜蜂,形態顏色如同活的一樣。《博物志》又說琥珀是燒蜂巢形成的,恐怕不是真的。這可能只是蜜蜂被松脂黏住,因此掉落到地裡被埋沒罷了。有些用煮過的鴨蛋或青魚枕頭來製作假琥珀的人,都不是真的,只有用琥珀能吸起芥菜籽才能證明真假。民間很多人配戴琥珀來避邪。將琥珀刮成粉末服用,治療瘀血非常有效。《仙經》中沒有正式的記載琥珀的用途,只是在煉製曲晨丹時需要用到,以紅色的琥珀為佳。

現在琥珀大多從外國進口,而產茯苓的地方卻沒有琥珀。不知道產琥珀的地方,有沒有茯苓?

(考證)瑿,味道甘甜,性質平和,沒有毒性。古代相傳說:松脂經過千年變成茯苓,又經過千年變成琥珀,再經過千年變成瑿。然而這兩種東西燒起來,都會有松脂的氣味,作用跟琥珀相同,能補心安神,特別擅長活血化瘀。瑿的形狀像黑色的玉,但是質地輕,從西戎傳來,在有茯苓的地方,卻看不到這種東西。現在在西州南方三百多里的沙漠中可以找到瑿,大的可達一尺見方,黑色而有光澤,質地輕,燒起來有腥臭味,高昌人稱它為木瑿,把玄玉稱為石瑿。在洪州土石間找到的瑿,燒起來會有松脂氣味,能活血生肌,作用和琥珀一樣。

瑿容易被風吹裂,不能用來做器具。這兩種(瑿與木瑿)和琥珀,或許並非松脂所形成。這之間有所差異,現在簡略地討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