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二 (4)
卷第二 (4)
1. 霍亂
人參(《本經》微寒,《別錄》微溫)
術(《本經》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桂心(《別錄》大熱)
乾薑(《本經》溫,《別錄》大熱)
橘皮(《本經》溫)
厚朴(《本經》溫,《別錄》大溫)
香薷(《別錄》微溫)
麇舌(《別錄》微溫)
高良薑(《別錄》大溫)
木瓜(《別錄》溫)
白話文:
霍亂
人參,在《本經》中記載是稍微寒涼的,但在《別錄》中記載是稍微溫熱的。
白朮,在《本經》中記載是溫性的。
附子,在《本經》中記載是溫性的,但在《別錄》中記載是大熱性的。
桂心,在《別錄》中記載是大熱性的。
乾薑,在《本經》中記載是溫性的,但在《別錄》中記載是大熱性的。
橘皮,在《本經》中記載是溫性的。
厚朴,在《本經》中記載是溫性的,但在《別錄》中記載是大溫性的。
香薷,在《別錄》中記載是稍微溫熱的。
麇舌,在《別錄》中記載是稍微溫熱的。
高良薑,在《別錄》中記載是大溫性的。
木瓜,在《別錄》中記載是溫性的。
2. 轉筋
小蒜(《別錄》溫)
木瓜(《別錄》溫)
橘皮(《本經》溫)
雞舌香(《別錄》溫)
楠材(《別錄》微溫)
豆蔻(《別錄》溫)
香薷(《別錄》微溫)
杉木(《別錄》微溫)
扁豆(《別錄》微溫)
生薑(《本經》微溫)
白話文:
小蒜(性溫)
木瓜(性溫)
橘皮(性溫)
雞舌香(性溫)
楠木(性微溫)
豆蔻(性溫)
香薷(性微溫)
杉木(性微溫)
扁豆(性微溫)
生薑(性微溫)
3. 嘔啘
厚朴(《本經》溫,《別錄》大溫)
香薷(《別錄》微溫)
麇舌(《別錄》微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小蒜(《別錄》溫)
楠材(《別錄》微溫)
高良薑(《別錄》大溫)
木瓜(《別錄》溫)
桂(《別錄》大熱)
橘皮(《本經》溫)
雞舌香(《別錄》微溫)
白話文:
嘔啘
厚朴,性味溫熱(《本經》記載為溫性,《別錄》記載為大溫)。
香薷,性味微溫(《別錄》記載)。
麇舌,性味微溫(《別錄》記載)。
附子,性味溫熱(《本經》記載為溫性,《別錄》記載為大熱)。
小蒜,性味溫熱(《別錄》記載)。
楠材,性味微溫(《別錄》記載)。
高良薑,性味溫熱(《別錄》記載為大溫)。
木瓜,性味溫熱(《別錄》記載)。
桂,性味溫熱(《別錄》記載為大熱)。
橘皮,性味溫熱(《本經》記載)。
雞舌香,性味微溫(《別錄》記載)。
4. 大腹水腫
大戟(《本經》寒,《別錄》大寒)
甘遂(《本經》寒,《別錄》大寒)
澤漆(《本經》微寒)
葶藶(《本經》寒,《別錄》大寒)
芫花(《本經》溫,《別錄》微溫)
巴豆(《本經》溫,《別錄》生溫、熟寒)
豬苓(《本經》平)
防己(《本經》平,《別錄》溫)
澤蘭(《本經》微溫)
桑根白皮(《本經》寒)
商陸(《本經》平)
澤瀉(《本經》寒)
郁李仁(《本經》平)
海藻(《本經》寒)
昆布(《別錄》寒)
苦瓠(《本經》寒)
小豆(《本經》平)
瓜蒂(《本經》寒)
蠡魚(《本經》寒)
鯉魚(《別錄》寒)
大豆(《本經》平)
蕘華(《本經》寒,《別錄》微寒)
黃牛溺(《別錄》寒)
白話文:
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於治療腹部水腫的藥材,以及它們的藥性(寒熱屬性):
- 大戟:性寒(《本經》記載),性大寒(《別錄》記載)
- 甘遂:性寒(《本經》記載),性大寒(《別錄》記載)
- 澤漆:性微寒(《本經》記載)
- 葶藶:性寒(《本經》記載),性大寒(《別錄》記載)
- 芫花:性溫(《本經》記載),性微溫(《別錄》記載)
- 巴豆:性溫(《本經》記載),生用性溫、熟用性寒(《別錄》記載)
- 豬苓:性平(《本經》記載)
- 防己:性平(《本經》記載),性溫(《別錄》記載)
- 澤蘭:性微溫(《本經》記載)
- 桑根白皮:性寒(《本經》記載)
- 商陸:性平(《本經》記載)
- 澤瀉:性寒(《本經》記載)
- 郁李仁:性平(《本經》記載)
- 海藻:性寒(《本經》記載)
- 昆布:性寒(《別錄》記載)
- 苦瓠:性寒(《本經》記載)
- 小豆:性平(《本經》記載)
- 瓜蒂:性寒(《本經》記載)
- 蠡魚:性寒(《本經》記載)
- 鯉魚:性寒(《別錄》記載)
- 大豆:性平(《本經》記載)
- 蕘花:性寒(《本經》記載),性微寒(《別錄》記載)
- 黃牛尿:性寒(《別錄》記載)
5. 腸澼下痢
赤石脂(《別錄》大溫)
龍骨(《本經》平,《別錄》微寒)
牡蠣(《本經》平,《別錄》微寒)
乾薑(《本經》溫,《別錄》大熱)
黃連(《本經》寒,《別錄》微寒)
黃芩(《本經》平,《別錄》大寒)
當歸(《本經》溫,《別錄》大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禹餘糧(《本經》寒,《別錄》平)
藜蘆(《本經》寒,《別錄》微寒)
柏木(《本經》寒)
雲實(《本經》溫)
礬石(《本經》寒)
阿膠(《本經》平,《別錄》微溫)
熟艾(《別錄》微溫)
陟釐(《別錄》大溫)
石硫黃(《本經》溫,《別錄》大熱)
蠟(《本經》微溫)
烏梅(《別錄》平)
石榴皮(《別錄》平)
枳實(《本經》寒,《別錄》微寒)
白話文:
腸澼下痢(指腸道疾病導致的腹瀉):
- 赤石脂(《別錄》記載為大溫性的藥材)
- 龍骨(《本經》記載為平性,而《別錄》記載為微寒性的藥材)
- 牡蠣(《本經》記載為平性,而《別錄》記載為微寒性的藥材)
- 乾薑(《本經》記載為溫性,而《別錄》記載為大熱性的藥材)
- 黃連(《本經》記載為寒性,而《別錄》記載為微寒性的藥材)
- 黃芩(《本經》記載為平性,而《別錄》記載為大寒性的藥材)
- 當歸(《本經》記載為溫性,而《別錄》記載為大溫性的藥材)
- 附子(《本經》記載為溫性,而《別錄》記載為大熱性的藥材)
- 禹餘糧(《本經》記載為寒性,而《別錄》記載為平性的藥材)
- 藜蘆(《本經》記載為寒性,而《別錄》記載為微寒性的藥材)
- 柏木(《本經》記載為寒性的藥材)
- 雲實(《本經》記載為溫性的藥材)
- 礬石(《本經》記載為寒性的藥材)
- 阿膠(《本經》記載為平性,而《別錄》記載為微溫性的藥材)
- 熟艾(《別錄》記載為微溫性的藥材)
- 陟釐(《別錄》記載為大溫性的藥材)
- 石硫黃(《本經》記載為溫性,而《別錄》記載為大熱性的藥材)
- 蠟(《本經》記載為微溫性的藥材)
- 烏梅(《別錄》記載為平性的藥材)
- 石榴皮(《別錄》記載為平性的藥材)
- 枳實(《本經》記載為寒性,而《別錄》記載為微寒性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