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六 (7)
卷第十六 (7)
1. 白殭蠶
味鹹、辛,平,無毒。主小兒驚癇,夜啼,去三蟲,滅黑䵟,令人面色好,療男子陰瘍病。
女子崩中赤白,產後余痛,滅諸瘡瘢痕。生穎川平澤。四月取自死者,勿令中濕,濕有毒,不可用。人家養蠶時,有合箔皆僵者,即曝燥都不壞。今見小白色,似有鹽度者為好。末以塗馬齒,即不能食草,以桑葉拭去乃還食,此明蠶即馬類也。
〔謹案〕《別錄》云:末之,封疔腫,根當自出,極效。此白僵死蠶,皆白色,陶云似有鹽度,此誤矣。
白話文:
白殭蠶,味道鹹、辛,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小兒驚風抽搐、夜間啼哭,可以去除體內寄生蟲,消除臉上的黑斑,使人面色變好,還能治療男子的陰部潰瘍疾病。
對於女子來說,可以治療崩漏(經血量多或淋漓不盡)、赤白帶下、產後腹痛,還能消除各種瘡疤。這種藥材產於穎川平坦潮濕的地方。在四月份採集自然死亡的蠶,不要讓它受潮,受潮會產生毒性,就不能使用了。人們養蠶的時候,如果發現一整張蠶箔上的蠶都僵死了,只要曬乾就不會腐壞。現在看到顏色稍白的,像是帶有鹽分的那種最好。把白殭蠶末塗在馬的牙齒上,馬就會不能吃草,用桑葉擦拭乾淨後才能恢復進食,這說明蠶和馬是同類。
【考證】《別錄》上說:將白殭蠶磨成粉末,封在疔瘡腫痛上,瘡根就會自己出來,效果很好。這種白殭死蠶,都是白色的,陶弘景說的像帶有鹽分,這是錯的。
2. 木虻
味苦,平,有毒。主目赤痛,眥傷淚出,瘀血,血閉,寒熱,酸𢠹,無子。一名魂常。生漢中川澤,五月取。
此虻不啖血,狀似虻而小,近道草中不見有,市人亦少有賣者,方家所用,惟是蜚虻也。
〔謹案〕虻有數種,並能啖血,商浙以南,江嶺間大有。木虻長大綠色,殆如次蟬,咂牛馬,或至頓僕。蜚虻狀如蜜蜂,黃黑色,今俗用多以此也。又一種小虻,名鹿虻,大如蠅,齧牛馬亦猛,市人採賣之。三種同體,以療血為本,余療雖小有異同,用之不為嫌。何有木虻,而不啖血。木虻倍大蜚虻。陶云似虻而小者,未識之矣。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和,但有毒。主要治療眼睛紅腫疼痛、眼角損傷流淚、瘀血、閉經、寒熱症狀、腰腿痠痛、以及不孕。它有一個別名叫魂常。生長在漢中地區的河川沼澤地帶,在五月採收。
這種虻蟲不吸食血液,外形像虻蟲但體型較小,在路邊草叢中不容易發現,市面上也很少人販賣,醫家所使用的,大多是蜚虻。
[考證]虻蟲有好幾種,都能吸食血液,在浙江以南、長江以南的地區很多。木虻體型大且呈綠色,大約像小蟬,吸食牛馬的血,甚至會讓牛馬倒地。蜚虻外形像蜜蜂,呈黃黑色,現在民間大多使用這種。還有一種小虻蟲,叫鹿虻,像蒼蠅一樣大,咬牛馬也很兇猛,市面上有人採來販賣。這三種虻蟲功能相近,都以治療血症為主,其他治療效果雖有些許差異,使用上並沒有什麼妨礙。為何木虻竟然不吸血?木虻的體型又比蜚虻大很多。陶弘景說它像虻蟲但體型較小,應該是他沒有認清楚。
3. 蜚虻
味苦,微寒,有毒。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心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生江夏川穀,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此即今啖牛馬血者,伺其腹滿掩取干之,方家皆呼為虻蟲矣。
〔謹案〕三虻俱食牛馬,非獨此也,但得即堪用,何暇血充,然始掩取。如以義求,應如養鷹,飢則為用,若伺其飽,何能除疾爾。
白話文:
味道苦,性微寒,有毒。主要功效是驅除體內瘀血,破除下腹部的血塊積聚,消除堅硬的腫塊,包括痞塊、癥瘕,以及治療寒熱病症,疏通血脈和全身的孔竅,對於女性月經不通、體內積聚的病症有療效,還可以清除心腹五臟中的惡血,以及治療喉嚨腫痛阻塞。它生長在江夏地區的溪谷中,在五月採集。腹部有血的品質較好。
這就是現在吃牛馬血的蟲子,等牠們肚子飽脹時捉住並曬乾,醫家都稱呼這種蟲子為虻蟲。
〔仔細考究〕三種虻蟲都吃牛馬的血,不只是這一種,只要抓到就可以用,哪需要等牠們肚子充滿血,才能抓來用呢?應該是在剛捉到時就取用。如果按道理來說,應該像養老鷹一樣,牠餓的時候才有作用,如果等牠吃飽了,怎麼能治病呢?
4. 蜚蠊
味鹹,寒,有毒。主血瘀,症堅,寒熱,破積聚,喉咽閉,內寒無子,通利血脈。生晉陽川澤及人家屋間,立秋採。
形亦似䗪蟲而輕小能飛,本在草中。八月、九月知寒,多入人家屋裡逃爾。有兩三種,以作廉姜氣者為真,南人亦啖之。
〔謹案〕此蟲,味辛辣而臭,漢中人食之,言下氣,名曰石姜,一名盧蜰,一名負盤。《別錄》云:形似蠶蛾,腹下赤,二月、八月採此,即南人謂之滑蟲者也。
白話文:
味道鹹,性寒,有毒。主要治療血瘀、腫塊堅硬、寒熱交替的病症,能破除體內積聚的腫塊,疏通喉嚨腫痛阻塞,對於體內虛寒導致的不孕也有療效,並且能疏通血脈。這種蟲子生長在晉陽一帶的河流、沼澤以及人們的房屋內,在立秋時節採集。
外形也像水蛭,但更輕巧而且會飛,原本生活在草叢中。到了八、九月天氣轉冷時,就會大量飛入人們的房屋裡躲避寒冷。蜚蠊有兩三種,其中以散發類似廉姜氣味的為真品。南方人也會食用牠們。
【考證】這種蟲子,味道辛辣而且臭,漢中人會食用牠,據說能往下導氣,稱它為石姜,又名盧蜰,也叫負盤。《名醫別錄》記載說:牠的外形像蠶蛾,腹部下方是紅色的,在二月和八月採集,這就是南方人所說的滑蟲。
5. 䗪蟲
味鹹,寒,有毒。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生子大良。一名地鱉,一名土鱉。生河東川澤及沙中,人家牆壁下土中濕處。十月取,曝乾。
畏皂莢、菖蒲。形扁扁如鱉,故名土鱉,而有甲,不能飛,小有臭氣,今人家亦有之。
〔謹案〕此物好生鼠壤土中及屋壁下,狀似鼠婦,而大者寸余,形小似鱉,無甲,但有鱗也。
白話文:
味道鹹,性寒,有毒。主要治療心腹冷熱交替的症狀,以及血瘀積聚成的腫塊,能破除堅硬的積塊,通下閉塞的經血,對於婦女生產很有幫助。它又名地鱉,也叫土鱉。生長在黃河以東的河流、沼澤和沙地中,以及人們房屋牆壁下潮濕的泥土裡。在十月採集,曬乾。
它害怕皂莢和菖蒲。外形扁平像鱉,所以被稱為土鱉,有甲殼,但不會飛,略帶臭味,現在人們家中也經常可以見到。
〔考證〕這種東西喜歡生長在老鼠洞穴附近的土壤中和房屋牆壁下,外形像鼠婦,但大約有一寸多長,形狀像小鱉,沒有甲殼,只有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