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八 (1)
卷第十八 (1)
1. 白瓜子
味甘,平、寒,無毒。主令人悅澤,好顏色,益氣不飢。久服輕身耐老,主除煩滿不樂,久服寒中。可作面脂,令悅澤。一名水芝,一名白瓜子。生嵩高平澤。冬瓜仁也,八月採之。
白話文:
味甘,性質平和或寒涼,無毒。具有讓人容光煥發、氣色好、益氣不飢餓的功效。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延緩衰老,也可以治療煩悶憂鬱、久服可治寒中。可以作為面霜使用,讓肌膚水潤光澤。別名水芝,也叫白瓜子。生長在嵩高平澤。是冬瓜的種子,在八月採摘。
〔謹案〕《經》云:冬瓜仁也,八月採之。以下為冬瓜仁說。《爾雅》云:水芝瓜也,非謂冬瓜別名。據《經》及下條瓜蒂,並生嵩高平澤,此即一物,但以甘字似白字,後人誤以為白也。若其不是甘瓜,何因一名白瓜?此即是甘瓜不惑。且朱書論甘瓜之效,墨書說冬瓜之功,功異條同,陶為深誤矣。
白話文:
《本草經》上說,冬瓜仁應該在八月採收,以下的內容都是討論冬瓜仁。《爾雅》認為水芝瓜就是冬瓜,而不是指冬瓜的別名。根據《本草經》和下文的瓜蒂,冬瓜仁和瓜蒂都生長在嵩高和平澤,屬於同種植物。但由於「甘」字類似「白」字,後人誤以為是一種白色的瓜。如果甘瓜不是冬瓜,為什麼一種瓜會有「白瓜」這個別名呢?這證明甘瓜就是冬瓜。而且,《朱書》討論甘瓜的功效,而《墨書》討論冬瓜的功效,雖然功用不同,但都是討論同種植物,陶弘景的解說明顯錯誤。
案《廣雅》:冬瓜一名地芝,與甘瓜全別,墨書宜附冬瓜科下。瓜蒂與甘瓜共條。《別錄》云:甘瓜子主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最為腸胃脾內癰要藥。本草以為冬瓜,但用蒂,不雲子也。今腸癰湯中用之。俗人或用冬瓜子,非也。又案諸本草單云瓜子或云甘瓜子,今此本誤作白字,當改從甘也。
白話文:
根據《廣雅》的記載,冬瓜有一個別名叫地芝,它與甘瓜完全不同,墨書應該將冬瓜歸入甘瓜科。冬瓜的瓜蒂和甘瓜共用一條。根據《別錄》的記載,甘瓜的種子可以治療腹內結聚、破潰膿血,是治療腸胃脾內癰疽的重要藥物。本草綱目認為,冬瓜只用瓜蒂入藥,沒有提到種子。現在腸癰湯中使用的冬瓜蒂,就是根據這個說法。民間有些人使用冬瓜種子,這是錯誤的。另外,根據諸本草的記載,冬瓜種子又稱甘瓜種子,現在這個本子誤寫為白字,應該改為甘。
2. 白冬瓜
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
白話文:
味甘,微寒。主治小腹水腫,利尿,止渴。
被霜後合取,置經年,破取核,水洗,燥,乃擂取仁用之。冬瓜性冷利,解毒,消渴,止煩悶,直搗、絞汁服之。
白話文:
冬瓜被霜打後採收並貯存一年,打開取出瓜子,用清水洗淨,晾乾,然後研磨瓜子仁備用。冬瓜性涼,可解毒,止渴,緩解煩悶,直接搗碎或絞汁服用。
3. 瓜蒂
味苦,寒,有毒。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食諸果不消,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去鼻中息肉,療黃疸。其花,主心痛,咳逆。生嵩高平澤,七月七日採,陰乾。
白話文:
它味道苦,性寒,有毒。可治水腫、身面四肢浮腫、腹水、殺蠱毒、咳嗽、上逆的氣、吃什麼食物都不能消化、心腹疾病,以上症狀皆可用來催吐、瀉下。能去除鼻息肉,治療黃疸。其花可治心痛、咳嗽、上逆的氣。生長於嵩高山和平澤,在七月七日採摘,陰乾。
瓜蒂多用早青蒂,此云七月七日採,便是甜瓜蒂也。人亦有用熟瓜蒂者,取吐乃無異,此止論其蒂所主耳。今瓜例皆冷利,早青者尤甚。熟瓜乃有數種,除瓤食不害人,若覺食多,入水自漬便消。永嘉有寒瓜甚大,今每即取藏經年食之。亦有再熟瓜,又有越瓜,人以作菹者,食之亦冷,並非藥用耳。
《博物志》云:水浸至項,食瓜無數。又云斑瓜花有毒,分採之,瓜皮殺䗫蟲也。
白話文:
瓜蒂主要是用早期採摘的青蒂,特別是在七月七號採摘的,稱爲甜瓜蒂。有人也用熟瓜蒂,取其吐納的效果,強調的只是其蒂的效用。現在的瓜類一般偏寒涼,早期青瓜尤爲明顯。熟瓜有幾種,去掉果肉食用並無傷害,如果覺得吃多了,可以泡在水裏消減。永嘉地區出產的寒瓜非常大,通常可以存放多年食用。還有一些再熟的瓜和越瓜,用於製作醃製食品,食用時也很寒涼,且並非用來當作藥物。
《博物志》提到:浸水到頸,吃瓜不勝數。還有記載說,斑紋瓜花有毒,分開採摘,瓜皮則能夠殺死蟲害。
4. 冬葵子
味甘,寒,無毒。主五臟六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療婦人乳難內閉,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生少室山。十二月採。
黃芩為之使。
白話文:
中藥甘草,味道甘,性寒,無毒。主治五臟六腑的寒熱虛損,羸瘦,五癃,利尿,治療婦女乳汁難以內收閉塞的症狀。長期服用可以使骨骼堅硬,肌肉發達,身體輕盈,延年益壽。生長在少室山一帶。十二月採收。
以黃芩為引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