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4)

1. 舉樹皮

大寒。主時行頭痛,熱結在腸胃。山中處處有,皮似檀、槐,葉如櫟、槲,人亦多識用之。削取里皮,去上甲,煎服之,夏日作飲去熱。

〔謹案〕此樹,所在皆有,多生溪澗水側。葉似樗而狹長,樹大者連抱,高數仞,皮極粗厚,殊不似檀。俗人取煮汁,以療水氣斷下利,取嫩葉,挪貼火爛瘡有效也。

白話文:

[舉樹皮]

性味大寒。主要治療時疫引起的頭痛,以及熱邪積聚在腸胃的病症。這種樹在山中到處都有,樹皮外觀像檀樹和槐樹,葉子像櫟樹和槲樹,人們也大多認識並懂得利用它。削取樹皮內層,去除最外層的粗皮,煎煮後服用,夏天可以當作飲料飲用來去除暑熱。

〔謹慎考證〕這種樹,到處都有,多生長在溪流邊。葉子像臭椿樹但比較狹長,大樹甚至需要幾個人才能合抱,高達數丈,樹皮非常粗厚,一點也不像檀樹。民間取其樹皮煮汁,用來治療水腫和腹瀉,取其嫩葉,敷貼在火燙傷或潰爛的瘡口也有效果。

2. 白楊樹皮

味苦,無毒。主毒風,腳氣腫,四肢緩弱不隨,毒氣遊易在皮膚中,痰澼等。酒漬服之。取葉圓大、蒂小、無風自動者良。(新附)

白話文:

味道苦,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毒風、腳氣腫脹、四肢軟弱無力且不聽使喚、毒氣在皮膚裡遊走不定、以及痰濕積聚等病症。可以將白楊樹皮浸在酒裡服用。選取葉子圓大、葉柄細小、在無風的狀況下也會自己搖動的,品質最好。(這是新補充的說明)

3. 水楊葉

嫩枝,味苦,平,無毒。主久利赤白。搗和水絞取汁,服一升,日二,大效。此陶注柳者是。(新附)

白話文:

水楊葉的嫩枝,味道苦澀,屬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用來治療長期的紅痢或白痢。將嫩枝搗爛後加水絞出汁液,每次服用一升,一天服用兩次,效果很好。這裡陶弘景註解的「柳」,指的就是水楊葉。(新補內容)

4. 欒荊

味辛、苦,溫,有小毒。主大風,頭面手足諸風,癲癇,狂痓,濕痹寒冷疼痛。俗方大用之,而本草不載,亦無別名,但有欒花,功用又別,非此花也。

案其莖、葉都似石南,干亦反捲,經冬不死,葉上有細黑點者,真也。今雍州所用者是,而洛州乃用石荊當之,非也。(新附)

白話文:

味道辛辣、苦澀,屬性溫熱,帶有輕微毒性。主要治療大風病症,像是頭部、臉部、手腳的各種風邪,以及癲癇、狂躁抽搐、濕痹引起的寒冷疼痛。民間偏方廣泛使用,但本草藥典沒有記載,也沒有其他名稱,只有欒花,但其功效又不同,不是這種花。

仔細觀察,它的莖和葉都像石南,乾燥後會向內捲曲,能度過冬天不死,葉子上有細小的黑點,才是真的。現在雍州所使用的才是真正的欒荊,而洛州卻用石荊來冒充,這是錯誤的。(新補充的內容)

5. 小柏

味苦,大寒,無毒。主口瘡,疳⿸疒𧍷,殺諸蟲,去心腹中熱氣。一名山石榴。

其樹枝葉與石榴無別,但花異,子細黑圓如牛李子耳。生山石間,所在皆有,襄陽峴山東者為良。陶於柏木附見二種,其一是此。陶云皮黃,其樹乃皮白,今太常所貯乃葉多刺者,名白刺柏,非小柏也。(新附)

白話文:

味道苦,藥性非常寒冷,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口瘡、小兒疳積,能殺死體內各種寄生蟲,去除心腹中的熱氣。它又名山石榴。

這種樹的枝葉和石榴樹沒有什麼差別,只是花朵不同,果實細小、黑色、圓形,像牛李子的果實。它生長在山石之間,各地都有,其中襄陽峴山以東產的品質最好。陶弘景將柏木附帶提到兩種,其中一種就是這個。陶弘景說它的樹皮是黃色的,但這種樹其實樹皮是白色的,現在太常寺收藏的這種樹,葉子有很多刺,叫做白刺柏,不是小柏。(新補充的內容)

6. 莢蒾

味甘、苦,平,無毒。主三蟲,下氣,消穀。葉似木槿,及似榆,作小樹,其子如溲疏,兩兩為並,四四相對,而色赤味甘。煮樹枝汁和作粥,甘美。以飼小兒,殺蛔蟲,不入方用。陸機《草木疏》:名擊迷,一名羿先,蓋檀、榆之類也,所在山谷有之。(新附)

白話文:

味道甘甜、苦澀,性平,沒有毒性。主要用於驅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能降氣、幫助消化。葉子像木槿或榆樹,長成小樹,果實像溲疏,兩個兩個並生,四個四個相對,顏色是紅色,味道甘甜。煮樹枝的汁液和米一起煮成粥,味道甘甜美好。用來餵食小孩,可以殺死蛔蟲,但一般不作為藥方使用。陸機的《草木疏》記載:這種植物叫做擊迷,又名羿先,大約是檀木、榆樹之類,在各地的山谷中都有生長。(新收錄的資料)

7. 釣藤

微寒,無毒。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出建平,亦作吊藤字,惟療小兒,不入余方。

〔謹案〕出梁州,葉細長,莖間有刺,形若釣鉤者是。

白話文:

釣藤,藥性稍微偏寒,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的發冷發熱,以及各種驚風抽搐的病症。產於建平這個地方,也有寫作「吊藤」的。這種藥只用於治療小兒疾病,不被其他方劑採用。

【考證】這種藥產於梁州,葉子細長,莖上有刺,形狀像釣魚的鉤子,那就是真正的釣藤。

8. 藥實根

味辛,溫,無毒。主邪氣,諸痹,疼酸,續絕傷,補骨髓。一名連木。生蜀郡山谷。採無時。

〔謹案〕此藥子也,當今盛用,胡名那綻,出通州、渝州。《本經》用根,恐誤載根字。子味辛,平,無毒。主破血,止利,消腫,除蠱注蛇毒。樹生葉似杏,花紅白色,子肉味酸甘。用其核仁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外邪入侵、各種痺症、疼痛酸麻,接續斷裂的傷處,補充骨髓。又名連木。生長在蜀郡的山谷中,採集沒有特定的時間。

【考證】這種藥其實是它的果實,現在廣泛使用,胡人稱它為那綻,出產於通州、渝州。《本經》記載用的是根,恐怕是誤寫了「根」這個字。果實味道辛辣,性平,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破血、止瀉痢、消腫、解除蠱毒和蛇毒。這種樹的葉子像杏葉,花是紅白色,果實的果肉味道酸甜。所使用的是它的果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