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三 (2)

1. 枳實

味苦、酸,寒、微寒,無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除胸脅淡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生河內川澤。九月、十月採,陰乾。

今處處有,採破令乾。用之除中核,微炙令香,亦如橘皮,以陳者為良。枳樹枝莖及皮,療水脹、暴風、骨節疼急。枳實俗方多用,道家不須也。

〔謹案〕枳實,曬乾乃得,陰便濕爛也。用當去核及中瓤乃佳。今云用枳殼乃爾。若稱枳實,須合核瓤用者,殊不然也,誤矣。

白話文:

枳實,味道苦澀、酸味,藥性寒涼或稍偏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邪侵入皮膚引起的像麻豆一樣的苦癢,能去除寒熱交錯的病症,止痢疾。它能促進肌肉生長,疏通五臟,增強體力,使身體輕盈。還能消除胸脅部的痰積,排除停滯的水液,破除體內結塊,消除脹滿、心下急痛、痞塊疼痛、氣逆、脅肋疼痛,安和胃氣,止瀉,明亮眼睛。這種藥材生長在河內地區的河川沼澤地帶。一般在九月、十月採收,然後陰乾。

現在到處都有這種藥材,採摘後破開讓它乾燥即可。使用時要去除中間的核,稍微烤過使其散發香味,其使用方法與橘皮類似,以陳年的為佳。枳樹的枝莖和樹皮,可以治療水腫、突發的風病、骨節疼痛等急症。民間偏方常用枳實,但道家不使用這種藥材。

【考證】枳實,必須曬乾才能使用,如果陰乾就會濕爛。使用時應當去掉果核和中間的瓤,這樣效果才好。現在有人說要用枳殼,若說是使用枳實,就必須連同果核和瓤一起使用,這種說法是不對的,是錯誤的。

2. 山茱萸

味酸,平、微溫,無毒。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腸胃風邪,寒熱,疝瘕,頭腦風,風氣去來,鼻塞,目黃,耳聾,面皰,溫中,下氣,出汗,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利。久服輕身,明目,強力,長年。一名蜀棗,一名雞足,一名思益,一名鬾實。生漢中山谷及琅玡、宛朐、東海承縣。九月、十月採實,陰乾。

蓼實為之使,惡桔梗、防風、防己。今出近道諸山中大樹,子初熟未乾,赤色,如胡頹子,亦可啖。既干後,皮甚薄,當合核為用也。

白話文:

山茱萸,味道酸澀,性平,略微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胸腹間的邪氣,以及發冷發熱的症狀。能夠溫暖身體中部,驅除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去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還能治療腸胃的風邪、寒熱、疝氣腫塊、頭部發暈、風邪游走不定、鼻塞、眼睛發黃、耳聾、面部生瘡。可以溫暖身體中部,使氣往下走,幫助發汗,增強陰氣,補充精氣,安定五臟,疏通九竅,止小便頻繁。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視力清晰,身體強壯,延年益壽。它又名蜀棗、雞足、思益、鬾實。生長在漢中山谷和琅琊、宛朐、東海承縣等地。在九月、十月採摘果實,然後陰乾。

蓼實可以輔助山茱萸發揮藥效,山茱萸忌與桔梗、防風、防己同用。現在近處山中也有大樹產山茱萸,果實剛成熟時還沒乾,顏色是紅色的,像胡頹子,也可以食用。果實乾燥後,皮很薄,應該連核一起使用。

3. 吳茱萸

味辛,溫、大熱,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根殺三蟲。根白皮殺蟯蟲,療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經產余血。療白癬。一名藙。生上谷川谷及宛朐。九月九日採,陰乾。

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硝石、白堊,畏紫石英。此即今食茱萸。《禮記》亦名藙,而俗中呼為蠜子,當是不識藙字,藙字似蔱字,仍以相傳。其根南行、東行者為勝。道家去三尸方亦用之。

〔謹案〕《爾雅·釋木》云:椒榝醜梂。陸氏《草木疏》云:椒榝屬亦有榝名,陶誤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屬於大熱藥性,帶有小毒。主要功效是溫暖中焦、使氣向下行,能止痛、止咳逆,改善寒熱症狀,能去除濕氣引起的血痹,驅散風邪,疏通皮膚毛孔,去除痰濕、寒冷,能治療腹部絞痛,各種寒冷症狀、食物積滯不消化,以及中邪、心腹疼痛、氣逆,並且能疏通五臟的機能。它的根部能殺死三種寄生蟲。根部的白色表皮能殺死蟯蟲,治療喉嚨腫痛咳嗽、止瀉,改善食物不消化,以及婦女產後殘留的血塊。還可以治療白癬。它的別名是藙。這種植物生長在靠近上谷的山谷和宛朐地區。在九月九日採摘,陰乾。

蓼實可以加強它的藥效,不適合和丹參、硝石、白堊一起使用,畏懼紫石英。這就是現在食用的吳茱萸。《禮記》也把它叫做藙,但是民間俗稱它為蠜子,應該是不認識藙這個字,因為藙字和蔱字相似,所以就這樣以訛傳訛。它的根向南或向東生長的藥效最好。道家去除三尸的方法也會使用它。

〔謹慎考證〕《爾雅·釋木》中說:椒榝就是醜梂。陸璣的《草木疏》說:椒榝這一類植物也有叫做榝的,陶弘景搞錯了。

4. 秦皮

味苦,微寒、大寒,無毒。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療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癇,身熱。可作洗目湯。久服頭不白,輕身,皮膚光澤,肥大有子。一名岑皮,一名石檀。生廬江川穀及宛朐。二月、八月採皮,陰乾。

大戟為之使,惡吳茱萸。俗云是樊⿱艹規皮,而水漬以和墨,書青色不脫,徹青,且亦殊薄,恐不必爾。俗方惟以療目。道術家亦有用處。

〔謹案〕此樹似檀。葉細,皮有白點而不粗錯。取皮水漬便碧色,書紙看皆青色者是。俗見味苦,名為苦樹,亦用皮,療眼有效。以葉似檀,故名石檀也。

白話文:

秦皮,味道苦,性微寒或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痺痛,洗浴可以去除寒氣,也能清熱,消除眼睛中的青翳和白膜。可以治療男子精子稀少,婦女白帶,小兒癲癇,以及身體發熱。可以用來煎湯洗眼睛。長期服用可以使頭髮不變白,身體輕盈,皮膚光滑有光澤,變得肥胖且容易生育。它又名岑皮,又名石檀。生長在廬江的河谷以及宛朐一帶。在二月和八月採集樹皮,陰乾。

大戟是它的使藥,它不宜與吳茱萸同用。民間說它是樊規樹的皮,用水浸泡後可以調墨,寫出的字是青色而且不會脫落,顏色非常鮮亮,但樹皮可能很薄,所以這個說法未必正確。民間通常只用它來治療眼睛疾病。道術家也有它的用途。

[考證]這種樹長得像檀樹。葉子細小,樹皮上有白色斑點,但不粗糙。取樹皮用水浸泡會變成碧綠色,用它寫在紙上看都是青色的才是。民間看到它味道苦,就叫它苦樹,也用它的樹皮治療眼睛疾病有效。因為葉子像檀樹,所以也叫石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