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8)

1. 太一禹餘糧

味甘,平,無毒。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大飽絕力身重。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飛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腦。生太山山谷,九月採。

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今人惟總呼為太一禹餘糧,自專是禹餘糧爾,無復識太一者,然療體亦相似,《仙經》多用之,四鎮丸亦總名太一禹餘糧。

〔謹案〕太一餘糧及禹餘糧,一物而以精、粗為名爾。其殼如瓷,方圓不定,初在殼中未凝結者,猶是黃水,名石中黃子。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年多變赤,因赤漸紫,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餘糧。今太山不見採得者,會稽、王屋、澤、潞州諸山皆有之。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咳嗽氣喘、腹部腫塊、閉經、崩漏,可以去除邪氣,使肢體關節靈活,還能治療吃太飽導致的無力、身體沉重。長期服用可以耐寒暑,不感到飢餓,使身體輕便,甚至可以日行千里,成為神仙。它有一個別名叫石腦。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在九月採集。

杜仲可以加強它的藥效,它害怕與貝母、菖蒲、鐵落一起使用。現在的人都統稱它為太一禹餘糧,只知道它是禹餘糧,不再區分太一,但它們的藥效相似。《仙經》中常常使用它,四鎮丸也統稱為太一禹餘糧。

(考證)太一餘糧和禹餘糧,其實是同一種東西,只是因為精細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它的外殼像瓷器一樣,形狀不固定,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剛開始在外殼中還未凝結的時候,是黃色的液體,叫做石中黃子。經過長時間凝結後會變成不同的顏色,有青色、白色、紅色或黃色,時間越長顏色越偏紅,由紅色逐漸變成紫色,從紅色到紫色的都叫做太一。其他顏色的則統稱為餘糧。現在泰山已經沒有人採集到這種東西了,會稽、王屋、澤州、潞州等地的山中都有出產。

2. 石中黃子

味甘,平,無毒。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此屬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出餘糧處有之。陶云:芝品中有石中黃子,非也。(新附)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保持年輕。這種東西是餘糧殼中,尚未成為餘糧的黃濁水。出產餘糧的地方就有這種東西。陶弘景說:芝類中有石中黃子,這是不對的。(新增內容)

3. 禹餘糧

味甘,寒、平,無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療小腹痛結煩疼。練餌服之,不飢、輕身、延年。一名白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沙者為佳。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極精好,乃有紫華靡靡。《仙經》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蕷,謂為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採此以充糧,而葉其餘,此云白餘糧也,生池澤復有彷彿。

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張華云:池多蓼者,必有餘糧,今廬江間便是也。適有人於銅官採空青於石坎,大得黃赤色石,極似今之餘糧,而色過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為雌黃,試塗物,正如雄黃色爾。

〔謹案〕陶云:「黃赤色石,疑是太一。」既無殼裹,未是餘糧,疑謂太一,殊非的稱。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寒,也有些微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咳嗽、氣喘,忽冷忽熱的疾病、胸中煩悶脹滿,下體排出紅或白色的分泌物,月經閉止、腹中腫塊、高熱等症狀,也能治療小腹疼痛、腹部結塊、煩躁不安的疼痛。將其煉製成藥丸服用,可以不感到飢餓、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又名白餘糧。生長在東海的池塘、沼澤,以及山島中或池塘沼澤裡。

現在大多產於東陽,形狀像鵝鴨蛋,外層有重疊的殼,中間有黃色細末像蒲黃,沒有沙子的品質最好。近年茅山開鑿土地,大量得到這種礦物,品質非常精良,甚至有紫色光澤。《仙經》裡記載可供服用。南方人又說,平坦沼澤中有一種藤蔓,葉子像菝葜,根部成塊狀有節,像菝葜但顏色是紅色的,根的形狀像薯蕷,被稱為禹餘糧。據說以前大禹在山中行走,缺乏糧食,就採集這種植物充飢,而葉子則被丟棄,這就是所說的白餘糧,它生長在沼澤中也有相似之處。

有人懷疑現在的這種石頭就是太一石。張華說:「池塘裡長有很多蓼草的地方,一定有禹餘糧。」現在廬江一帶就是這樣。剛好有人在銅官的石壁裡採集空青,大量得到黃紅色的石頭,很像現在的禹餘糧,但是顏色比禹餘糧更紅更好,懷疑這就是太一石。當地人稱它為雌黃,用來塗抹物品,就像雄黃的顏色一樣。

[考證]陶弘景說:「黃紅色的石頭,懷疑是太一石。」因為它沒有外殼包裹,就不是禹餘糧,懷疑是太一石,其實並非正確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