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七 (1)
卷第七 (1)
1. 卷第七
2. 肉蓯蓉
味甘、酸、咸,微溫,無毒。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療婦人癥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久服輕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採,陰乾。
代郡雁門屬幷州,多馬處便有,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極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間至多。今第一齣隴西,形扁廣,柔潤,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國者,形短而少花。巴東、建平間亦有,而不如也。
〔謹案〕此注論草蓯蓉,陶未見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蓯蓉刮去花,用代肉爾。本經有肉蓯蓉,功力殊勝。比來醫人,時有用者。
白話文:
肉蓯蓉的味道是甘甜、酸澀、鹹的,性質稍微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因過度勞累或情緒損傷引起的各種虛損,能夠補養身體中焦,消除陰莖中的寒熱疼痛,滋養五臟,強壯陰氣,增益精氣,使人容易生育,治療婦女的癥瘕(腹部腫塊),去除膀胱的邪氣和腰痛,還能止痢。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這種藥材生長在河西山谷以及代郡、雁門一帶。通常在五月五日採摘,然後陰乾。
代郡雁門屬於幷州,凡是產馬的地方就容易生長,據說是野馬的精液落地後產生的。剛長出來時形狀像肉,可以用來煮羊肉羹,對於身體極度虛弱的人來說有很好的補益效果,也可以直接生吃。河南一帶這種藥材最多。現在品質最好的出產於隴西,形狀扁而寬,質地柔潤,花朵多且味道甘甜。其次是北方出產的,形狀短而花朵較少。巴東、建平一帶也有出產,但是品質不如前兩者。
〔考證〕這裡註解的是草蓯蓉,陶弘景沒有見過肉蓯蓉。現在人們所使用的也是將草蓯蓉的花刮掉,用來代替肉蓯蓉。本經(《神農本草經》)中有記載肉蓯蓉,其功效比草蓯蓉好很多。最近有些醫生,偶爾也會使用肉蓯蓉。
3. 地膚子
味苦,寒,無毒。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使人潤澤。一名地葵,一名地麥。生荊州平澤及田野。八月、十月採實,陰乾。
今田野間亦多,皆取莖苗為掃帚。子微細,入補丸散用。《仙經》不甚須。
〔謹案〕地膚子,田野人名為地麥草,葉細莖赤,多出熟田中,苗極弱,不能勝舉。今云堪為掃帚,恐人未識之。《別錄》云:搗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熱暗、雀盲、澀痛。苗灰,主痢亦善。北人亦名涎衣草。
白話文:
地膚子,味道苦,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膀胱發熱的症狀,能幫助小便順暢,補養身體中間的部位,增強精氣,去除皮膚裡面的熱氣,消散惡性瘡瘍、疝氣腫塊,使陰部強健。長期服用可以讓耳聰目明,身體輕盈,延緩衰老,使皮膚潤澤。又名地葵,也叫地麥。生長在荊州的平坦水澤及田野。在八月、十月採收果實,陰乾備用。
現在田野間也很多,大多取其莖苗來製作掃帚。它的種子非常細小,可以加入補益的藥丸、散劑中使用。《仙經》這本書不太需要用到它。
〔謹案〕地膚子,田野的人稱它為地麥草,葉子細小,莖是紅色的,大多生長在成熟的田地中,幼苗非常柔弱,無法支撐直立。現在說可以做成掃帚,恐怕是有人不認識它。《別錄》記載:搗碎榨取汁液,主要治療紅痢、白痢,用來洗眼睛,可以去除眼睛發熱昏暗、夜盲、澀痛等症狀。它的苗燒成的灰,治療痢疾效果也很好。北方人也稱它為涎衣草。
4. 忍冬
味甘,溫,無毒。主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十二月採,陰乾。
今處處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人惟取煮汁以釀酒,補虛療風。《仙經》少用。此既長年益壽,甚可常採服。凡易得之草,而人多不肯為之,更求難得者,是貴遠賤近,庸人之情乎?
〔謹案〕此草藤生,繞覆草木上。苗莖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之。其嫩莖有毛,葉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今人或以絡石當之,非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寒熱引起的身體腫脹。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在十二月採摘,陰乾。
現在到處都有這種植物,像藤蔓一樣生長,冬天也不會凋零,所以叫做忍冬。人們只用它煮汁來釀酒,用來補虛、治療風病。《仙經》中很少使用。既然它能延年益壽,就應該常常採摘服用。凡是容易得到的草藥,人們大多不肯去用,反而去追求難得到的,這就是看重遠處而輕視近處,是庸俗之人的常情嗎?
〔考證〕這種草是藤蔓植物,纏繞覆蓋在其他草木上。它的莖是紅紫色的,老枝有薄薄的白色表皮。嫩莖有毛,葉子像胡豆,上下都有毛。花是白色,花蕊是紫色。現在有人用絡石來代替它,這是錯誤的。
5. 蒺藜子
味苦、辛、溫、微寒、無毒。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作摩粉。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一名旁道,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梨,一名茨。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採實,曝乾。
烏頭為之使。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屐。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亦呼蒺藜。《易》云:據於蒺藜,言其凶傷。《詩》云:牆有茨,不可掃也。以刺梗穢也。方用甚希耳。
白話文:
味道苦、辛,性溫,略帶寒性,沒有毒。主要治療惡血,能破除體內結塊、積聚的腫塊,以及喉嚨腫痛、產後乳汁不下。還可以治療身體搔癢,頭痛,咳嗽、氣逆,損傷肺部,肺部萎縮,能止煩躁,使氣往下走。對於小兒頭瘡、癰腫、陰部潰爛,可以將蒺藜子磨成粉末塗抹。蒺藜葉子,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搔癢,可以煮水沐浴。長期服用能增長肌肉、使眼睛明亮、身體輕盈。蒺藜又名旁道、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即梨、茨。生長在馮翊平坦的沼澤地或路旁。七、八月採收果實,曬乾。
烏頭是它的使藥。多生長在路邊,葉子鋪在地面,果實帶刺,形狀像菱角但較小。長安地區最多,人們走路時多穿木屐。現在軍隊則用鐵鑄造這種形狀的物品,鋪在敵軍路途上,也稱作蒺藜。《易經》說:「據於蒺藜」,表示會遭受凶險傷害。《詩經》說:「牆有茨」,不能清掃,是指用它來比喻帶刺的梗穢之物。現在醫方中很少用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