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六 (12)
卷第六 (12)
1. 巴戟天
味辛、甘,微溫,無毒。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療頭面遊風,小腹及陰中相引痛,下氣,補五勞,益精,利男子。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採根,陰乾。
覆盆子為之使,惡朝生、雷丸、丹參。今亦用建平、宜都者,狀如牡丹而細,外赤內黑,用之打去心。
〔謹案〕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葉似茗,經冬不枯,根如連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連珠肉厚者為勝。
白話文:
味道辛辣、甘甜,性質稍微溫熱,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以及男性陰莖萎軟無法勃起,可以強健筋骨,安定五臟,補益中氣,增強意志,補益元氣。還能治療頭面部遊走的風邪,小腹及陰部互相牽引疼痛,能使氣往下行,補養五勞造成的虛損,補益精氣,對男子有益處。生長在巴郡及下邳的山谷中。在二月、八月採挖根部,陰乾。
覆盆子可以增強它的藥效,忌與朝生、雷丸、丹參一起使用。現在也使用建平、宜都產的,外形像牡丹花但比較細小,外皮紅色,內部黑色,使用時要去除中心部分。
[謹案]巴戟天的苗,民間俗稱三蔓草。葉子像茶葉,經過冬天也不會枯萎,根部像一串串的珠子,珠子多的品質較好,老的根是青色,嫩的根是白色或紫色,功效相同。連珠肉厚的品質最好。
2. 白英
味甘,寒,無毒。主寒熱,八疸,消渴,補中益氣。久服輕身延年。一名谷菜,一名白草。生益州山谷。春採葉,夏採莖,秋採花,冬採根。
諸方藥不用。此乃有斛菜,生水中,人蒸食之。此乃生山谷,當非是。又有白草,葉作羹飲,甚療勞,而不用根華。益州乃有苦菜,土人專食之,皆充健無病,疑或是此。
〔謹案〕此鬼目草也。蔓生,葉似王瓜,小長而五丫。實圓,若龍葵子,生青,熟紫黑,煮汁飲,解勞。東人謂之白草。陶云白草,似識之,而不的辨。
白話文:
白英,味道甘甜,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寒熱病症、黃疸病、消渴症(糖尿病),可以補養脾胃、增強體力。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它又名谷菜,也叫白草。生長在益州的山谷中。春天採摘葉子,夏天採摘莖,秋天採摘花,冬天採摘根。
很多藥方都沒有使用白英。這裡說的應該是有種叫做斛菜的植物,生長在水中,人們蒸熟後食用。這裡說的白英是生長在山谷的,應該不是同種植物。還有一種叫白草的植物,用它的葉子煮湯飲用,對治療勞損非常有效果,但不用它的根和花。益州那邊有種叫苦菜的,當地人專門吃它,都身體強健沒有疾病,我猜測可能就是這個(白英)。
(考證)這應該是鬼目草。蔓生,葉子像王瓜,但比較小而細長,有五個分叉。果實圓形,像龍葵的果實,生的時候是青色的,成熟時是紫黑色的,煮汁飲用,可以消除疲勞。東方人稱它為白草。陶弘景說的白草,似乎認識它,但沒有準確辨別出來。
3. 白蒿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髮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飢。久服輕身,耳目聰明不老。生中山川澤,二月採。
蒿類甚多,而俗中不聞呼白蒿者,方藥家既不用,皆無復識之,所主療既殊佳,應更加研訪。服食七禽散云:白兔食之,仙。與前菴䕡子同法耳。
〔謹案〕《爾雅》:蘩(音煩),皤(音婆)蒿,即白蒿也。此蒿葉粗於青蒿,從初生至枯,白於眾蒿,欲似細艾者,所在有之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五臟的邪氣,以及風寒濕造成的痺痛,可以補養中焦之氣,增強氣力,使毛髮生長、變黑,治療心悸不安、常常吃不飽的狀況。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耳聰目明、延緩衰老。生長在山川、沼澤等地方,在二月採摘。
蒿的種類很多,但是民間好像沒有人稱呼它為白蒿的,因為醫方藥家都不使用,所以大家都不認識它了。它所主治的病症效果很好,應該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訪求。服用七禽散的說法提到:白兔吃了白蒿,就會成仙。和之前所說的菴䕡子(一種植物的種子)的用法是相同的。
〔考證〕《爾雅》記載:「蘩」這種植物又稱為「皤蒿」,指的就是白蒿。這種蒿的葉子比青蒿粗糙,從剛生長到枯萎,都比一般的蒿顏色要白,外觀有點像細艾,到處都有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