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2)

1. 葵根

味甘,寒,無毒。主惡瘡,療淋,利小便,解蜀椒毒。葉,為百菜主,其心傷人。

以秋種葵,覆養經冬,至春作子,謂之冬葵,多入藥用,至滑利,能下石淋。春葵子亦滑利,不堪余藥用。根,故是常葵爾。葉尤冷利,不可多食。術家取此葵子,微炒令⿰虫制烢,散著濕地,遍踏之。朝種葵暮生,遠不過宿。又云取羊角、馬蹄燒作灰,散於濕地,即生羅勒,俗呼為西王母菜,食之益人。

生菜中,又有胡荽、芸臺、白苣、邪蒿,並不可多食,大都服藥通忌生菜耳。佛家齋,忌食薰渠,不的知是何菜?多言今芸臺,憎其臭故也。

〔謹案〕羅勒,北人謂之蘭香,避石勒諱故也。又薰渠者,婆羅門云阿魏是,言此草苗根似白芷,取根汁曝之如膠,或截根曬乾,並極臭。西國持咒人禁食之。常食中用之,云去臭氣。戎人重此,猶俗中貴胡椒、巴人重負蠜等,非芸臺也。

白話文:

葵根,味道甘甜,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惡性瘡瘍,淋病,能使小便順暢,並能解除蜀椒的毒性。葵葉,是所有蔬菜之首,但它的中心部位會傷害人。

秋天種植葵,覆蓋保護使其過冬,到春天結子,這種稱為冬葵,大多入藥使用,因為它非常滑利,能幫助排出石淋。春葵子也同樣滑利,不適合和其他藥材一起使用。這裡說的根,就是一般常見的葵根。葵葉尤其寒涼滑利,不可以多吃。術士會取葵子,稍微炒過使其不再生蟲,撒在潮濕的地上,然後到處踩踏。這樣種的葵,早上種下午就會生長,但活不過一晚。還有說法是,取羊角、馬蹄燒成灰,撒在潮濕的地上,就會長出羅勒,俗稱西王母菜,吃了對人有益。

生的蔬菜中,還有胡荽、芸臺、白苣、邪蒿,這些都不宜多吃,大體來說,服用藥物時應當避免吃生菜。佛教徒吃齋時,忌食薰渠,不確定它究竟是什麼菜?很多人說是現在的芸臺,因為它氣味難聞。

(考證)羅勒,北方人稱之為蘭香,這是為了避諱石勒的名字。至於薰渠,婆羅門認為是阿魏,這種草的幼苗和根部像白芷,取根汁曬乾後像膠狀,或者切根曬乾,都極為臭。西域的持咒人禁止食用它。一般人會用它去除食物的臭氣。戎人很重視阿魏,就像世俗之人看重胡椒,巴人看重負蜽一樣,薰渠並不是芸臺。

2. 莧實

味甘,寒、大寒,無毒。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久服益氣力,不飢輕身。一名馬莧,一名莫實,細莧亦同。生淮陽川澤及田中,葉如藍,十一月採。

李云即莧菜也。今馬莧別一種,布地生,實至微細,俗呼為馬齒莧,亦可食,小酸,恐非今莧實。其莧實當是白莧,所以云細莧亦同,葉如藍也。細莧即是糠莧,食之乃勝,而並冷利,被霜乃熟,故云十一月採。又有赤莧,莖純紫,能療赤下,而不堪食。藥方用莧實甚稀,斷谷方中時用之。

〔謹案〕赤莧,一名柀。今莧實,亦名莫實,疑莫字誤矣。赤莧,味辛,寒,無毒。主赤痢,又主射工、沙蝨,此是赤葉莧也。馬莧,亦名馬齒草,味辛,寒,無毒。主諸腫瘻、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症癖,小兒尤良;用汁洗緊唇,面皰、馬汁射工毒,塗之瘥。

白話文:

莧實,味道甘甜,性寒,甚至可說是極寒,無毒。主要能治療青盲眼(眼疾導致視力模糊),消除白翳(眼角膜上的白斑),使眼睛明亮,驅除邪氣,促進大小便排泄,去除體內寒熱不均,殺死蛔蟲。長期服用可以增強體力,不容易感到飢餓,使身體輕盈。它又名馬莧、莫實,細莧的功效也相同。這種植物生長在淮陽地區的河川、沼澤和田地中,葉子像藍草,在十一月採摘。

李時珍說這就是莧菜。現在還有一種馬莧,是另一種植物,貼地生長,果實非常細小,俗稱馬齒莧,也可以食用,味道微酸,但可能不是這裡說的莧實。這裡的莧實應該是白莧,所以說細莧的功效也相同,葉子像藍草。細莧就是糠莧,食用起來更好,但比較寒涼,經過霜打後成熟,所以說在十一月採摘。另外還有一種赤莧,莖是純紫色的,可以治療赤痢(拉肚子帶血),但不適合食用。藥方中使用莧實的情況很少,只有在斷食療法中偶爾會用到。

〔考證〕赤莧,又名柀。現在的莧實,也叫莫實,懷疑莫字是錯誤的。赤莧,味道辛辣,性寒,無毒。主要治療赤痢,還可以治療射工、沙蝨(寄生蟲),這指的是葉子是紅色的莧菜。馬莧,又名馬齒草,味道辛辣,性寒,無毒。主要治療各種腫瘡、瘻管、疣子,搗爛後敷在患處,喝它的汁液,可以治療反胃、各種淋病、外傷流血,還可以破血、消腫塊。對小兒尤其有效;用汁液清洗緊唇、面皰,可以解馬汁、射工的毒,塗抹在患處可以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