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三 (5)
卷第三 (5)
1. 芒硝
味辛、苦,大寒。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破五淋,推陳致新。生於朴硝。
石葦為之使,畏麥句姜。案《神農本經》無芒硝,只有硝石,名芒硝爾。後名醫別載此說,其療與硝石正同,疑此即是硝石。舊出寧州,黃白粒大,味極辛、苦。頃來寧州道斷都絕。今醫家多用煮練作者,色全白,粒細,而味不甚烈。此云生於朴硝,則作者亦好。又皇甫士安解散硝石大凡說云:「無朴硝可用硝石,生山之陰,鹽之膽也。
取石脾與硝石,以水煮之,一斛得三斗,正白如雪,以水投中即消,故名硝石。其味苦,無毒。主消渴熱中,止煩滿,三月採於赤山。朴硝者,亦生山之陰,有鹽鹹苦之水,則朴硝生於其陽。其味苦無毒,其色黃白,主療熱,腹中飽脹,養胃消穀,去邪氣,亦得水而消,其療與硝石小異」。
按如此說,是取芒硝合煮,更成為真硝石,但不知石脾復是何物?本草乃有石脾、石肺,人無識者,皇甫既是安定人,又明醫藥,或當詳。練之以朴硝作芒硝者,但以暖湯淋朴硝,取汁清澄煮之減半,出著木盆中,經宿即成,狀如白石英,皆六道也,作之忌雜人臨視。今益州人復煉礬石作硝石,絕柔白,而味猶是礬石爾。
孔氏解散方又云:熬煉硝石令沸定汁盡。如此,硝石猶是有汁也。今仙家須之,能化他石,乃用於理第一。
〔謹案〕晉宋古方,多用硝石,少用芒硝,近代諸醫但用芒硝,鮮言硝石,豈古人昧於芒硝也。《本經》云生於朴硝,朴硝一名硝石樸,硝石一名芒硝,理既明白,不合重出之。
白話文:
芒硝,味道辛辣、苦澀,藥性極寒。主要功效是治療五臟積聚的病症,像是長期發熱、胃氣不通,可以驅除邪氣,化解體內瘀血,消除腹中痰液凝結成的硬塊,疏通經絡,促進大小便及月經順暢,破除五淋病,幫助身體新陳代謝。芒硝從朴硝中產生。
石葦是它的輔助藥,忌與麥句姜同用。《神農本草經》原本沒有記載芒硝,只有提到硝石,也就是指芒硝。後來的名醫另外記載了這種說法,它的療效與硝石相同,所以懷疑芒硝就是硝石。過去產於寧州,是黃白色的大顆粒,味道非常辛辣、苦澀。近來因為寧州交通阻斷,已經完全斷絕。現在的醫生大多使用人工煮煉製成的芒硝,顏色純白,顆粒細小,味道沒有那麼強烈。這裡說芒硝生於朴硝,那麼人工製作的芒硝也是好的。另外,皇甫士安解釋硝石時大概說:「沒有朴硝可以用硝石代替,它生長在山陰面,是鹽的精華。
取石脾和硝石,用水煮,一斛可以得到三斗,顏色潔白如雪,放入水中立即溶解,所以叫做硝石。它的味道苦,沒有毒性。主要治療消渴症、身體內熱,可以止煩悶,在三月時於赤山採集。朴硝也生長在山陰面,有鹹苦的鹽水的地方,朴硝就生長在陽面。它的味道苦,沒有毒性,顏色黃白色,主要治療熱症、腹脹,可以養胃、幫助消化、去除邪氣,也能夠溶於水,它的療效與硝石略有不同。」
依照這樣的說法,是把芒硝一起煮,就變成真正的硝石,但是不知道石脾究竟是什麼?本草中有石脾、石肺的記載,沒有人認識。皇甫既然是安定人,又是個精通醫藥的人,或許他了解詳情。用朴硝煉製芒硝,是用溫水浸泡朴硝,取其清澈的汁液煮到一半,倒在木盆中,過夜就會凝結成形,像白色的石英,都有六個角,製作時要忌諱旁人觀看。現在益州人又用礬石煉製硝石,非常柔白,但是味道還是礬石的味道。
孔氏的解散方中又說:熬煮硝石讓它沸騰直到汁液耗盡。這樣看來,硝石好像還有汁液。現在修道的人需要用它,可以點石成金,是修煉的第一要務。
〔結論〕晉朝和宋朝的古方,大多使用硝石,很少用芒硝,近代的醫生只用芒硝,很少提到硝石,難道是古人不了解芒硝嗎?《本經》說芒硝生於朴硝,朴硝又名硝石樸,硝石又名芒硝,道理已經很清楚了,不應該重複記載。
2. 礬石
味酸,寒,無毒。主寒熱,泄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除固熱在骨髓,去鼻中息肉。煉餌服之,輕身、不老、增年。歧伯云:久服傷人骨。能使鐵為銅。一名羽𧍪,一名羽澤。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採無時。
甘草為之使,惡牡蠣。今出益州北部西川,從河西來。色青白,生者名馬齒礬。已煉成絕白,蜀人又以當硝石名白礬。其黃黑者名雞屎礬,不入藥,惟堪鍍作以合熟銅。投苦酒中,塗鐵皆作銅色。外雖銅色,內質不變。《仙經》單餌之,丹方亦用。俗中合藥,皆先火熬令沸燥,以療齒痛,多即壞齒,是傷骨之證,而去堅骨齒,誠為疑也。
〔謹案〕礬石有五種:青礬、白礬、黃礬、黑礬、絳礬,然白礬多入藥用;青黑二礬,療疳及諸瘡;黃礬亦療瘡生肉,兼染皮用之;其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
白話文:
礬石味道酸澀,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寒熱往來、腹瀉痢疾、白帶、陰部潰爛、惡瘡、眼睛痛,能使骨骼牙齒堅固,去除骨髓深處的頑固熱邪,去除鼻腔內的息肉。如果將礬石煉製成藥丸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增長壽命。岐伯說過,長期服用會傷害骨頭。礬石能使鐵變成銅的顏色。它又名羽涅、羽澤。生長在河西的山谷,以及隴西武都、石門一帶,任何時候都可以採集。
甘草可以引導礬石的藥效,忌與牡蠣同用。現在礬石主要產自益州北部的西川,從河西運來。顏色青白色的,剛開採出來的稱為馬齒礬。經過煉製成純白色後,蜀地的人又把它當作硝石,稱之為白礬。黃黑色礬石稱為雞屎礬,不入藥,只用來電鍍,和熟銅熔合。把礬石投入苦酒中,塗在鐵上,鐵會變成銅的顏色。雖然表面看起來像銅,但內在的本質沒有改變。《仙經》裡有單獨服用礬石的方法,煉丹的方子裡也使用它。民間配藥時,都先用火把礬石熬到沸騰乾燥,用來治療牙痛,但過量使用反而會損壞牙齒,這是傷害骨頭的表現,與它能堅固骨骼牙齒的說法,實在令人疑惑。
【考證】礬石有五種:青礬、白礬、黃礬、黑礬、絳礬。其中白礬多用於藥物;青礬和黑礬,用來治療疳瘡以及各種瘡瘍;黃礬也能治療瘡瘍使其生長新肉,還兼作皮革染色劑;而絳礬原本是綠色的,剛從礦洞取出還沒見風時,就像琉璃一樣,現在人們把它叫做石膽,燒過之後會變成紅色,所以叫做絳礬,產於瓜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