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7)

1. 嘔吐

厚朴(《本經》溫,《別錄》大溫)

橘皮(《本經》溫)

人參(《本經》微寒,《別錄》微溫)

半夏(《本經》平,《別錄》生微寒、熟溫)

麥門冬(《本經》平,《別錄》微寒)

白芷(《本經》溫)

生薑(《別錄》微溫)

鉛丹(《本經》微寒)

雞子(《別錄》微寒)

薤白(《本經》溫)

甘竹葉(《別錄》大寒)

白話文:

以下是一些中藥材,以及它們在中醫古籍《本經》和《別錄》中記載的藥性(寒熱屬性):

厚朴:在《本經》中記載為性溫,在《別錄》中記載為性大溫。 橘皮:在《本經》中記載為性溫。 人參: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微寒,在《別錄》中記載為性微溫。 半夏: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平,在《別錄》中記載生用時性微寒,熟用時性溫。 麥門冬: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平,在《別錄》中記載為性微寒。 白芷:在《本經》中記載為性溫。 生薑:在《別錄》中記載為性微溫。 鉛丹: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微寒。 雞子(雞蛋):在《別錄》中記載為性微寒。 薤白:在《本經》中記載為性溫。 甘竹葉:在《別錄》中記載為性大寒。

2. 痰飲

大黃(《本經》寒,《別錄》大寒)

甘遂(《本經》寒,《別錄》大寒)

芒硝(《別錄》大寒)

茯苓(《本經》平)

柴胡(《本經》平,《別錄》微寒)

芫花(《本經》溫,《別錄》微溫)

前胡(《別錄》微寒)

術(《本經》溫)

細辛(《本經》溫)

旋覆花(《本經》溫)

厚朴(《本經》溫,《別錄》大溫)

人參(《本經》微寒,《別錄》微溫)

枳實(《本經》寒,《別錄》微寒)

橘皮(《本經》溫)

半夏(《本經》平,《別錄》生微寒、熟溫)

生薑(《別錄》微溫)

甘竹葉(《別錄》大寒)

蕘華(《本經》寒,《別錄》微寒)

白話文:

大黃:(《本經》記載為寒性,《別錄》記載為大寒性)

甘遂:(《本經》記載為寒性,《別錄》記載為大寒性)

芒硝:(《別錄》記載為大寒性)

茯苓:(《本經》記載為平性)

柴胡:(《本經》記載為平性,《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芫花:(《本經》記載為溫性,《別錄》記載為微溫性)

前胡:(《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白朮:(《本經》記載為溫性)

細辛:(《本經》記載為溫性)

旋覆花:(《本經》記載為溫性)

厚朴:(《本經》記載為溫性,《別錄》記載為大溫性)

人參:(《本經》記載為微寒性,《別錄》記載為微溫性)

枳實:(《本經》記載為寒性,《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橘皮:(《本經》記載為溫性)

半夏:(《本經》記載為平性,《別錄》記載為生的微寒性、熟的溫性)

生薑:(《別錄》記載為微溫性)

甘竹葉:(《別錄》記載為大寒性)

蕘花:(《本經》記載為寒性,《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3. 宿食

大黃(《本經》寒,《別錄》大寒)

巴豆(《本經》溫,《別錄》生溫、熟寒)

朴硝(《本經》寒,《別錄》大寒)

紫胡(《本經》平,《別錄》微寒)

術(《本經》溫)

桔梗(《本經》微溫)

厚朴(《本經》溫,《別錄》大溫)

皂莢(《本經》溫)

曲(《別錄》溫)

糵(《別錄》溫)

檳榔(《別錄》溫)

白話文:

大黃:(《本經》記載藥性寒涼,《別錄》記載藥性大寒。)

巴豆:(《本經》記載藥性溫熱,《別錄》記載生用時藥性溫熱,炮製成熟後藥性寒涼。)

朴硝:(《本經》記載藥性寒涼,《別錄》記載藥性大寒。)

紫胡:(《本經》記載藥性平和,《別錄》記載藥性稍微寒涼。)

術:(《本經》記載藥性溫熱。)

桔梗:(《本經》記載藥性稍微溫熱。)

厚朴:(《本經》記載藥性溫熱,《別錄》記載藥性大溫。)

皂莢:(《本經》記載藥性溫熱。)

曲:(《別錄》記載藥性溫熱。)

糵:(《別錄》記載藥性溫熱。)

檳榔:(《別錄》記載藥性溫熱。)

4. 腹脹滿

麝香(《本經》溫)

甘草(《本經》平)

人參(《本經》微寒,《別錄》微溫)

術(《本經》溫)

乾薑(《本經》溫,《別錄》大熱)

百合(《本經》平)

厚朴(《本經》溫,《別錄》大溫)

菴䕡子(《本經》微寒,《別錄》微溫)

枳實(《本經》寒,《別錄》微寒)

桑根白皮(《本經》寒)

皂莢(《本經》溫)

大豆黃卷(《本經》平)

卷柏(溫)

白話文:

腹脹滿

  • 麝香(性溫)
  • 甘草(性平)
  • 人參(性微寒,另有記載為性微溫)
  • 白朮(性溫)
  • 乾薑(性溫,另有記載為性大熱)
  • 百合(性平)
  • 厚朴(性溫,另有記載為性大溫)
  • 菴䕡子(性微寒,另有記載為性微溫)
  • 枳實(性寒,另有記載為性微寒)
  • 桑白皮(性寒)
  • 皂莢(性溫)
  • 大豆黃卷(性平)
  • 卷柏(性溫)

5. 心腹冷痛

當歸(《本經》溫,《別錄》大溫)

人參(《本經》微寒,《別錄》微溫)

芍藥(《本經》平,《別錄》微寒)

桔梗(《本經》微溫)

乾薑(《本經》溫,《別錄》大熱)

桂心(《別錄》大熱)

蜀椒(《本經》溫,《別錄》大熱)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吳茱萸(《本經》溫,《別錄》大熱)

烏頭(《本經》溫,《別錄》大熱)

術(《本經》溫)

甘草(《本經》平)

礜石(《本經》大熱,《別錄》生溫、熟熱)

白話文:

心腹冷痛

當歸:《本經》記載是溫性的,《別錄》記載是大溫性。

人參:《本經》記載是微寒性的,《別錄》記載是微溫性的。

芍藥:《本經》記載是平性的,《別錄》記載是微寒性的。

桔梗:《本經》記載是微溫性的。

乾薑:《本經》記載是溫性的,《別錄》記載是大熱性的。

桂心:《別錄》記載是大熱性的。

蜀椒:《本經》記載是溫性的,《別錄》記載是大熱性的。

附子:《本經》記載是溫性的,《別錄》記載是大熱性的。

吳茱萸:《本經》記載是溫性的,《別錄》記載是大熱性的。

烏頭:《本經》記載是溫性的,《別錄》記載是大熱性的。

白朮:《本經》記載是溫性的。

甘草:《本經》記載是平性的。

礜石:《本經》記載是大熱性的,《別錄》記載生用是溫性,炮製過後是熱性。

6. 腸鳴

丹參(《本經》微寒)

桔梗(《本經》微溫)

海藻(《本經》寒)

昆布(《別錄》寒)

白話文:

丹參(《本草經》記載藥性微寒)

桔梗(《本草經》記載藥性微溫)

海藻(《本草經》記載藥性寒)

昆布(《名醫別錄》記載藥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