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二 (6)
卷第二 (6)
1. 小便淋
滑石(《本經》寒,《別錄》大寒)
冬葵子及根(《本經》寒)
白茅根(《本經》寒)
瞿麥(《本經》寒)
榆皮(《本經》平)
石葦(《本經》平)
葶藶(《本經》寒,《別錄》大寒)
蒲黃(《本經》平)
麻子(《本經》平)
琥珀(《別錄》平)
石蠶(《本經》寒)
蜥蜴(《本經》寒)
胡燕屎(《本經》平)
衣魚(《本經》溫
亂髮(《別錄》微溫)
白話文:
滑石,性味寒涼,有的醫書說是大寒。
冬葵子的種子和根,性味寒涼。
白茅根,性味寒涼。
瞿麥,性味寒涼。
榆樹皮,性味平和。
石葦,性味平和。
葶藶,性味寒涼,有的醫書說是大寒。
蒲黃,性味平和。
麻子(應該是指麻的種子),性味平和。
琥珀,性味平和。
石蠶(可能是指石蛾的幼蟲),性味寒涼。
蜥蜴,性味寒涼。
胡燕的糞便,性味平和。
衣魚(一種昆蟲),性味溫和。
亂髮(人的頭髮),性味稍微溫和。
2. 小便利
牡蠣(《本經》平,《別錄》微寒)
龍骨(《本經》平,《別錄》微寒)
鹿茸(《本經》溫,《別錄》微溫)
桑螵蛸(《本經》平)
漏蘆(《本經》寒,《別錄》大寒)
土瓜根(《本經》寒)
雞䏶胵(《別錄》微寒)
雞腸草(《別錄》微寒)
白話文:
小便利
牡蠣:性味平和(《本經》記載),有的說微寒(《別錄》記載)。
龍骨:性味平和(《本經》記載),有的說微寒(《別錄》記載)。
鹿茸:性味溫熱(《本經》記載),有的說稍微溫熱(《別錄》記載)。
桑螵蛸:性味平和(《本經》記載)。
漏蘆:性味寒涼(《本經》記載),有的說非常寒涼(《別錄》記載)。
土瓜根:性味寒涼(《本經》記載)。
雞內金:性味稍微寒涼(《別錄》記載)。
雞腸草:性味稍微寒涼(《別錄》記載)。
3. 溺血
戎鹽(《本經》寒)
蒲黃(《本經》平)
龍骨(《本經》平,《別錄》微寒)
鹿茸(《本經》溫,《別錄》微溫)
乾地黃(《本經》寒)
白話文:
溺血
戎鹽(性味寒涼)
蒲黃(性味平和)
龍骨(性味平和,也有文獻記載為微寒)
鹿茸(性味溫熱,也有文獻記載為微溫)
乾地黃(性味寒涼)
4. 消渴
白石英(《本經》微溫)
石膏(《本經》微寒,《別錄》大寒)
茯神(《別錄》平)
麥門冬(《本經》平,《別錄》大寒)
黃連(《本經》寒,《別錄》微寒)
知母(《本經》寒)
栝蔞根(《本經》寒)
茅根(《本經》寒)
枸杞根(《別錄》大寒)
小麥(《別錄》微寒)
䈽竹葉(《別錄》大寒)
土瓜根(《本經》寒)
葛根(《本經》平)
李根(《別錄》大寒)
蘆根(《別錄》寒)
菰根(《別錄》大寒)
冬瓜(《別錄》微寒)
馬乳(《別錄》冷)
牛乳(《別錄》微寒)
羊乳(《別錄》溫)
桑根白皮(《本經》寒)
白話文:
白石英(《本草經》記載性味微溫)
石膏(《本草經》記載性味微寒,《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大寒)
茯神(《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平和)
麥門冬(《本草經》記載性味平和,《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大寒)
黃連(《本草經》記載性味寒涼,《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微寒)
知母(《本草經》記載性味寒涼)
栝蔞根(《本草經》記載性味寒涼)
茅根(《本草經》記載性味寒涼)
枸杞根(《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大寒)
小麥(《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微寒)
䈽竹葉(《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大寒)
土瓜根(《本草經》記載性味寒涼)
葛根(《本草經》記載性味平和)
李根(《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大寒)
蘆根(《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寒涼)
菰根(《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大寒)
冬瓜(《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微寒)
馬乳(《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寒涼)
牛乳(《名醫別錄》記載性味微寒)
羊乳(《名醫別錄》記載性味溫熱)
桑根白皮(《本草經》記載性味寒涼)
5. 黃疸
茵陳蒿(《本經》平,《別錄》微寒)
梔子(《本經》寒,《別錄》大寒)
紫草(《本經》寒)
白蘚(《本經》寒)
生鼠(《別錄》微溫)
大黃(《本經》寒,《別錄》大寒)
豬屎(《別錄》寒)
瓜蒂(《本經》寒)
栝蔞(《本經》寒)
秦艽(《本經》平)
黃芩(《別錄》大寒)
白話文:
黃疸
茵陳蒿,性味平和(《本經》記載),有些微寒性(《別錄》記載)。
梔子,性寒(《本經》記載),性大寒(《別錄》記載)。
紫草,性寒(《本經》記載)。
白蘚,性寒(《本經》記載)。
生鼠,有些微溫性(《別錄》記載)。
大黃,性寒(《本經》記載),性大寒(《別錄》記載)。
豬屎,性寒(《別錄》記載)。
瓜蒂,性寒(《本經》記載)。
栝蔞,性寒(《本經》記載)。
秦艽,性味平和(《本經》記載)。
黃芩,性大寒(《別錄》記載)。
6. 上氣咳嗽
麻黃(《本經》溫,《別錄》微溫)
杏仁《本經》溫)
白前(《別錄》微溫)
橘皮(《本經》溫)
紫菀(《本經》溫)
桂心(《別錄》大熱)
款冬花(《本經》溫)
五味子(《本經》溫)
細辛(《本經》溫)
蜀椒(《本經》溫,《別錄》大熱)
半夏(《本經》平,《別錄》生微寒、熟溫)
生薑(《別錄》微溫)
桃仁(《本經》平)
紫蘇子(《別錄》溫)
射干(《本經》平,《別錄》微溫)
芫花(《本經》溫,《別錄》微溫)
百部根(《別錄》微溫)
乾薑(《本經》溫,《別錄》大熱)
貝母(《本經》平,《別錄》微寒)
皂莢(《本經》溫)
白話文:
上氣咳嗽
這裡列出一些藥材,以及它們的藥性(溫、熱、平、寒等)記錄:
麻黃:性味溫熱。
杏仁:性味溫。
白前:性味微溫。
橘皮:性味溫。
紫菀:性味溫。
桂心:性味大熱。
款冬花:性味溫。
五味子:性味溫。
細辛:性味溫。
蜀椒:性味溫熱。
半夏:性味平和,生的微寒,煮熟後溫。
生薑:性味微溫。
桃仁:性味平和。
紫蘇子:性味溫。
射干:性味平和,也有些文獻認為微溫。
芫花:性味溫。
百部根:性味微溫。
乾薑:性味溫熱。
貝母:性味平和,也有些文獻認為微寒。
皂莢:性味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