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 (3)

1. 霍亂

人參(《本經》微寒,《別錄》微溫)

術(《本經》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桂心(《別錄》大熱)

乾薑(《本經》溫,《別錄》大熱)

橘皮(《本經》溫)

厚朴(《本經》溫,《別錄》大溫)

香薷(《別錄》微溫)

麇舌(《別錄》微溫)

高良薑(《別錄》大溫)

木瓜(《別錄》溫)

白話文:

人參性微寒,術性溫,附子性溫,桂心性大熱,乾薑性溫,橘皮性溫,厚朴性溫,香薷性微溫,麇舌性微溫,高良薑性大溫,木瓜性溫。

2. 轉筋

小蒜(《別錄》溫)

木瓜(《別錄》溫)

橘皮(《本經》溫)

雞舌香(《別錄》溫)

楠材(《別錄》微溫)

豆蔻(《別錄》溫)

香薷(《別錄》微溫)

杉木(《別錄》微溫)

扁豆(《別錄》微溫)

生薑(《本經》微溫)

白話文:

**小蒜(《別錄》溫):**性溫。

**木瓜(《別錄》溫):**性溫。

**橘皮(《本經》溫):**性溫。

**雞舌香(《別錄》溫):**性溫。

**楠材(《別錄》微溫):**性微溫。

**豆蔻(《別錄》溫):**性溫。

**香薷(《別錄》微溫):**性微溫。

**杉木(《別錄》微溫):**性微溫。

**扁豆(《別錄》微溫):**性微溫。

**生薑(《本經》微溫):**性微溫。

3. 嘔啘

厚朴(《本經》溫,《別錄》大溫)

香薷(《別錄》微溫)

麇舌(《別錄》微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小蒜(《別錄》溫)

楠材(《別錄》微溫)

高良薑(《別錄》大溫)

木瓜(《別錄》溫)

桂(《別錄》大熱)

橘皮(《本經》溫)

雞舌香(《別錄》微溫)

白話文:

**厚朴:**溫(《本經》),大溫(《別錄》)

**香薷:**微溫(《別錄》)

**麇舌:**微溫(《別錄》)

**附子:**溫(《本經》),大熱(《別錄》)

**小蒜:**溫(《別錄》)

**楠材:**微溫(《別錄》)

**高良薑:**大溫(《別錄》)

**木瓜:**溫(《別錄》)

**桂:**大熱(《別錄》)

**橘皮:**溫(《本經》)

**雞舌香:**微溫(《別錄》)

4. 大腹水腫

大戟(《本經》寒,《別錄》大寒)

甘遂(《本經》寒,《別錄》大寒)

澤漆(《本經》微寒)

葶藶(《本經》寒,《別錄》大寒)

芫花(《本經》溫,《別錄》微溫)

巴豆(《本經》溫,《別錄》生溫、熟寒)

豬苓(《本經》平)

防己(《本經》平,《別錄》溫)

澤蘭(《本經》微溫)

桑根白皮(《本經》寒)

商陸(《本經》平)

澤瀉(《本經》寒)

郁李仁(《本經》平)

海藻(《本經》寒)

昆布(《別錄》寒)

苦瓠(《本經》寒)

小豆(《本經》平)

瓜蒂(《本經》寒)

蠡魚(《本經》寒)

鯉魚(《別錄》寒)

大豆(《本經》平)

蕘華(《本經》寒,《別錄》微寒)

黃牛溺(《別錄》寒)

白話文:

大戟:《本經》記載為寒,《別錄》記載為大寒。

甘遂:《本經》記載為寒,《別錄》記載為大寒。

澤漆:《本經》記載為微寒。

葶藶:《本經》記載為寒,《別錄》記載為大寒。

芫花:《本經》記載為溫,《別錄》記載為微溫。

巴豆:《本經》記載為溫,《別錄》記載生為溫,熟為寒。

豬苓:《本經》記載為平。

防己:《本經》記載為平,《別錄》記載為溫。

澤蘭:《本經》記載為微溫。

桑根白皮:《本經》記載為寒。

商陸:《本經》記載為平。

澤瀉:《本經》記載為寒。

郁李仁:《本經》記載為平。

海藻:《本經》記載為寒。

昆布:《別錄》記載為寒。

苦瓠:《本經》記載為寒。

小豆:《本經》記載為平。

瓜蒂:《本經》記載為寒。

蠡魚:《本經》記載為寒。

鯉魚:《別錄》記載為寒。

大豆:《本經》記載為平。

蕘華:《本經》記載為寒,《別錄》記載為微寒。

黃牛溺:《別錄》記載為寒。

5. 腸澼下痢

赤石脂(《別錄》大溫)

龍骨(《本經》平,《別錄》微寒)

牡蠣(《本經》平,《別錄》微寒)

乾薑(《本經》溫,《別錄》大熱)

黃連(《本經》寒,《別錄》微寒)

黃芩(《本經》平,《別錄》大寒)

當歸(《本經》溫,《別錄》大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禹餘糧(《本經》寒,《別錄》平)

藜蘆(《本經》寒,《別錄》微寒)

柏木(《本經》寒)

雲實(《本經》溫)

礬石(《本經》寒)

阿膠(《本經》平,《別錄》微溫)

熟艾(《別錄》微溫)

陟釐(《別錄》大溫)

石硫黃(《本經》溫,《別錄》大熱)

蠟(《本經》微溫)

烏梅(《別錄》平)

石榴皮(《別錄》平)

枳實(《本經》寒,《別錄》微寒)

白話文:

赤石脂(溫性)

龍骨(平性,稍寒)

牡蠣(平性,稍寒)

乾薑(溫性,大熱)

黃連(寒性,稍寒)

黃芩(平性,大寒)

當歸(溫性,大溫)

附子(溫性,大熱)

禹餘糧(寒性,平性)

藜蘆(寒性,稍寒)

柏木(寒性)

雲實(溫性)

礬石(寒性)

阿膠(平性,稍溫)

熟艾(稍溫)

陟釐(大溫)

石硫黃(溫性,大熱)

(稍溫)

烏梅(平性)

石榴皮(平性)

枳實(寒性,稍寒)

6. 大便不通

大黃(《本經》寒,《別錄》大寒)

巴豆(《本經》溫,《別錄》生溫、熟寒)

石蜜(《本經》平,《別錄》微溫)

麻子(《本經》平)

牛膽(《別錄》大寒)

豬膽(《別錄》微寒)

白話文:

大黃:《本經》記載為寒涼,《別錄》記載為大寒涼。

巴豆:《本經》記載為溫熱,《別錄》記載為生的時候溫熱,炒熟之後寒涼。

石蜜:《本經》記載為平性,《別錄》記載為微溫。

麻子:《本經》記載為平性。

牛膽:《別錄》記載為大寒涼。

豬膽:《別錄》記載為微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