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一 (6)
卷第一 (6)
1. 梁·陶隱居序
其為生理則同,其為性靈則異耳。大略所用不多,遠至二十餘物,或單行數種,便致大益,是其深練歲積。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覺便止,故能臻其所極,以致遐齡,豈但充體愈疾而已哉。
今庸醫處療,皆恥看本草,或倚約舊方,或聞人傳說,或遇其所憶,便攬筆疏之,俄然戴面,以此表奇。其畏惡相反,故自寡昧,而藥類違僻,分兩參差,亦不以為疑脫。或偶爾值差,則自信方驗;若旬月未瘳,則言病源深結。了不反求諸已,詳思得失,虛構聲稱,多納金帛,非惟在顯宜責,固將居幽貽譴矣。
其五經四部,軍國禮服,若詳用乖越者,正於事蹟非宜耳。至於湯藥,一物有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長,何不深思戒慎耶?
昔許太子侍藥不嘗,招弒賊之辱;季孫饋藥,仲尼有未達之辭,知其藥性之不可輕信也。晉時有一才人,欲刊正周易及諸藥方,先與祖訥共論,祖云:辨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方藥小小不達,便致壽夭所由,則後人受弊不少,何可輕以裁斷。祖之此言,可謂仁識,足為水鏡。
《論語》云: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明此二法,不得以權飾妄造。所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又云九折臂,乃成良醫,蓋謂學功須深故也。復患今承藉者,多恃炫名價,亦不能精心研解,虛傳聲美,聞風競往,自有新學該明,而名稱未播,貴勝以為始習,多不信用,委命虛名,諒可惜也。
京邑諸人,皆尚聲譽,不取實錄余祖世以來,務敦方藥,本有範汪方一部,斟酌詳用,多獲其效,內獲家門,傍及親族。其有虛心告請者,不限貴賤,皆摩踵救之。凡所救活,數百千人。自余投纓宅嶺,猶不忘此,日夜玩味,恆覺欣欣。今撰此三卷,並效驗方五卷,又補闕葛氏肘後三卷。
蓋欲永嗣善業,令諸子侄,弗敢失墜,可以輔身濟物者,孰復是先。
今諸藥採造之法,既並用見成,非能自掘,不復具論其事,惟合藥須解節度,列之如下。
草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漢以前,當言列國。今郡縣之名,後人所改耳。自江東以來,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荊、益不通,則全用歷陽當歸,錢唐三建,豈得相似。所以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故也。蜀藥及北藥,雖有去來,亦復非精者。又市人不解藥性,惟尚形飾。
上黨人參,殆不復售。華陰細辛,棄之如芥。且各隨俗相兢,順方切須,不能多備,諸族故往往遺漏。今之所存,二百許種耳。眾醫睹不識藥,惟聽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採送之家。採送之家,傳習造作,真偽好惡莫測。所以有鍾乳醋煮令白,細辛水漬使直,黃耆蜜蒸為甜,當歸酒灑取潤,螵蛸膠著桑枝,蜈蚣朱足令赤。諸有此等,皆非事實,俗用既久,轉以成法,非復可改,末如之何。
白話文:
梁·陶隱居序
人體生理構造相同,但精神靈性卻各有差異。我所使用的藥物不多,最多不過二十幾種,有時只用幾種就能收到很好的療效,這是因為我多年來潛心研究積累的結果。本草書中記載的藥物久服才能見效,而世俗之人往往略見效便停止服用,所以我的療效才能達到極致,得以延年益壽,豈止是治病強身而已。
如今庸醫治病,都羞於查閱本草,或是依據舊方,或是聽信他人傳說,或是憑著自己的記憶,便草草開方,隨便應付病人,以此炫耀自己的醫術。他們不懂得藥物的禁忌,用藥混亂,劑量不準,也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如果偶然治好了病,就自以為方子有效;如果十天半個月不見好轉,就說病根深結。從來不反思自己的過失,只顧虛張聲勢,斂取錢財,不僅在顯貴面前應該受到責備,即使在隱居生活中也將受到譴責。
五臟六腑、經絡等,如果運用不當,就會出大問題。至於湯藥,一味藥材用錯,都可能危及性命。即使是富貴的君王,地位尊崇的權貴,又怎能不謹慎小心呢?
從前許太子侍奉藥物而不親嘗,招致了被殺害的恥辱;季孫饋贈藥物,孔子都表示不能完全理解,可見藥性不可輕信。晉朝有一位才子,想校正《周易》和各種藥方,先與祖訥共同討論,祖訥說:「解釋經典,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足以傷及風教;但藥方稍有不當,就可能導致壽夭,後世將因此受其害,不可輕易更改。」祖訥的這番話,可謂是仁慈明智,足以為後世借鑒。
《論語》說:「人無信,不可以為醫。」明白這兩個道理,就不能用權宜之計來偽造藥方。所以醫生不是三代都行醫的,便不會服用自己所制的藥。又說「九折臂,乃成良醫」,意思是說醫術的學習必須深入精研。如今許多人仗著名聲顯赫,卻不精心研究藥理,虛偽地傳播名聲,人們聞風而至,而真正有新學問的醫生,由於名聲尚未傳播,往往被認為是初學者,不被信任,將命運交託給虛有其名的庸醫,真是可惜啊!
京城的人都崇尚名聲,而不重視實際經驗。我家祖輩以來,一直專注於藥方研究,原本有一部《範汪方》,我們仔細研究使用,多有療效,不僅治癒了家人,也幫助了許多親戚朋友。凡是虛心求醫的人,不論貴賤,我們都盡力救治。我所救治的人,數以千計。自從我隱居山林以來,也沒有忘記這件事,日夜研讀,心中總是充滿喜悅。如今我撰寫了這三卷本草,又附上驗方五卷,還補全了葛洪《肘後方》三卷。
我的目的是希望子孫後代能夠繼承我的善業,不要讓它失傳,能夠幫助他人,造福社會,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今各種藥材的採集和製作方法,都已經有了定式,不再需要我一一贅述。只是配藥需要了解藥性,以及藥物的比例,在此列出如下。
各種藥材的產地,都有特定的區域。秦漢以前,藥材產地是以各個諸侯國來劃分的。如今的郡縣名稱,是後人改的。江東以南地區的藥材,多產自當地,藥效和藥性都比不上本地的藥材。如果荊州和益州的藥材運不來,就只能用歷陽產的當歸,錢塘產的三七,功效肯定不一樣。所以治療疾病的效果不如古代,也是由於這個原因。蜀地藥材和北方藥材,雖然可以運送,但也不是最好的。而且商人不懂藥性,只注重外觀。
上黨的人參,幾乎已經沒有人購買了。華陰的細辛,被扔棄如同野草。各個地方都相互競爭,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多備藥材,所以很多藥材經常遺漏。如今我所收集的,只有兩百多種。許多醫生不認識藥材,只聽信商人;商人又不辨別藥材的真偽,都依靠採藥人。採藥人傳授的經驗和製作方法,真偽好壞難以判斷。所以才會有用鍾乳醋煮白參,用清水浸泡細辛使其挺直,用蜂蜜蒸黃耆使其變甜,用酒灑當歸使其潤澤,用膠水粘住螵蛸和桑枝,用朱砂染蜈蚣的腳使其變紅等做法。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事實的,由於長期沿用,變成了習慣,已經很難改變了,真是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