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二 (1)
卷第二 (1)
1. 卷第二
2. 諸病通用藥
案諸藥,一種雖主數病,而性理亦有偏著。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復恐單行徑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藥名,仍可於此處療,若欲的尋,亦兼易解。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無毒易知,惟冷熱須明。今以朱點為熱,墨點為冷,無點者是平,以省於煩注也。其有不入湯酒者,亦條於後也。
白話文:
關於各種藥材,雖然一種藥材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但藥性還是有其偏頗之處。開立處方的時候,有時會讓人感到疑惑混淆,又擔心人們會單獨使用藥材,在緊急情況下隨便抓取藥材,不一定都能仔細研究。現在應該直接指出各病症所對應的藥材名稱,並在此處說明這些藥材可以治療的疾病,這樣如果想要精確尋找藥材,也比較容易理解。至於藥材的甘苦味道可以省略,有沒有毒性也容易知道,只有藥性的寒熱屬性必須要清楚說明。現在用紅點標示藥性為熱,黑點標示藥性為寒,沒有點標示藥性為平,這樣可以省略繁瑣的註解。那些不適合煎湯或泡酒服用的藥材,也會另外在後面條列出來。
3. 療風通用
防風(《本經》溫)
防己(《本經》平,《別錄》溫)
秦艽(《本經》平,《別錄》微溫)
獨活(《本經》平,《別錄》微溫)
芎藭(《本經》溫)
羌活(《本經》平,《別錄》微溫)
麻黃(《本經》溫,《別錄》微溫)
白話文:
防風,性味溫和。
防己,性味平和,《別錄》記載為溫性。
秦艽,性味平和,《別錄》記載為微溫。
獨活,性味平和,《別錄》記載為微溫。
芎藭,性味溫和。
羌活,性味平和,《別錄》記載為微溫。
麻黃,性味溫和,《別錄》記載為微溫。
4. 風眩
菊花(《本經》平)
飛廉(《本經》平)
羊躑躅(《本經》溫)
虎掌(《本經》溫,《別錄》微寒)
杜若(《本經》微溫)
茯神(《別錄》平)
茯苓(《本經》平)
白芷(《本經》溫)
鴟頭(《別錄》平)
白話文:
菊花,性味平和。
飛廉,性味平和。
羊躑躅,性味溫。
虎掌,性味溫,但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微寒。
杜若,性味微溫。
茯神,性味平和。
茯苓,性味平和。
白芷,性味溫。
鴟頭,性味平和。
5. 頭面風
芎藭(《本經》溫)
薯蕷(《本經》溫,《別錄》平)
天雄(《本經》溫,《別錄》大溫)
山茱萸(《本經》平,《別錄》微溫)
莽草(《本經》溫)
辛荑(《本經》溫)
牡荊實(《別錄》溫)
蔓荊實(《本經》微寒,《別錄》平溫)
藁本(《本經》溫,《別錄》微溫、微寒)
蘼蕪(《本經》溫)
枲耳(《本經》溫)
白話文:
川芎(性味溫)
山藥(《本經》記載性味溫,《別錄》記載性味平)
天雄(《本經》記載性味溫,《別錄》記載性味大溫)
山茱萸(《本經》記載性味平,《別錄》記載性味微溫)
莽草(性味溫)
辛夷(性味溫)
牡荊的果實(《別錄》記載性味溫)
蔓荊的果實(《本經》記載性味微寒,《別錄》記載性味平溫)
藁本(《本經》記載性味溫,《別錄》記載性味微溫、微寒)
蘼蕪(性味溫)
蒼耳(性味溫)
6. 中風腳弱
石斛(《本經》平)
石鐘乳(《本經》溫)
殷孽(《本經》溫)
孔公孽(《本經》溫)
石硫黃(《本經》溫,《別錄》大熱)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豉(《別錄》寒)
丹參(《本經》微寒)
五加皮(《本經》溫,《別錄》微寒)
竹瀝(《別錄》大寒)
大豆(《本經》平)
天雄(《本經》溫,《別錄》大溫
側子(《別錄》大熱)
白話文:
中風腳弱
石斛(性平)
石鐘乳(性溫)
殷孽(性溫)
孔公孽(性溫)
石硫黃(性溫,另一說為大熱)
附子(性溫,另一說為大熱)
豆豉(性寒)
丹參(性微寒)
五加皮(性溫,另一說為微寒)
竹瀝(性大寒)
大豆(性平)
天雄(性溫,另一說為大溫)
側子(性大熱)
7. 久風濕痹
菖蒲(《本經》溫,《別錄》平)
茵芋(《本經》溫,《別錄》微溫)
天雄(《本經》溫,《別錄》大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烏頭(《本經》溫,《別錄》大熱)
蜀椒(《本經》溫,《別錄》大熱)
牛膝(《別錄》平)
天門冬(《本經》平,《別錄》大寒)
術(《本經》溫)
丹參(《本經》微寒)
石龍芮(《本經》平)
茵陳蒿(《本經》平,《別錄》微寒)
細辛(《本經》溫)
松節(《別錄》溫)
側子(《別錄》大熱)
松葉(《別錄》溫)
白話文:
[久風濕痹]
菖蒲:根據《本經》記載,藥性溫和;《別錄》記載,藥性平和。
茵芋:根據《本經》記載,藥性溫和;《別錄》記載,藥性稍微溫和。
天雄:根據《本經》記載,藥性溫和;《別錄》記載,藥性非常溫和。
附子:根據《本經》記載,藥性溫和;《別錄》記載,藥性非常熱。
烏頭:根據《本經》記載,藥性溫和;《別錄》記載,藥性非常熱。
蜀椒:根據《本經》記載,藥性溫和;《別錄》記載,藥性非常熱。
牛膝:根據《別錄》記載,藥性平和。
天門冬:根據《本經》記載,藥性平和;《別錄》記載,藥性非常寒冷。
術:根據《本經》記載,藥性溫和。
丹參:根據《本經》記載,藥性稍微寒冷。
石龍芮:根據《本經》記載,藥性平和。
茵陳蒿:根據《本經》記載,藥性平和;《別錄》記載,藥性稍微寒冷。
細辛:根據《本經》記載,藥性溫和。
松節:根據《別錄》記載,藥性溫和。
側子:根據《別錄》記載,藥性非常熱。
松葉:根據《別錄》記載,藥性溫和。
8. 賊風攣痛
茵芋(《本經》溫,《別錄》微溫)
附子(《本經》溫,《別錄》大熱)
側子(《別錄》大熱)
麻黃(《本經》溫,《別錄》微溫)
芎藭(《本經》溫)
杜仲(《本經》平,《別錄》溫)
萆薢(《本經》平)
狗脊(《本經》平,《別錄》微溫)
白蘚(《本經》寒)
白芨(《本經》平,《別錄》微寒)
枲耳(《本經》溫)
豬椒(《別錄》溫)
白話文:
茵芋(《本經》記載為溫性,《別錄》記載為微溫性)
附子(《本經》記載為溫性,《別錄》記載為大熱性)
側子(《別錄》記載為大熱性)
麻黃(《本經》記載為溫性,《別錄》記載為微溫性)
芎藭(《本經》記載為溫性)
杜仲(《本經》記載為平性,《別錄》記載為溫性)
萆薢(《本經》記載為平性)
狗脊(《本經》記載為平性,《別錄》記載為微溫性)
白蘚(《本經》記載為寒性)
白芨(《本經》記載為平性,《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枲耳(《本經》記載為溫性)
豬椒(《別錄》記載為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