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二 (2)
卷第二 (2)
1. 暴風瘙癢
蛇床子(《本經》平)
蒴藋(《別錄》溫)
烏喙(《別錄》微溫)
蒺藜子(《本經》溫,《別錄》微寒)
景天(《本經》平)
茺蔚子(《本經》微溫,《別錄》微寒)
青葙子(《本經》微寒)
楓香脂(平)
藜蘆(《本經》寒,《別錄》微寒)
白話文:
蛇床子(藥性平和)
蒴藋(藥性溫)
烏喙(藥性微溫)
蒺藜子(藥性溫,也有說法是微寒)
景天(藥性平和)
茺蔚子(藥性微溫,也有說法是微寒)
青葙子(藥性微寒)
楓香脂(藥性平和)
藜蘆(藥性寒,也有說法是微寒)
2. 傷寒
麻黃(《本經》溫,《別錄》微溫)
葛根(《本經》平)
杏仁(《本經》溫)
前胡(《別錄》微寒)
紫胡(《本經》平,《別錄》微寒)
大青(《別錄》大寒)
龍膽(《本經》寒,《別錄》大寒)
芍藥(《本經》平,《別錄》微寒
薰草(《別錄》平)
升麻(《別錄》平、微寒)
牡丹(《本經》寒,《別錄》微寒)
虎掌(《本經》溫,《別錄》微寒)
術(《本經》溫)
防己(《本經》平,《別錄》溫)
石膏(《本經》微寒,《別錄》大寒)
牡蠣(《本經》平,《別錄》微寒)
貝母(《本經》平,《別錄》微寒)
鱉甲(《本經》平)
犀角(《本經》寒,《別錄》微寒)
羚羊角(《本經》寒,《別錄》微寒)
蔥白(《別錄》平)
生薑(《別錄》微溫)
豉(《別錄》寒)
人溺(《別錄》寒)
芒硝(《別錄》大寒)
白話文:
麻黃(《神農本草經》記載為溫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微溫性)
葛根(《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平性)
杏仁(《神農本草經》記載為溫性)
前胡(《名醫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柴胡(《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平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大青(《名醫別錄》記載為大寒性)
龍膽(《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寒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大寒性)
芍藥(《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平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薰草(《名醫別錄》記載為平性)
升麻(《名醫別錄》記載為平性、微寒性)
牡丹(《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寒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虎掌(《神農本草經》記載為溫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白朮(《神農本草經》記載為溫性)
防己(《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平性,《名醫別錄》記載為溫性)
石膏(《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微寒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大寒性)
牡蠣(《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平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貝母(《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平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鱉甲(《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平性)
犀角(《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寒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羚羊角(《神農本草經》記載為寒性,《名醫別錄》記載為微寒性)
蔥白(《名醫別錄》記載為平性)
生薑(《名醫別錄》記載為微溫性)
豆豉(《名醫別錄》記載為寒性)
人尿(《名醫別錄》記載為寒性)
芒硝(《名醫別錄》記載為大寒性)
3. 大熱
凝水石(《本經》寒,《別錄》大寒)
石膏(《本經》微寒,《別錄》大寒)
滑石(《本經》寒,《別錄》大寒)
黃芩(《本經》平,《別錄》大寒)
知母(《本經》寒)
白蘚(《本經》寒)
玄參(《本經》微寒)
大黃(《本經》寒,《別錄》大寒)
沙參(《本經》微寒)
苦參(《本經》寒)
茵陳蒿(《本經》平,《別錄》微寒)
鼠李根皮(《別錄》微寒)
竹瀝(《別錄》大寒)
梔子(《本經》寒,《別錄》大寒)
蛇莓(《別錄》大寒)
人糞汁(《別錄》寒)
白頸蚯蚓(《本經》寒,《別錄》大寒)
芒硝(《別錄》大寒)
白話文:
大熱
凝水石: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寒,《名醫別錄》記載性大寒。
石膏: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微寒,《名醫別錄》記載性大寒。
滑石: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寒,《名醫別錄》記載性大寒。
黃芩: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平,《名醫別錄》記載性大寒。
知母: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寒。
白蘚皮: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寒。
玄參: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微寒。
大黃: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寒,《名醫別錄》記載性大寒。
沙參: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微寒。
苦參: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寒。
茵陳蒿: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平,《名醫別錄》記載性微寒。
鼠李根皮: 《名醫別錄》記載性微寒。
竹瀝: 《名醫別錄》記載性大寒。
梔子: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寒,《名醫別錄》記載性大寒。
蛇莓: 《名醫別錄》記載性大寒。
人糞汁: 《名醫別錄》記載性寒。
白頸蚯蚓: 《神農本草經》記載性寒,《名醫別錄》記載性大寒。
芒硝: 《名醫別錄》記載性大寒。
4. 勞復
鼠屎(《別錄》微寒)
豉(《別錄》寒)
竹瀝(《別錄》大寒)
人糞汁(《別錄》寒)
白話文:
老鼠屎(《別錄》記載性味微寒)
豆豉(《別錄》記載性味寒)
竹瀝(《別錄》記載性味大寒)
人的糞便汁液(《別錄》記載性味寒)
5. 溫瘧
常山(《本經》寒,《別錄》微寒)
蜀漆(《本經》平,《別錄》微溫)
牡蠣(《本經》平,《別錄》微寒)
鱉甲(《本經》平)
麝香(《本經》溫)
麻黃(《本經》溫,《別錄》微溫)
大青(《別錄》大寒)
防葵(《本經》寒)
豬苓(《本經》平)
防己(《本經》平,《別錄》溫)
茵芋(《本經》溫,《別錄》微溫)
巴豆(《本經》溫,《別錄》生溫、熟寒)
白頭翁(《本經》溫)
女青(《本經》平)
芫花(《本經》溫,《別錄》微溫)
白薇(《本經》平,《別錄》大寒)
菘蘿(《本經》平)
白話文:
溫瘧
常山: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寒,《別錄》中記載為性微寒。
蜀漆: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平,《別錄》中記載為性微溫。
牡蠣: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平,《別錄》中記載為性微寒。
鱉甲: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平。
麝香:在《本經》中記載為性溫。
麻黃:在《本經》中記載為性溫,《別錄》中記載為性微溫。
大青:在《別錄》中記載為性大寒。
防葵: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寒。
豬苓: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平。
防己: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平,《別錄》中記載為性溫。
茵芋:在《本經》中記載為性溫,《別錄》中記載為性微溫。
巴豆:在《本經》中記載為性溫,《別錄》中記載生用性溫,煮熟後性寒。
白頭翁:在《本經》中記載為性溫。
女青: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平。
芫花:在《本經》中記載為性溫,《別錄》中記載為性微溫。
白薇: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平,《別錄》中記載為性大寒。
菘蘿:在《本經》中記載為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