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8)

1. 太一禹餘糧

味甘,平,無毒。主咳逆上氣,癥瘕,血閉,漏下,除邪氣,肢節不利,大飽絕力身重。久服耐寒暑,不飢,輕身,飛行千里,神仙。一名石腦。生太山山谷,九月採。

杜仲為之使,畏貝母、菖蒲、鐵落。今人惟總呼為太一禹餘糧,自專是禹餘糧爾,無復識太一者,然療體亦相似,《仙經》多用之,四鎮丸亦總名太一禹餘糧。

〔謹案〕太一餘糧及禹餘糧,一物而以精、粗為名爾。其殼如瓷,方圓不定,初在殼中未凝結者,猶是黃水,名石中黃子。久凝乃有數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黃,年多變赤,因赤漸紫,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諸色通謂餘糧。今太山不見採得者,會稽、王屋、澤、潞州諸山皆有之。

2. 石中黃子

味甘,平,無毒。久服輕身,延年,不老。此屬餘糧殼中,未成餘糧黃濁水也。出餘糧處有之。陶云:芝品中有石中黃子,非也。(新附)

3. 禹餘糧

味甘,寒、平,無毒。主咳逆,寒熱、煩滿,下赤白,血閉、癥瘕、大熱,療小腹痛結煩疼。練餌服之,不飢、輕身、延年。一名白餘糧。生東海池澤,及山島中或池澤中。

今多出東陽,形如鵝鴨卵,外有殼重疊,中有黃細末如蒲黃,無沙者為佳。近年茅山鑿地大得之,極精好,乃有紫華靡靡。《仙經》服食用之。南人又呼平澤中有一種藤,葉如菝葜,根作塊有節,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蕷,謂為禹餘糧。言昔禹行山乏食,採此以充糧,而葉其餘,此云白餘糧也,生池澤復有彷彿。

或疑今石者,即是太一也。張華云:池多蓼者,必有餘糧,今廬江間便是也。適有人於銅官採空青於石坎,大得黃赤色石,極似今之餘糧,而色過赤好,疑此是太一也。彼人呼為雌黃,試塗物,正如雄黃色爾。

〔謹案〕陶云:「黃赤色石,疑是太一。」既無殼裹,未是餘糧,疑謂太一,殊非的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