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六 (2)
卷第六 (2)
1. 天門冬
味苦、甘,平、大寒,無毒。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利小便,冷而能補。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不飢。一名顛勒。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根,曝乾。
垣衣、地黃為之使,畏曾青。奉高,太山下縣名也。今處處有,以高地大根味甘者為好。張華《博物志》云:天門冬逆捋有逆刺。若葉滑者名絺休,一名顛棘。可以浣縑,素白如絨(紵類)。金城人名為浣草。擘其根,溫湯中挪之,以浣衣勝灰。此非門冬相似爾。案如此說,今人所採,皆是有刺者,本名顛勒,亦粗相似,以浣垢衣則淨。
《桐君藥錄》又云:葉有刺,蔓生,五月花白,十月實黑,根連數十枚。如此殊相亂,而不復更有門冬,恐門冬自一種,不即是浣草耶?又有百部,根亦相類,但苗異爾。門冬蒸剝去皮,食之甚甘美,止飢。雖曝乾,猶脂潤,難搗。必須薄切,曝於日中,或火烘之也。俗人呼苗為棘刺,煮作飲乃宜人,而終非真棘刺爾。
服天門冬,禁食鯉魚。
〔謹案〕此有二種:苗有刺而澀者,無刺而滑者,俱是門冬。俗云顛刺、浣草者,形貌詺之。雖作數名,終是一物。二根浣垢俱淨,門冬、浣草,互名之也。
白話文:
天門冬味道苦澀、甘甜,藥性平和或偏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各種突然發作的風濕病導致的半身不遂,能強壯骨髓、殺死體內寄生蟲、清除體內積留的屍毒。能保護和穩定肺氣,去除體內寒熱,滋養肌肉皮膚,增強體力,促進小便,性寒涼卻能補養身體。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增強元氣,延年益壽,並且不會感到飢餓。又名顛勒。生長在奉高山的山谷中。在二月、三月、七月、八月採挖根部,曬乾。
垣衣、地黃可以增強天門冬的藥效,忌與曾青同時使用。奉高是太山下的一個縣名。現在各地都有天門冬,以生長在高地、根部粗大、味道甘甜的為佳。張華的《博物志》記載:天門冬逆向撫摸有倒刺。如果葉子光滑的,就叫做絺休,又名顛棘。可以用來洗滌細絹,洗完後像絨毛一樣潔白(是紵一類的絲織品)。金城人稱它為浣草。將它的根掰開,放在溫水中揉搓,用來洗衣服比用草木灰洗得還乾淨。這不是真正的天門冬,只是長得相似而已。按這個說法,現在人們採挖的,都是有刺的,本名叫做顛勒,也只是粗略相似,用來洗滌髒衣服很乾淨。《桐君藥錄》又記載:天門冬的葉子有刺,藤蔓生長,五月開白色花,十月結黑色果實,根部相連有數十枚。這樣一來,各種形態差異很大,讓人混亂,而且再也沒有真正的天門冬了。或許天門冬是獨立的一種植物,不是浣草?另外還有百部,根部也很相似,只是苗不一樣。天門冬蒸熟後剝去外皮,吃起來很甘甜,可以充飢。即使曬乾了,仍然油潤,難以搗碎。必須切成薄片,在太陽下曬乾,或者用火烘乾。民間稱天門冬的苗為棘刺,煮水喝對人有益,但終究不是真正的棘刺。
服用天門冬的時候,忌吃鯉魚。
【考證】天門冬有兩種:苗有刺且澀的,以及沒有刺且光滑的,都是天門冬。民間所說的顛刺、浣草,都是根據它的外形所取的名稱。雖然有幾個名字,其實都是同一種植物。這兩種根洗滌污垢都能洗得很乾淨,天門冬和浣草是互相通用的名稱。
2. 麥門冬
味甘,平、微寒,無毒。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蹶,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氣,安五臟,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久服輕身、不老、不飢。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
葉如韭,冬夏長生。生函谷川谷及堤阪肥土石間久廢處。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陰乾。
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青蘘。函谷,即秦關。而麥門冬異於羊韭之名矣。處處有,以四月採,冬月作實如青珠,根似穬麥,故謂麥門冬,以肥大者為好。用之湯澤抽去心,不爾令人煩,斷谷家為要。二門冬潤時並重,既燥即輕,一斤減四、五兩爾。
白話文:
麥門冬,味道甘甜,性平或稍微偏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心腹氣結、因飲食不當或過飽造成的內傷,以及胃部脈絡阻塞導致的消瘦、呼吸短促。對於身體沉重、眼睛發黃、心下脹滿、虛勞發熱、口乾舌燥、嘔吐、四肢無力、陽痿等症狀有效。能強壯腎陰、增進精氣、幫助消化、調理脾胃、安定精神、平定肺氣、安和五臟,使人身體強壯、容光煥發,並有助於生育。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延緩衰老、減少飢餓感。
在秦國叫做羊韭,齊國叫做愛韭,楚國叫做馬韭,越國叫做羊蓍,又名禹葭或禹餘糧。
葉子像韭菜,冬夏都能生長。生長在函谷川谷和堤岸肥沃的土壤或石頭縫隙等荒廢之處。在二月、三月、八月、十月採收,陰乾。
地黃、車前子可以幫助麥門冬發揮功效,與款冬、苦瓠同用則會產生不良作用,害怕苦參、青蘘。函谷就是秦關。麥門冬這個名字和羊韭的別名不同。各地都有生長,以四月採摘為佳,冬天結出像青珠的果實,根部像麥粒,因此稱為麥門冬。根部肥大的最好。使用時,要去除麥門冬的芯,否則會使人煩躁。斷絕飲食的人更要注意這一點。兩種麥門冬在潮濕時重量相同,乾燥後會變輕,一斤會減少四、五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