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3)

1. 千歲虆汁

味甘,平,無毒。主補五臟,益氣,續筋骨,長肌肉,去諸痹。久服輕身不飢,耐老,通神明。一名虆蕪。生太山川穀。

作藤生,樹如葡萄,葉如鬼桃,蔓延木上,汁白。今俗人方藥都不復識用此,《仙經》數處須之,而遠近道俗,咸不識此,非甚是異物,正是未研訪尋識之爾。

〔謹案〕即蘡薁藤汁也,此藤有得千歲者,莖大如碗,冬惟葉凋,莖終不死。藤汁味甘,子味甘、酸,苗似葡萄,其莖主噦逆大善,傷寒後嘔噦更良。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能補益五臟,增強氣力,接續筋骨,生長肌肉,去除各種痺痛。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不感到飢餓,延緩衰老,精神清明。又名虆蕪。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

它像藤蔓一樣生長,樹的樣子像葡萄,葉子像鬼桃,蔓延在樹木上,汁液是白色的。現在民間和藥方都不再認識和使用這種植物,《仙經》中多次需要用到它,但是各地修道之人,都不認識這個東西,並不是它有多麼奇特,只是沒有去研究尋訪認識它而已。

[考證] 就是蘡薁藤的汁液,這種藤蔓有活到千年的,莖像碗口那麼大,冬天只有葉子凋零,莖部卻不會枯死。藤汁味道甘甜,果實味道甘甜帶酸,苗像葡萄,它的莖主要治療呃逆,效果很好,傷寒後引起的嘔吐呃逆,效果更好。

2. 黃連

味苦,寒、微寒,無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出,明目,腸澼,腹痛,下痢,婦人陰中腫痛。五臟冷熱,久下泄澼,膿血,止消渴,大驚,除水利骨,調胃,厚腸,益膽,療口瘡。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連。生巫陽川穀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採。

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蘚,畏款冬,勝烏頭,解巴豆毒。巫陽在建平。今西間者色淺而虛,不及東陽、新安諸縣最勝。臨海諸縣者不佳。用之當布裹挼去毛,令如連珠。俗方多療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長生。

〔謹案〕蜀道者粗大節平,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善。今灃州者更勝。

白話文:

黃連,味道苦,屬性寒或微寒,沒有毒性。主要能治療身體發熱、眼睛疼痛、眼角損傷流淚、使眼睛明亮、腸道疾病、腹痛、腹瀉、婦女陰道內腫痛。能調和五臟的冷熱不適,治療長期的腹瀉、痢疾、膿血便、止渴、安撫驚嚇、消除水腫、有利骨骼、調理腸胃、增厚腸壁、增強膽的功能、治療口腔潰瘍。長期服用可以使人增強記憶力。黃連又名王連。生長在巫陽川谷和蜀郡泰山一帶。二月和八月採收。

黃芩、龍骨、理石可以增強黃連的藥效,與菊花、芫花、玄參、白蘚同用會產生不良作用,畏懼款冬,能克制烏頭的毒性,能解巴豆的毒性。巫陽在建平。現在西邊產的黃連顏色較淺,藥效較差,不如東陽、新安等縣產的最好。臨海一帶產的黃連品質不佳。使用時應將黃連用布包裹揉搓去除細毛,使其看起來像一串珠子。民間偏方多用黃連治療腹瀉和口渴,道家則服用黃連以求長生不老。

[考證]蜀地產的黃連,粗大且節平,味道極其濃苦,最能治療口渴。江東產的黃連,節如連珠,最能治療痢疾。現在灃州產的黃連品質更勝一籌。

3. 沙參

味苦,微寒,無毒。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鬚,一名白參,一名識美,一名文希。生河內川穀及宛朐般陽續山。二月、八月採根,曝乾。

惡防己,反藜蘆。今出近道,叢生,葉似枸杞,根白實者佳。此沙參並人參、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療頗同,故皆有參名。又有紫參,正名牡蒙,在中品。

〔謹案〕紫參、牡蒙各是一物,非異名也。今沙參出華州為善。

白話文:

味道苦,性質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治療血瘀積聚引起的驚厥和氣滯,能夠去除寒熱病症,補養中氣,增益肺氣。可以治療胃部麻痺引起的心腹疼痛,解除積聚的熱邪之氣,治療頭痛,以及皮膚間的邪熱,能夠安定五臟,補養中氣。長期服用可以使人身體健康。

沙參又名知母、苦心、志取、虎鬚、白參、識美、文希。生長在河內地區的河谷中以及宛朐、般陽、續山等地。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曬乾。

沙參忌與防己同用,並與藜蘆相剋。現在近道地區也有出產,沙參叢生,葉子像枸杞,根部白色且飽滿的為佳品。這種沙參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合稱五參,它們的形態雖然不完全相同,但主要療效相似,所以都用「參」來命名。另外還有紫參,學名是牡蒙,屬於中品藥材。

〔謹案〕紫參與牡蒙是同一種藥材,並非不同的名稱。現在沙參以產於華州地區的為上品。

4. 丹參

味苦,微寒,無毒。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一名郄蟬草,一名赤參,一名木羊乳。生桐柏山川穀及太山。五月採根,曝乾。

畏鹹水,反藜蘆。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義陽,非江東臨海之桐柏也。今近道處處有,莖方有毛,紫花,時人呼為逐馬。酒漬飲之,療風痹。道家時有用處,時人服之多眼赤,故應性熱,今云微寒,恐為謬矣。

〔謹案〕此藥,冬採良,夏採虛惡。

白話文:

丹參味道苦,性質稍微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心腹的邪氣,腸鳴如流水聲,忽冷忽熱,腹內積聚腫塊,破除腹中硬塊,消除腹部腫脹,止息煩躁,補益氣力。能養血,去除心腹的頑固舊疾和氣結,治療腰背僵硬、腳麻痺,以及清除風邪引起的餘熱。長期服用有益於身體。

丹參又名郄蟬草、赤參、木羊乳。生長在桐柏山的河谷和太山。五月採挖根部,曬乾。

丹參忌與鹹水同用,與藜蘆相剋。這裡說的桐柏山是淮河的發源地,位於義陽,不是江東靠海的桐柏山。現在近處各地都有丹參,它的莖是方形的,有毛,開紫花,當時的人稱它為逐馬。用酒浸泡後飲用,可以治療風痹。道家有時會用到它,但一般人服用後容易眼睛發紅,所以它的性質應該偏熱,現在說它微寒,恐怕是錯誤的。

[仔細考究] 這種藥,冬天採挖的品質較好,夏天採挖的則空虛且品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