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八 (4)

1. 萊菔根

味辛、甘,溫,無毒。主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氣,消穀,去痰澼,肥健人,生搗汁服,主消渴,試大有驗。

白話文:

性味 辛、甘,溫,無毒。

主治 作用 分散服用的生藥和經過炮製煮服的藥品,都可以大下氣、消穀,去痰澼,使肥胖者身體健壯。生搗汁服用,主治消渴,試用過都有顯著效果。

陶謂溫菘是也。其嫩葉為生菜食之。大葉熟啖,消食和中。根效在蕪菁之右。(新附)

白話文:

陶弘景說溫菘就是它。它嫩葉可以當作生菜食用。大葉曬乾煮熟吃,可以消食調中。它的根比蕪菁的功效更強。(新附)

2. 龍葵

味苦,寒,微甘,滑,無毒。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其子療疔瘡腫,所在有之。

白話文:

藥味苦、寒,微甘、滑,無毒。食用可解乏少眠,消虛熱腫脹。它的種子可以治療疔瘡腫脹,到處都有。

即關河間謂之苦菜者,葉圓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新附)

白話文:

就是關河之間叫做苦菜的植物,這種植物的葉子是圓形的,花是白色的,果實像牛、李的果實,生的是青色的,成熟的果實是黑色的,這種植物只能煮著吃,不能生吃。

3.

味甘,溫,無毒。主通利腸胃,除胸中煩,解酒渴。

白話文:

味甘,性溫,無毒。主治通利腸胃,消除胸中煩悶,解酒渴。

菜中有菘,最為恆食,性和利人,無餘逆忤,今人多食。如似小冷,而又耐霜雪。其子可作油,敷頭長髮;塗刀劍,令不鏽。其有數種,猶是一類,正論其美與不美耳。服藥有甘草而食菘,即令病不除。

白話文:

蔬菜中,白菜是常吃的食物,它的性味平和,對人體沒有不良影響,所以人們經常食用。它即使在稍微寒冷的天氣也能生長,而且能夠耐霜雪。白菜的種子可以榨油,抹在頭髮上可以使頭髮生長;塗在刀劍上,可以防止生鏽。白菜有很多種,但都屬於同一類,只是口感和外觀有差異。吃藥後如果吃白菜,那麼藥效就會被抵消,疾病無法好轉。

〔謹案〕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將子北種,初一年半為蕪菁,二年菘種都絕;將蔓菁子南種,亦二年都變成土地所宜,頗有此例。其子亦隨色變,但粗細無異爾。

白話文:

(謹慎地記錄到)白菜在北方生長不起來,有人把白菜種子拿到北方種植,剛開始的一年半長成蕪菁,第二年白菜種子都長不出來了。把蕪菁種子拿到南方種植,也到了第二年,都變成當地適宜生長的植物,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這些植物的種子也跟著顏色發生變化,但是粗細沒有差別。

菘子黑,蔓菁子紫赤,大小相似。惟蘆菔子黃赤色,大數倍,復不圓也。其菘有三種:有牛肚菘,葉最大厚,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少苦;白菘似蔓菁也。

白話文:

菘菜的籽是黑色的,蔓菁的籽是紫紅色的,大小相似。只有蘿蔔的籽是黃紅色的,而且大好幾倍,而且形狀也不是圓的。菘菜有三種:牛肚菘,葉子最大最厚,味道甘甜;紫菘葉子薄而細,味道稍苦;白菘像蔓菁。

4.

味辛,溫,無毒。歸鼻。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服溫中。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溫,無毒。歸於肺經。主要功效是祛除腎臟邪氣,暢通九竅,明目聰耳,安定心神,長期服用可以溫養脾胃。

似菘而有毛,味辣,好作菹,亦生食。其子可藏冬瓜。又有茛,以作菹,甚辣快。

白話文:

像菘菜而有毛,味道辛辣,常做成醃菜,也可生吃。它的種子可以儲藏冬瓜。另有一種茛,可以用來做醃菜,非常辛辣爽口。

〔謹案〕此芥有三種:葉大粗者,葉堪食,子入藥用,熨惡注至良;葉小子細者,葉不堪食,其子但堪為齏耳;又有白芥子,粗大白色,如白粱米,甚辛美,從戎中來。《別錄》云:子主射工及注氣發無恆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醋和塗之,隨手驗也。

白話文:

有三種芥菜:

  1. 葉子較大而粗糙者,葉子可以食用,種子可用於藥用,敷在患處可以有效治療腫脹和疼痛。

  2. 葉子較小而細膩者,葉子不能食用,種子只能用來製成醬。

  3. 此外,還有一種白芥子,種子較粗大,呈白色,如白粱米,味道非常辛辣可口,從戎州傳來。《別錄》中提到:白芥子主要用於治療射工和注氣發無恆處,可以製成丸劑服用,或搗碎成末,用醋調和塗抹患處,效果立竿見影。

5. 苜蓿

味苦,平,無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

白話文:

味苦,性平,無毒。主治安中,利人,可長期食用。

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此,江南人不甚食之,以無氣味故也。外國復別有苜蓿草,以療目,非此類也。

〔謹案〕苜蓿莖葉平,根寒。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搗取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

白話文:

長安城中有一處地方叫苜蓿園,北方人很看重苜蓿,江南人不大喜歡吃它,因為它沒有什麼味道。外國還有另外一種苜蓿草,可以用來治療眼睛,不屬於這種類型。

〔謹慎考證〕苜蓿的莖葉性平,根性寒。主治熱性疾病,發燒發熱,目黃口苦,小便黃,酒疸引發的黃疸。將苜蓿搗爛取汁,服用一升,會導致嘔吐和腹瀉,即可痊癒。

6. 荏子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葉,主調中,去臭氣。九月採,陰乾。

白話文:

藥性:辛、溫,無毒。 主治:止咳逆,降氣,溫暖中焦,補益體力。 葉子:主治調和中氣,去除臭氣。 採收時期:九月 處理方式:陰乾

荏狀如蘇,高大白色,不甚香,子共研之,雜米作糜,甚肥美,下氣,補血。東人呼為䔡,以其似蘇字,但除禾邊故也。榨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用者,服食斷谷亦用之,名為重油。

白話文:

荏的形狀如同蘇草,高大呈白色,並沒有很香,將種子磨成粉,跟米做成粥,吃起來既油膩又美味,有助理氣、補血。東邊的人稱為「䔡」,因為它的形狀有如『蘇』字,只是少掉『禾』字旁。用它的種子榨出油來,每天煎服,也就是現在用來炒菜、調和漆之類用途的油,拿來當斷穀時的食品也行,稱為『重油』。

〔謹案〕《別錄》:荏葉,人常生食,子故不及蘇。言為重油入漆及油絹帛,此乃用大麻子油,非用此也。漆及油帛,江左所無,故陶為謬誤也。

白話文:

考證:根據《別錄》的記載,荏葉通常被它當成蔬菜食用,因此它的種子並沒有蘇子聞名。這裡所說用來浸泡重油、熬漆或塗油絹帛的,並不是指荏子油,而是用大麻子油。塗漆和塗油絹帛是江南一帶沒有的,所以陶弘景的說法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