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九 (2)

1. 飴糖

味甘,微溫。主補虛乏,止渴,去血。

方家用飴糖,乃云膠飴,皆是濕糖如厚蜜者,建中湯多用之。其凝強及牽白者,不入藥。又胡麻亦可作糖彌甘補。今酒用曲,糖用糵,猶同是米、麥,而為中、上之異。糖當以和潤為優,酒以熏亂為劣。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質稍微溫和。主要功效是補充虛弱、消除疲勞,止渴,去除體內瘀血。

醫方所使用的飴糖,也叫做膠飴,都是像濃稠蜂蜜一樣的濕糖,例如建中湯就常常使用這種糖。至於那些凝固變硬或拉起來呈白色的糖,就不能用來入藥。另外,芝麻也可以製作成糖,味道也很甘甜且具有滋補作用。現在釀酒使用酒麴,製糖使用麥芽糖,雖然都是用米或麥來製作,但品質卻有中等和上等的差異。製糖應該以溫和滋潤為佳,釀酒則以過於濃烈、使人神智不清為劣。

2. 【米中】

3. 大豆黃卷

味甘,平,無毒。主濕痹,筋攣,膝痛。五臟胃氣結積,益氣,止毒,去黑䵟,潤澤皮毛。生大豆,味甘,平;塗癰腫,煮飲汁,殺鬼毒,止痛,逐水脹,除胃中熱痹,傷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臟結積、內寒,殺烏頭毒。久服令人身重。熬屑,味甘。主胃中熱,去腫,除痹,消穀,止腹脹。生太山平澤,九月採。

惡五參、龍膽,得前胡、烏喙、杏仁、牡蠣良。

白話文:

大豆黃卷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因為濕氣引起的關節疼痛、筋脈拘攣、膝蓋疼痛。也能夠調理五臟的氣機,使胃氣通暢,消除體內氣機結聚,增強體力,解毒,去除臉上的黑斑,使皮膚毛髮潤澤。

生的黃豆,味道甘甜,性平和;可以用於外敷治療癰腫,煮湯飲用可以殺滅毒氣,止痛,排除體內水腫,去除胃中的熱痹,治療因傷引起的內傷,淋病,排出體內瘀血,消散五臟的氣機鬱結、內寒,還可以解烏頭的毒性。長期服用會使身體感到沉重。

將黃豆烘烤成粉末,味道甘甜,主要可以治療胃熱,消除腫脹,去除痹痛,幫助消化,止腹脹。產於泰山平坦濕潤的地方,九月採收。

不適合與五參、龍膽一起使用,與前胡、烏喙、杏仁、牡蠣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4. 赤小豆

味甘、酸,平、溫,無毒。主下水,排癰腫膿血。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大、小豆共條,猶如蔥、薤義也。以大豆為糵,芽生便乾之,名為黃卷,用之亦熬,服食家所須。煮大豆,主溫毒、水腫殊效。復有白大豆,不入藥。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矣。

〔謹案〕《別錄》云:葉名藿,止小便數,去煩熱。

白話文:

赤小豆,味道甘甜、酸,性平或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功能是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排出癰腫膿血。可以處理寒熱交替的症狀、體內發熱、口渴、止瀉、利尿、嘔吐、突然腹瀉、腹部脹滿等問題。赤小豆和一般豆子長在同一藤蔓上,就像蔥和薤一樣的關係。將大豆發芽後曬乾,稱為黃卷,也需要經過熬煮後才能使用,是飲食養生中需要的食材。煮大豆能有效處理溫熱性毒素和水腫。另外還有一種白大豆,不入藥。赤小豆的性質會使體液流失,長期食用會使人身體乾燥。

另外,《別錄》記載:赤小豆的葉子稱為藿,可以止頻尿,消除煩躁發熱。

5.

味苦,寒,無毒。主傷寒頭痛寒熱,瘴氣惡毒,煩躁滿悶,虛勞喘吸,兩腳疼冷。又殺六畜胎子諸毒。

豉,食中之常用。春夏天氣不和,蒸炒以酒漬服之,至佳。暑熱煩悶,冷水漬飲二三升。依康伯法,先以醋酒溲蒸曝燥,以麻油和,又蒸曝之,凡三過,乃末椒、乾薑屑合和,以進食,勝今作油豉也。患腳人恆將其酒浸以滓敷腳,皆瘥。好者出襄陽、錢塘,香美而濃,取中心彌善也。

白話文:

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發冷發熱,以及瘴氣等惡性毒素引起的疾病,還有心煩意亂、胸腹脹滿、虛弱勞損引起的喘息,以及兩腳疼痛發冷。又可以殺死家畜胎兒的毒素。

豆豉是食物中常用的東西。春夏兩季氣候不調和時,可以用酒浸泡蒸炒過的豆豉服用,效果很好。暑熱煩悶時,可以用冷水浸泡豆豉飲用二三升。依照康伯的方法,先用醋和酒浸泡豆豉後蒸熟曬乾,然後用麻油拌和,再蒸熟曬乾,總共重複三次,再磨成粉,加入花椒、乾薑末混合食用,勝過現在做的油豆豉。腳病患者經常將豆豉浸泡在酒中,然後用豆豉渣敷在腳上,都能痊癒。品質好的豆豉產自襄陽、錢塘,香味濃郁美好,取豆豉中心部分品質最好。

6. 大麥

味鹹,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

食蜜為之使。即今倮麥,一名麰麥,似穬麥,惟皮薄耳。

〔謹案〕大麥出關中,即青科麥是。形似小麥而大。皮厚,故謂大麥,殊不似穬麥也。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

白話文:

大麥,味道鹹,性溫、微寒,沒有毒性。主要能止渴,消除熱氣,增強體力並調理腸胃。另外也有人說,大麥會使人產生熱感,它是五穀之中生長最長的。

食用蜂蜜可以加強大麥的功效。大麥就是現在的倮麥,又叫做麰麥,外型像穬麥,只是皮比較薄而已。

【考證】大麥產於關中一帶,就是俗稱的青稞麥。外形像小麥但比較大。因為皮比較厚,所以稱為大麥,其實跟穬麥不太像。大麥磨成的麵粉,能使腸胃平和,止渴,幫助消化,治療腹脹。

7. 穬麥

味甘,微寒,無毒。主輕身,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以作糵,溫,消食和中。

此是今馬所食者,性乃言熱,而云微寒,恐是作屑與合谷異也。服食家,並食大、穬二麥,令人輕身、健。

〔謹案〕穬麥性寒,陶云性熱,非也;復云:作屑與合谷異,此皆江東少有,故斟酌言之耳。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微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使身體輕盈,去除體內熱氣。長期服用可以使人體力增強,行走有力。如果用來製作麥芽,性溫,可以幫助消化,調和腸胃。

這種麥子是現在馬吃的飼料,原本性質應該是熱的,但這裡卻說它微寒,恐怕是因為將它磨成粉後,和合谷麥的性質有所不同。養生的人,經常吃大麥和穬麥兩種,可以使身體輕盈,變得健康。

(謹慎考證)穬麥的性質是寒性的,陶弘景說它性質是熱性的,這是錯誤的。他又說磨成粉後和合谷麥不同,這些都是因為江東地區很少有這種麥子,所以只能斟酌著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