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七 (1)
卷第七 (1)
1. 肉蓯蓉
味甘、酸、咸,微溫,無毒。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療婦人癥瘕,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久服輕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採,陰乾。
白話文:
味甘、酸、鹹,微溫,無毒。主要治癒五勞七傷,補益身體,消除腰中的寒熱疼痛,滋養五臟,增強陰氣,益精氣,使人多子,治療婦女的癥瘕,消除膀胱邪氣、腰痛,止痢疾。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生長在河西、山西谷地以及代郡雁門。五月五日採摘,陰乾。
代郡雁門屬幷州,多馬處便有,言是野馬精落地所生。生時似肉,以作羊肉羹,補虛乏極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間至多。今第一齣隴西,形扁廣,柔潤,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國者,形短而少花。巴東、建平間亦有,而不如也。
白話文:
代郡的雁門屬於幷州,那裡的馬很多,而且品質優良,據說牠們是野馬精華所生。馬剛出生時,吃牠的肉和羊肉羹一樣,非常適合補虛乏。也可以生吃。在芮芮河南間,馬的數量非常多。現在第一名的馬產自隴西,牠們的身材扁廣,柔軟潤澤,花紋多且味道甘美。第二名的馬產自北國,牠們的身材短小,花紋少。巴東和建平之間也有馬,但沒有那麼好。
〔謹案〕此注論草蓯蓉,陶未見肉者。今人所用亦草蓯蓉刮去花,用代肉爾。本經有肉蓯蓉,功力殊勝。比來醫人,時有用者。
白話文:
〔謹慎思考〕這個註解討論草蓯蓉,陶弘景沒有見過肉者。現在人所使用的草蓯蓉也是颳去花,用來代替肉者。本經有肉蓯蓉,功效顯著。最近醫者,有時使用。
2. 地膚子
味苦,寒,無毒。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耐老,使人潤澤。一名地葵,一名地麥。生荊州平澤及田野。八月、十月採實,陰乾。
今田野間亦多,皆取莖苗為掃帚。子微細,入補丸散用。《仙經》不甚須。
白話文:
性狀:味道苦,寒性,沒有毒性。
效用:治療膀胱有熱,促進排尿,補益中氣,增強精氣,去除皮膚中的熱氣,散去惡瘡、疝氣和頑固的腫塊,強健陰氣。長期服用能夠讓耳目聰明,身體輕盈,抗衰老,使人皮膚潤澤。
別名:地葵、地麥。
產地:生長在荊州平澤地區和農田裡。
採收:八、十月採集成熟的果實,在陰涼處曬乾。
今日田野間也有很多艾草,全都摘取莖苗當掃帚使用。艾草子很細小,可以加入補丸和散劑使用。《仙經》中提到艾草的用途不大。
〔謹案〕地膚子,田野人名為地麥草,葉細莖赤,多出熟田中,苗極弱,不能勝舉。今云堪為掃帚,恐人未識之。《別錄》云:搗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熱暗、雀盲、澀痛。苗灰,主痢亦善。北人亦名涎衣草。
白話文:
地膚子,在田野中俗稱「地麥草」,這種植物葉子細長、莖是紅色的,大多生長在成熟的田中,矮小脆弱,無法扶起。現在來說它是可以做掃帚的,恐怕人們還不認識它。《別錄》記載:搗碎絞取汁液,可治療赤白痢,用來洗眼睛,可以去除熱暗、雀盲,和眼睛澀痛。將它的苗燒成灰,治療痢疾也很有效。北方人也稱它為「涎衣草」。
3. 忍冬
味甘,溫,無毒。主寒熱身腫。久服輕身,長年益壽。十二月採,陰乾。
白話文:
甜味,溫暖,無毒。主治寒熱發炎的身體腫脹。長期服用可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每年十二月採收,陰乾保存。
今處處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人惟取煮汁以釀酒,補虛療風。《仙經》少用。此既長年益壽,甚可常採服。凡易得之草,而人多不肯為之,更求難得者,是貴遠賤近,庸人之情乎?
白話文:
如今處處都有這種植物,像藤蔓一樣生長,冬天也不會凋謝,所以取名為忍冬。人們只取它的汁液來釀酒,用於補虛和緩解風寒。在《仙經》中,這種植物的使用很少。這種植物既然能延年益壽,是非常值得經常採摘服用的。凡是能輕易獲得的草藥,人們卻大多不肯食用,反而追求難以獲得的藥物,這是不是貴遠賤近、庸俗之人的通病呢?
〔謹案〕此草藤生,繞覆草木上。苗莖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之。其嫩莖有毛,葉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今人或以絡石當之,非也。
白話文:
這種藤蔓植物生長在草叢中,攀附在草木之上。莖稈呈赤紫色,老的莖稈上有薄薄的白色皮膜。它的嫩莖有毛,葉子像胡豆,葉片的上下也有毛。花朵是白色的,花蕊是紫色的。現在有人把它當成絡石,這是不對的。
4. 蒺藜子
味苦、辛、溫、微寒、無毒。主惡血,破癥結積聚,喉痹,乳難。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潰,可作摩粉。其葉,主風癢,可煮以浴。久服長肌肉,明目,輕身。一名旁道,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梨,一名茨。生馮翊平澤或道旁。七月、八月採實,曝乾。
白話文:
它味道苦、辛、溫、微寒,沒有毒。主治惡血,破除癥結積聚,喉嚨痹阻,乳房疾病。身體風癢,頭痛,咳嗽逆氣,肺部受傷,肺痿,止煩,氣往下行。小兒頭瘡,瘡腫,陰部潰爛,可作為塗抹的藥粉。它的葉子,主治風癢,可以煮水洗澡。長期服用能增長肌肉,明目,輕身。別名有旁道、屈人、止行、豺羽、升推、即梨、茨。生長在馮翊平澤或道旁。在七月、八月採收果實,曬乾。
烏頭為之使。多生道上,而葉布地,子有刺,狀如菱而小。長安最饒,人行多著木屐。今軍家乃鑄鐵作之,以布敵路,亦呼蒺藜。《易》云:據於蒺藜,言其凶傷。《詩》云:牆有茨,不可掃也。以刺梗穢也。方用甚希耳。
白話文:
烏頭是它的引導。烏頭多生長在道路上,葉子貼著地面生長,果實有刺,形狀像菱角但較小,長安一帶最多,所以當地的人在走路時,都穿木屐。現在的軍隊將鐵鑄造成鐵蒺藜,來布在敵人的道路上,也叫做蒺藜。 《易經》 中說:據於蒺藜,說明它是一種很兇傷的東西。 《詩經》 中說:牆壁上有蒺藜,不能用掃帚清理 說明瞭蒺藜刺人,因此骯髒。實際上它在藥方中用得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