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 (6)
卷第十 (6)
1. 羊躑躅
味辛,溫,有大毒。主賊風在皮膚中淫痛,溫瘧,惡毒,諸痹。邪氣,鬼疰,蠱毒。一名玉支。生太行山谷及淮南山。三月採花,陰乾。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溫,毒性很強。主治風邪侵入皮膚而引起疼痛、溫熱型瘧疾,惡毒的瘡瘍,各種關節疼痛,邪氣侵入身體造成的疾病,鬼怪作祟引起的疾病,蠱毒。別名玉支,生長在太行山谷和淮南山區。三月採摘花蕾,在陰涼處晾乾。
今近道諸山皆有之。花黃似鹿蔥,羊誤食其葉,躑躅而死,故以為名。不可近眼。
白話文:
現在連家裡附近的山裡面都有這種植物。花是黃色的,形狀像韭菜,如果羊不小心吃到了它的葉子,就會抽搐而死,所以被稱為「羊躑躅」。這種植物不能靠近觀看。
〔謹案〕玉支、躑躅一名。陶於梔子注中雲:是躑躅,子名玉支,非也。花亦不似鹿蔥,正似旋葍花黃色也。
白話文:
正確的說法是,玉枝和躑躅是同一個東西。在陶弘景的《梔子注》中說:躑躅,它的果實叫做玉支,這是不對的。躑躅的花也不像鹿蔥,倒很像旋覆花,是黃色的。
2. 茵芋
味苦,溫、微溫,有毒。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痹痛。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一名芫草,一名卑共。生太山川穀。三月三日採葉,陰乾。
白話文:
草烏味道苦,性溫或微溫,有毒。主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像瘧疾一樣發作,發作有一定的時間,各種關節的風濕痹痛。治療長期的風濕四肢痠痛,腳無力。別名芫草、卑共。生長在泰山附近的山川溝谷。三月三日採集它的葉子,曬乾。
好者出彭城,今近道亦有。莖葉狀如莽草而細軟耳,取用之皆連細莖。方用甚稀,惟以合療風酒散用之。
白話文:
這種藥材產於彭城,現在附近的地方也有。它的莖葉形狀像莽草,但更細軟,採集時連同細莖一起。這種藥材很少用,只是用於治療風酒病的散劑中。
3. 射干
味苦,平,微溫,有毒。主咳逆上氣,喉痹咽痛,不得消息,散結氣,腹中邪逆,食飲大熱。療老血在心肝脾間,咳唾、言語氣臭,散胸中熱氣。久服令人虛。一名烏扇,一名烏蒲,一名烏翣,一名烏吹,一名草薑。生南陽川穀,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根,陰乾。
白話文:
烏頭具有苦、平、微溫、有毒的藥用特質。它主要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喉嚨腫痛、難以吞嚥、散結氣、腹中邪逆、食積高熱。烏頭還可以治療心、肝、脾中的宿血,緩解咳嗽、唾液及言語的異味,舒緩胸中的燥熱。但請注意,長期服用烏頭會令人體虛弱。烏頭還有烏扇、烏蒲、烏翣、烏吹、草薑等別名,經常出現在南陽的溪穀和田野中。建議在三月三日採摘烏頭的根部,並在陰涼處晾乾。
此即是烏翣根,庭壇多種之,黃色,亦療毒腫。方多作夜干字,今射亦作夜音,乃言其葉是鳶尾,而復有鳶頭,此蓋相似爾,恐非。烏翣,即其葉名矣。又別有射干,相似而花白莖長,似射人之執竿者。故阮公詩云:射干臨增城。此不入藥用,根亦無塊,惟有其質。
白話文:
這是烏翣根,在庭院裡經常種植,根莖呈黃色,也能治療毒腫。古代的藥方中經常寫作「夜幹」這個字,現在人們也讀作夜幹,這是因為它的葉子像鳶尾,又有鳶頭,這大概相似罷了,恐怕不是。烏翣就是它的葉子的名字。另外還有一種射干,它與烏翣相似,花是白色的,莖很長,好像射箭的人手拿弓箭。所以阮公的詩中說:「射干生長在增城邊上」。這種射干不入藥,根部也沒有塊狀的莖根,只有根莖。
〔謹案〕射干,此說者是,其鳶尾,葉都似夜干,而花紫碧色,不抽高莖,根似高良薑而肉白,根即鳶頭也。陶說由跋,都論此耳。
白話文:
[謹慎核對]射干的說法,說就是它,它的鳶尾和葉子都像夜幹,而花是紫碧色,不抽長莖,根像高良薑,但肉是白色的,根就是鳶頭。陶弘景的說法,也是完全討論這個。
4. 鳶尾
味苦,平,有毒。主蠱毒,邪氣,鬼疰諸毒,破癥瘕積聚大水,下三蟲。療頭眩,殺鬼魅。一名烏園。生九嶷山谷,五月採。
白話文:
這味藥有苦味,性平,帶有毒性。它可以治療蠱毒、邪氣、鬼疰諸毒,還能破除體內的癥瘕積聚和大量積水,可以驅除各種寄生蟲。此外,它還能治療頭暈目眩,殺死鬼魅。它的別名是烏園。這種藥材生長在九嶷山谷裡,在五月採摘。
方家皆云,是夜干苗,無鳶尾之名,主療亦異,此當別一種物。方亦有用,鳶頭者即應是其根,療體相似,而本草不顯之。
白話文:
醫生們都說,夜幹苗和鳶尾不是同種植物,它們的藥效也不同,因此應該屬於不同的物種。夜幹苗也有藥用價值,鳶頭應該是它的根,兩者的藥效相似,但是本草綱目中並沒有記載。
〔謹案〕此草葉似夜干而闊短,不抽長莖,花紫碧色,根似高良薑,皮黃肉白,有小毒,嚼之戟人咽喉,與夜干全別。人家亦種,所在有之。夜乾花紅,抽莖長,根黃有臼。今陶云由跋,正說鳶尾根莖也。
白話文:
這種植物的葉子像夜乾草,但較寬而短,不抽長莖,花朵是紫碧色,根部像高良薑,皮黃肉白,有小毒,咀嚼它會使人喉嚨刺痛,與夜乾草完全不同。人們也種植它,到處都有。夜乾草花朵是紅色的,莖長而直,根部是黃色的,有臼狀突起。陶雲由跋中所說的,正是鳶尾花的根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