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4)

1. 牛乳

微寒。補虛羸,止渴,下氣。

𤚩牛為佳,不用新被飲竟者。

〔謹案〕水牛乳,云造石蜜須之,言作酪濃厚,味勝𤚩牛。𤚩牛乳,性平,生飲令人痢,熟飲令人口乾,微似溫也。

白話文:

牛乳性質稍微偏寒。能夠補養虛弱的身體,止渴,使氣往下順。

黃牛的牛奶最好,不要用剛喝完奶的牛所產的奶。

(謹按)水牛乳,據說製作石蜜需要用到它,又說製作乳酪濃稠,味道勝過黃牛奶。黃牛奶,性質平和,生喝會使人腹瀉,煮熟喝會使人口乾,稍微帶有溫熱的性質。

2. 羊乳

溫。補寒冷虛乏。

牛乳、羊乳實為補潤,故北人皆多肥健。

〔謹案〕北人肥健,不啖咸腥,方土使然,何關飲乳。陶以未達,故屢有此言。

白話文:

羊乳性溫,可以補養因寒冷造成的虛弱疲乏。

牛奶和羊奶實際上都有滋補潤澤的功效,所以北方人大多比較肥胖健壯。

(考證)北方人之所以肥胖健壯,是因為他們不吃太鹹或腥羶的食物,這是地方風俗造成的,跟喝不喝奶沒有關係。陶弘景沒有了解這一點,所以才多次這樣說。

3. 酪酥

微寒。補五臟,利大腸,主口瘡。

酥出外國,亦從益州來,本是牛羊乳所為,作之自有法。佛經稱乳成酪,酪成酥,酥成醍醐。醍醐色黃白,作餅甚甘肥,亦時至江南。

〔謹案〕酥掐酪作之,其性猶與酪異,今通言功,恐是陶之未達。然酥有牛酥羊酥,而牛酥勝於羊酥,其犛牛復優於家牛也。

白話文:

微寒。可以滋補五臟,促進腸道蠕動,主要治療口瘡。

酥是外國傳來的,也有從益州來的,原本是用牛羊乳製作而成,製作方法自有一套。佛經上說,乳變成酪,酪變成酥,酥變成醍醐。醍醐的顏色黃白,做成餅狀非常香甜肥美,有時候也會運到江南一帶。

(考證)酥是用酪製作而成的,它的性質還是和酪有所不同,現在一般都把它們的功效說成一樣,可能是陶弘景沒有研究透徹。酥有牛酥和羊酥之分,而牛酥比羊酥更好,其中犛牛的酥又比家牛更好。

4. 熊脂

味甘,微寒、微溫,無毒。主風痹不仁,筋急,五臟腹中積聚,寒熱,羸瘦,頭瘍白禿,面皯皰。食飲嘔吐。久服強志,不飢,輕身,長年。生雍州山谷,十一月取。

此脂即是熊白,是背上膏,寒月則有,夏月則無。其腹中肪及身中膏,煎取可作藥,而不中啖。今東西諸山林皆有之,自是非易得物耳。痼病人不可食熊肉,令終身不除愈也。

〔謹案〕熊膽,味苦,寒,無毒。療時氣熱盛變為黃疸、暑月久痢,疳⿸疒𧍷,心痛,住忤。腦,療諸聾。血,療小兒客忤。脂,長髮令黑,悅澤人面;酒煉服之,瘥風痹。凡言膏者,皆脂消以後之名,背上不得言膏。左傳義云膏肓者,乃是鬲盲文誤有此名,陶言背膏,同於舊說也。

白話文:

熊的脂肪,味道甘甜,性質稍微偏寒或偏溫,沒有毒性。主要可以治療風濕引起的麻木不仁、筋脈拘急、五臟六腑腹中的腫塊積聚、發冷發熱、身體消瘦、頭部瘡瘍、白禿、臉上的黑斑和青春痘。還能治療吃東西後嘔吐的情況。如果長期服用,可以使人意志堅強、不容易感到飢餓、身體輕盈、延年益壽。這種脂肪生長在雍州的山谷,通常在十一月的時候採集。

這種脂肪就是熊的脂肪,是背部的脂肪,寒冷的月份會有,夏天就沒有了。熊的肚子裡的脂肪和身體裡的脂肪,煎煮後可以用來做藥,但不適合直接食用。現在東西方的山林都有熊,所以熊的脂肪並不是難以取得的東西。患有痼疾的人不應該吃熊肉,否則會導致疾病終身無法痊癒。

〔考證說明〕熊膽,味道苦,性質寒涼,沒有毒性。可以治療因季節性氣候造成的熱病轉變成黃疸、夏天因暑熱引起的長期痢疾、疳積、心痛和驚厥。熊腦,可以治療各種耳聾。熊血,可以治療小孩因受驚嚇引起的疾病。熊的脂肪,可以使頭髮變黑,使臉色紅潤有光澤;用酒煉製後服用,可以治療風濕麻痹。凡是提到「膏」這個字的,都是指脂肪融化之後的狀態,背部的脂肪不能叫做膏。《左傳》中說的「膏肓」,其實是「鬲肓」的文字錯誤,陶弘景說的背膏,和舊有的說法是一樣的。

5. 白膠

味甘,平、溫,無毒。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療吐血,下血,崩中不止,四肢痠疼,多汗,淋露,折跌傷損。久服輕身延年。一名鹿角膠。生雲中,煮鹿角作之。

得火良,畏大黃。今人少復煮作,惟合角弓,猶言用此膠爾。方藥用亦希,道家時又須之。作白膠法,先以米滈汁,漬七日令軟,然後煮煎之,如作阿膠法耳。又一法即細銼角,與一片干牛皮,角即消爛矣,不爾相厭,百年無一熟也。

〔謹案〕麋鹿角膠,但煮取濃汁重煎,即為膠矣,何至使爛也,求爛亦不難,當是未見煮膠,謬為此說耳。

白話文:

白膠,味道甘甜,屬性平和偏溫,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身體內部受損、過度勞累、氣血虛弱、腰痛、身體消瘦,能補養脾胃、增強氣力,也能治療婦女經血閉塞導致的不孕,還能止痛、安胎。可以治療吐血、便血、婦女崩漏不止、四肢痠痛、多汗、淋漓不盡的小便、跌打損傷。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延年益壽。又名鹿角膠。產於雲中一帶,是用鹿角熬製而成。

用火烤過效果更好,忌諱與大黃同用。現在人們很少再熬製白膠,只在製作弓箭時還會使用這種膠。藥方中也很少用到,道家有時會需要它。製作白膠的方法是,先用米泔水浸泡鹿角七天,使其軟化,然後熬煮,方法和製作阿膠一樣。另一種方法是將鹿角切成細塊,與一塊乾燥的牛皮一同熬煮,鹿角就會融化爛掉,否則它們會互相排斥,一百年也不會熬煮成功。

〔考證〕麋鹿角膠,只要熬煮取得濃汁,再重新煎熬,就成為膠了,何必要將其煮爛呢?要煮爛也不難,應該是沒見過煮膠的過程,才會誤說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