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七 (9)

1. 茜根

味苦,寒,無毒。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蠱毒。久服益精氣輕身。可以染絳。一名地血,一名茹藘,一名茅搜,一名蒨。生喬山川穀。二月、三月採根,曝乾。

白話文:

它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治寒濕性風濕痹痛,黃疸,補益中氣。止血,治療內臟出血,吐血,尿道口出血,膀胱氣不足,跌打損傷和蠱毒。長期服用可以增強精氣,使身體輕盈。可以染成紅色。別名地血、茹藘、茅搜、蒨。生長在喬山川穀地區,在二月和三月採收根部,曬乾。

畏鼠姑。此則今染絳茜草也。東間諸處乃有而少,不如西多。今俗道經方不甚服用。此當以其為療少而豐賤故也。《詩》云:茹藘在阪者是。

白話文:

畏鼠姑:即茜草,又名「紅藍花」,為茜草科植物,全株可入藥。

茜草現在用於染紅色的染料,東間各地區纔有,但數量很少,不如西部地區多。現在一般的醫生不太使用茜草入藥,這是由於茜草的療效不佳,價格便宜的緣故。《詩經》中說:「可以採摘山坡上的茜草了。」

2. 飛廉

味苦,平,無毒。主骨節熱,脛重痠疼。頭眩頂重,皮間邪風如蜂螫針刺,魚子細起,熱瘡癰疽痔,濕痹,止風邪咳嗽,下乳汁。久服令人身輕,益氣明目不老。可煮可干。一名漏蘆,一名天薺,一名伏豬,一名飛輕,一名伏兔,一名飛雉,一名木禾。生河內川澤。正月採根,七月、八月採花,陰乾。

白話文:

它性味苦,性平,無毒。主治骨節發熱,小腿沉重而痠痛。頭暈腦脹,皮下邪風侵襲如同蜂蜇針刺,生出類似魚子的小疹子,熱瘡、癰疽、痔瘡,風濕麻痺,止治風寒引起的咳嗽,促進乳汁分泌。長期服用可讓人體輕健,益氣明目,延緩衰老。可以煎煮,也可以曬乾。別名有漏蘆、天薺、伏豬、飛輕、伏兔、飛雉、木禾。生長在河內地區的水流區域和沼澤地。正月採收根部,七月、八月採收花朵,陰乾儲藏。

得烏頭良,惡麻黃。處處有。極似苦芺,惟葉下附莖,輕有皮起似箭羽,葉又多刻缺,花紫色。俗方殆無用,而道家服其枝莖,可得長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別有漏蘆,則非此別名爾。

白話文:

烏頭很好,麻黃不好。到處都有。非常像苦芺,但是葉子下面連著莖,莖上輕輕有皮毛像箭羽,葉子又多刻缺,花是紫色的。常用的藥方幾乎沒有用到烏頭,而道家服用烏頭的枝莖,可以長生不老,神枕方的成分也有烏頭。現在既然有漏蘆了,那麼烏頭就不是漏蘆的別名了。

〔謹案〕此有兩種:一是陶證生平澤中者;其生山崗上者,葉頗相似,而無疏缺,且多毛,莖亦無羽,根直下,更無旁枝。生則肉白皮黑,中有黑脈;曬乾則黑如玄參。用葉、莖及根,療疳蝕殺蟲,與平澤者俱有驗。今俗以馬薊似苦芺為漏蘆,並非是也。

白話文:

謹慎的驗證:有兩種。一種是在陶證滋澤之地生長的。它生長在山崗上,葉子很粗糙,沒有稀疏的缺口,並且有很多毛,莖上也沒有絨毛,根部直直向下生長,沒有其他的側枝。生長的時候,它的肉是白色的,皮是黑色的,脈是黑色的。曬乾了以後,它就變成了黑色,就像玄參一樣。用葉子、莖和根來治療疳蝕和殺蟲,和在平地上生長的漏蘆是一樣的,都有效果。現在民間常常把馬薊當成漏蘆,這是不對的。

3. 營實

味酸,溫、微寒,無毒。主癰疽,惡瘡,結肉,跌筋,敗瘡,熱氣,陰蝕不瘳,利關節。久服輕身益氣。根,止泄利腹痛,五臟客熱,除邪逆氣,疽癩,諸惡瘡,金瘡傷撻,生肉復肌。一名薔薇,一名薔麻,一名牛棘,一名牛勒,一名薔蘼,一名山棘。生零陵川穀及蜀郡。八月、九月採,陰乾。

營實即是薔薇子,以白花者為良。根亦可煮釀酒,莖、葉亦可煮作飲。

白話文:

酸,性溫、微寒,無毒。主治腫脹、惡瘡、肉芽組織增生、脫臼、化膿性潰瘍、熱氣症候羣、陰道潰瘍經久不癒,緩解關節疼痛。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增強體力。根可以止瀉、緩解腹痛、五臟熱盛、消除邪氣、逆氣、毒瘡、各種惡瘡、刀傷和鞭傷,使生肉復原。別名為薔薇、薔麻、牛棘、牛勒、薔蘼、山棘。生長在零陵川穀和蜀郡。八月、九月採摘,陰乾。

營實即為薔薇子,以白色的花朵為佳。薔薇子的根部也可以煮成酒,莖葉也可以煮成飲料。

4. 薇銜

味苦,平、微寒,無毒。主風濕痹歷節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瘻,癰腫,暴症,逐水,療痿蹶。久服輕身明目。一名麋銜,一名承膏,一名承肌,一名無心,一名無顛。生漢中川澤及宛朐、邯鄲。七月採莖、葉,陰乾。

得秦皮良。俗用亦少。

白話文:

味道苦,性平、微寒,無毒。主治風濕痹痛、抽搐吐舌、心悸、賊風、鼠瘻、癰腫、暴疾、利尿促進排尿、治療痿弱和足疾。長期服用可以減輕體重、增進視力。別名麋銜、承膏、承肌、無心、無顛。生長在漢中川澤以及宛朐、邯鄲。在七月採摘莖、葉,在陰涼處晾乾。

秦皮功效顯著,但使用頻率較低。

〔謹案〕此草叢生,似茺蔚及白頭翁。其葉有毛,莖赤,療賊風大效,南人謂之吳風草。一名鹿銜草,言鹿有疾,銜此草,瘥。又有大、小二種:楚人猶謂大者為大吳風草,小者為小吳風草也。

白話文:

這種草叢生,類似茺蔚和白頭翁。葉子有細毛,莖是紅色的,是治盜汗的大良藥,南方人稱它為「吳風草」。另外一個名字是「鹿銜草」,傳說鹿有疾病時,便會銜咬這種草來治病。另外有大小兩種:楚地的人仍然把大株的稱為「大吳風草」,小株的稱為「小吳風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