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四 (6)
卷第十四 (6)
1. 桐葉
味苦,寒,無毒。主惡蝕瘡著陰。皮主五痔,殺三蟲。療奔豚氣病。華,敷豬瘡,飼豬肥大三倍。生桐柏山谷。
桐樹有四種:青桐,莖皮青,葉似梧桐而無子。梧桐,色白,葉似青桐有子,子肥亦可食。白桐與崗桐無異,惟有花子耳,花三月舒,黃紫色,《禮》云桐始花者也。崗桐無子,是作琴瑟者。今此云花,便應是白桐,白桐亦堪作琴瑟,一名椅桐,人家多植之。
〔謹案〕古本草:桐花飼豬,肥大三倍。今云敷瘡,恐誤矣,豈有故破傷豬,敷桐花者。
白話文:
桐葉,味道苦澀,屬性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陰部潰爛的惡瘡。桐樹皮主要治療痔瘡,能殺死體內寄生的三種蟲。還可以治療奔豚氣病。桐樹花,可以敷在豬身上的瘡,餵食豬可以讓牠們肥大三倍。生長在桐柏山的山谷中。
桐樹有四種:青桐,樹皮是青色的,葉子像梧桐,但沒有果實。梧桐,顏色是白色的,葉子像青桐,有果實,果實肥大可以食用。白桐和崗桐沒有什麼不同,只是有花和果實,花在三月開放,是黃紫色的,《禮記》說的「桐始花」就是指這種。崗桐沒有果實,是製作琴瑟的材料。這裡說到花,應該指的是白桐,白桐也可以用來製作琴瑟,又叫做椅桐,很多人家都種植它。
〔考證〕古代的本草書上說:桐花餵豬,可以讓豬肥大三倍。現在這裡說用桐花敷瘡,恐怕是錯誤的,哪有會故意弄傷豬,再用桐花去敷的道理呢?
2. 梓白皮
味苦,寒,無毒。主熱,去三蟲,療目中患,華、葉搗敷豬瘡,飼豬肥大易養三倍。生河內山谷。
此即梓樹之皮。梓亦有三種,當用拌素不腐者,方藥不復用。葉療手腳水爛。桐葉及此以肥豬之法未見,其事應在商丘子《養豬經》中耳。
〔謹案〕此三樹,花葉取以飼豬,並能肥大,且易養。今見《李氏本草》及《博物志》,但云飼豬使肥。今云敷豬瘡並誤訛也。《別錄》云:皮主吐逆胃反,去三蟲,小兒熱瘡,身頭熱煩蝕瘡,湯浴之。並封敷嫩葉,主爛瘡也。
白話文:
梓白皮,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清熱,能去除體內寄生蟲,治療眼睛的疾病。梓樹的花和葉子搗爛後敷在豬的瘡上,可以使豬肥壯,而且容易飼養,效果可以增長到三倍。這種樹生長在河內山谷地區。
這說的就是梓樹的樹皮。梓樹也有三種,應該選用那種可以拌在素食中使其不腐爛的種類,這種梓樹的樹皮才可以用於藥材。梓樹的葉子可以治療手腳因為濕氣而糜爛的狀況。關於桐樹葉和梓樹葉可以使豬肥壯的方法,我沒有見過相關記載,這種說法應該是在商丘子的《養豬經》裡。
【考證】這三種樹(應該是指梓樹、桐樹等)的花和葉子如果用來餵豬,都可以使豬肥壯,而且容易飼養。現在我看到的《李氏本草》和《博物志》裡面,都只是說餵豬可以使豬肥壯而已。現在說梓樹葉可以敷在豬瘡上是錯誤的說法。《別錄》裡面說:梓樹皮主要功效是治療嘔吐、胃部不適,去除體內寄生蟲,治療小兒熱瘡,身體、頭部發熱、煩躁,還有潰爛的瘡,用梓樹皮煮水洗澡可以緩解這些症狀。用梓樹嫩葉封敷,也可以治療潰爛的瘡。
3. 蘇方木
味甘、咸,平,無毒。主破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水煮若酒煮五兩,取濃汁服之,效。
此人用染色者,自南海崑崙來,交州、愛州亦有。樹似菴羅,葉若榆葉而無澀,抽條長丈許,花黃,子生青、熟黑。(新附)
白話文:
味道甘甜、帶有鹹味,性平,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破除瘀血,對於產後因血瘀導致腹脹悶痛到快要死的人,用水或酒煮五兩(蘇方木),取濃稠的湯汁服用,效果很好。
這種藥材是用來染色的,從南海崑崙一帶傳來,交州、愛州等地也有。樹的樣子像菴羅樹,葉子像榆樹葉但沒有澀味,枝條可以長到一丈多高,開黃色的花,結的果實從青色轉為成熟的黑色。(這是新增加的內容)
4. 接骨木
味甘、苦,平,無毒。主折傷,續筋骨,除風癢齲齒。可為浴湯。
葉如陸英,花亦相似。但作樹高一、二丈許,木輕虛無心。斫枝插便生,人家亦種之。一名木蒴藋,所在皆有之。(新附)
白話文:
味道甘甜、帶點苦味,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幫助筋骨癒合,去除風邪引起的搔癢和蛀牙。可以煎煮後作為沐浴湯使用。
葉子像蒲公英,花也與之相似。但接骨木是樹木,可以長到一、二丈高,木質輕且中心空虛。砍下枝條插在土裡就能生長,所以人們也會種植它。它也叫做木蒴藋,到處都有。(新增加的說明)
5. 枳椇
味甘,平,無毒。主頭風,少腹拘急。陸機云:一名木蜜。其木皮,溫,無毒。主五痔,和五臟。以木為屋,屋中酒則味薄,此亦奇物。
其樹徑尺,木名白石,葉如桑柘。其子作房,似珊瑚,核在其端,人皆食之。(新附)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頭部風疾和腹部拘攣急迫的症狀。陸機說它又名木蜜。它的樹皮,性溫,沒有毒性。主要治療五痔,調和五臟。用它的木材蓋房子,屋內的酒會變淡,這也是一種奇特的東西。
這種樹的樹幹直徑約一尺,木材名稱是白石,葉子像桑樹或柘樹。它的果實長成房狀,像珊瑚,果核在末端,人們都吃它。(新增補入的內容)
6. 木天蓼
味辛,溫,有小毒。主癥結、積聚,風勞虛冷。生山谷中。
作藤蔓,葉似柘,花白,子如棗許,無定形。中穰似茄子,味辛,取之當姜蓼。其苗藤切以酒浸服,或以釀酒,去風冷、症僻,大效。所在皆有,今出安州、申州。(新附)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帶有輕微毒性。主要治療體內氣血鬱結、腫塊積聚,以及風邪勞損引起的虛寒症狀。生長在山谷中。
這種植物是藤蔓,葉子像柘樹,開白花,果實大小像棗,形狀不固定。果實中間的瓤像茄子,味道辛辣,可以取來當作薑或蓼菜食用。將它的幼苗或藤蔓切碎用酒浸泡後服用,或者用來釀酒,可以去除風寒、氣血不通等病症,效果很好。各地都有生長,現在以安州和申州產的為多。(新近加入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