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二 (5)

1. 牡荊實

味苦、溫、無毒。主除骨間寒熱,通利胃氣,止咳逆,下氣。生河間南陽宛朐山谷,或平壽、都鄉高堤岸上,牡荊生田野。八月、九月採實,陰乾。

得朮、柏實、青葙共療頭風,防風為之使,惡石膏。河間、宛朐、平壽並在北,南陽在西,論蔓荊,即應是今作杖棰之荊,而復非見。其子殊細,正如小麻子,色青黃。荊子實小大如此也。牡荊子乃出北方,如烏豆大,正圓黑,仙術多用牡荊,今人都無識之者。李當之《藥錄》乃注溲疏下云:溲疏一名陽臚,一名牡荊,一名空疏。

皮白,中空,時有節。子似枸杞子,赤色,味甘、苦,冬月熟,俗乃無識者。當此實是真,非人籬域陽臚也。案如此說,溲疏主療與牡荊都不同,其形類乖異,恐乖實理。而仙方用牡荊,云能通神見鬼,非唯其實,乃枝葉並好。又云有荊樹,必枝枝相對,此是牡荊,有不對者,既非牡荊。

既為父,則不應有子。如此,並莫詳虛實,須更博訪,乃詳之耳。

〔謹案〕此即作棰杖荊,是也。實細,黃黑色,莖勁作樹,不為蔓生,故稱之為牡,非無實之謂也。案《漢書·郊祀志》,以牡荊莖為幡竿,此明則蔓不堪為竿。今所在皆有,此荊非《本經》所載。案今生出乃是蔓荊,將以附此條後,陶為誤矣。《別錄》云:荊葉,味苦,平,無毒。

主久痢、霍亂、轉筋、血淋,下部瘡濕⿸疒𧍷。薄腳,主腳氣腫滿。其根,味甘、苦,平,無毒。水煮服,主心風、頭風、肢體諸風,解肌發汗。有青赤二種,赤者為佳。出《類聚方》,今醫相承,多以牡荊為蔓荊,此極誤也。

白話文:

牡荊的果實,味道苦,性溫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去除骨頭間的寒熱,疏通腸胃之氣,止咳、平喘、使氣向下順暢。這種植物生長在黃河以南地區,如南陽宛朐山谷,或平壽、都鄉等高堤岸邊,也有生長在田野間的。在農曆八、九月採摘果實,然後陰乾。

牡荊果實和蒼朮、柏實、青葙一起使用,可以治療頭風,防風可以加強藥效,但要避免與石膏一起使用。河間、宛朐、平壽這些地方都在北方,南陽在西方。說到蔓荊,應該就是現在用來製作杖棰的荊條,但又似乎不是。蔓荊的果實很小,像小麻子一樣,顏色青黃。蔓荊的果實就是這麼小的。牡荊的果實則產於北方,像烏豆一樣大,形狀圓而黑。仙家煉丹常用牡荊,現在的人都不認識它。李當之在《藥錄》中註解溲疏時說,溲疏又名陽臚、牡荊、空疏。

溲疏的樹皮是白色的,中間是空的,有節。它的果實像枸杞子,是紅色的,味道甘甜、苦澀,冬天成熟,但一般人都不認識它。這種果實才是真的,不是籬笆邊上的陽臚。根據這個說法,溲疏的主治功效和牡荊完全不同,它們的形狀也大相逕庭,恐怕與事實不符。仙家煉丹用牡荊,說可以通神見鬼,不只是果實,枝葉也很好。還有一種說法是,有荊樹的地方,枝條必定是相對生長的,這才是牡荊,如果不是相對生長,就不是牡荊。

如果它是「父」,就不應該有「子」。像這樣,很多說法都搞不清真假,需要多方查訪,才能搞清楚。

總結來說,這裡所說的牡荊,就是製作杖棰的荊條。它的果實很細小,呈黃黑色,莖很堅硬,可以長成樹,而不是藤蔓,所以稱為「牡」(雄性),並非沒有果實的意思。《漢書·郊祀志》中提到,用牡荊的莖製作幡竿,這就說明蔓藤不能用來做竿。現在各地都有這種荊條,但這不是《本經》中所記載的牡荊。現在長出來的應該是蔓荊,應該把它附在這條的後面,陶弘景把這搞錯了。《別錄》中說,荊葉,味道苦,性平,沒有毒性。

主要治療久瀉、霍亂、抽筋、血淋、下部瘡濕,塗抹在腳上,可以治療腳氣腫脹。荊根,味道甘甜、苦澀,性平,沒有毒性。用水煎服,主要治療心風、頭風、四肢的各種風症,可以解肌發汗。荊根有青色和紅色兩種,紅色效果較好。《類聚方》中有記載,現在醫生大多把牡荊當成蔓荊使用,這是極大的錯誤。

2. 女貞實

味苦、甘,平,無毒。主補中,安五臟,養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輕身不老。生武陵川穀。立冬採。

葉茂盛,凌冬不凋,皮青肉白,與秦皮為表裡,其樹以冬生而可愛,諸處時有。《仙經》亦服食之,俗方不復用,市人亦無識之者。

〔謹案〕女貞葉,似枸骨及冬青樹等,其實九月熟黑,似牛李子。陶云與秦皮為表裡,誤矣。然秦皮葉細冬枯,女真葉大冬茂,殊非類也。

白話文:

味道苦、甘,性平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補養中焦,安定五臟,滋養精神,去除各種疾病。長期服用能使人肥壯健康,身體輕盈,延緩衰老。產於武陵地區的山谷中。在立冬時採收。

它的葉子茂盛,即使在冬天也不會凋零,樹皮青色,內部肉質白色,與秦皮的特性相似,它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在冬天生長,各地都有。據說仙人也服用它,但民間偏方已經不再使用,市場上的人也不認識它。

[考證] 女貞的葉子,類似枸骨以及冬青樹等,果實於九月成熟變黑,像牛李子。陶弘景說它與秦皮的特性相似,這是錯誤的。秦皮的葉子細小,冬天會枯萎,而女貞的葉子大,冬天茂盛,兩者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