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六 (13)
卷第十六 (13)
1. 馬陸
味辛,溫,有毒。主腹中大堅症,破積聚,息肉,惡瘡,白禿。療寒熱痞結,脅下滿。一名百足,一名馬軸。生玄菟川穀。
李云此蟲形長五、六寸,狀如大蛩,夏月登樹鳴,冬則蟄,今人呼為飛蚿蟲也,恐不必是馬陸爾。今有一細黃蟲,狀如蜈蚣而甚長,俗名土蟲,雞食之醉悶亦至死。書云百足之蟲,至死不僵。此蟲足甚多,寸寸斷便寸行,或欲相似,方家既不復用,市人亦無取者,未詳何者的是
〔謹案〕此蟲大如細筆管,長三、四寸,斑色亦如蚰蜒,襄陽人名為馬蚿,亦呼馬軸,亦名刀環蟲,以其死側臥,狀如刀環也。有人自毒服一枚,便死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質溫熱,有毒。主要治療腹中堅硬的腫塊,能破除積聚的腫瘤,息肉,惡性瘡瘍,以及白禿。能治療寒熱造成的痞塊結聚,以及脅肋下脹滿。又名百足,又名馬軸。生長在玄菟的川谷地區。
李時珍說這種蟲形狀長約五、六寸,樣子像大型的蟋蟀,夏天會爬到樹上鳴叫,冬天則蟄伏,現在人稱它為飛蚿蟲,恐怕未必是馬陸。現在有一種細長黃色的蟲,樣子像蜈蚣但更長,俗稱土蟲,雞吃了會昏醉甚至死亡。書上說「百足之蟲,至死不僵」,這種蟲的腳很多,每一節斷掉便能各自行走,或許和馬陸相似,但醫家已經不再使用,市面上也沒有人販賣,無法確定哪種才是真正的馬陸。
【考證】這種蟲像細筆管一樣粗,長三、四寸,身上的斑紋也像蚰蜒,襄陽人稱它為馬蚿,也叫馬軸,又名刀環蟲,因為它死後側躺,形狀像刀環。有人因為誤食了一隻就毒發身亡。
2. 蠮螉
味辛,平,無毒。主久聾咳逆,毒氣出刺,出汗。療鼻窒。其土房主癰腫,風頭。一名土蜂,生熊耳川穀及牂牁,或人屋間。
此類甚多,雖名土蜂,不就土中為窟,謂摙土作房爾。今一種黑色,腰甚細,銜泥於人室及器物邊作房,如並竹管者是也。其生子如粟米大置中,乃捕取草上青蜘蛛十餘枚滿中,仍塞口,以擬其子大為糧也。其一種入蘆竹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蟲,一名蜾裸。詩人云:螟蛉有子,蜾裸負之,言細腰物無雌,皆取青蟲,教祝便變成己子,斯為謬矣。
造詩者乃可不詳,未審夫子何為因其僻邪。聖人有闕,多皆類也。
〔謹案〕土蜂土中為窠,大如烏蜂,不傷人,非蠮螉,蠮螉不入土中為窠。雖一名土蜂,非蠮螉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平,沒有毒性。主要治療長久的耳聾、咳嗽氣逆、體內毒氣發出引起的刺痛感,以及出汗等症狀。還可以治療鼻塞。它的土窩可以治療癰腫和風頭痛。它又名土蜂,生長在熊耳山谷和牂牁等地,有時也會出現在人類的房屋中。
這種蜂的種類很多,雖然被稱為土蜂,但它們並不是在土中築巢,而是用泥土做窩。現在有一種黑色的,腰部非常細的,會在人的房間或器物邊緣銜泥築巢,像並排的竹管一樣。它們會把像小米粒大小的卵產在巢中,然後捕捉十幾隻草上的青蜘蛛放進去,再把巢口封住,讓它們的幼蟲長大後食用。還有一種鑽進蘆葦管中的,也會抓草上的青蟲,這種蟲又名蜾裸。詩人說:「螟蛉有子,蜾裸負之。」是說細腰的蜾裸沒有雌性,牠們都是抓青蟲,(對著蟲唸咒)教導後就變成自己的孩子,這是錯誤的。
寫詩的人可能不了解真相,不知道孔子為什麼要引用這種荒謬的說法。聖人也會有錯誤,很多情況都是類似的。
【考證】土蜂是在土中築巢,像烏蜂一樣大,不會傷人,不是蠮螉。蠮螉不會鑽到土裡築巢。雖然也被稱為土蜂,但它不是蠮螉。
3. 雀甕
味甘,平,無毒。
主小兒驚癇,寒熱,結氣,蠱毒,鬼疰。一名躁舍。生漢中,採蒸之,生樹枝間,蛅蟖房也。八月取。
蛅蟖,蠔蟲也。此蟲多在石榴樹上,俗呼為蠔蟲,其背毛亦螫人。生卵,形如雞子,大如巴豆,今方家亦不用此。蠔,一作蛓爾。
〔謹案〕此物紫白間斑,狀似車渠文可愛,大者如雀卵,在樹間似螵蛸蟲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平和,沒有毒性。
主要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發冷發熱、胸腹脹氣、蠱毒、鬼疰(一種病名,類似於傳染病)。它還有一個別名叫躁舍。這種東西生長在漢中,採摘後蒸過,是生長在樹枝間的蛅蟖(一種蟲)的巢穴。通常在八月採集。
蛅蟖,就是蠔蟲。這種蟲大多在石榴樹上,俗稱蠔蟲,它背上的毛也會蜇人。牠生的卵,形狀像雞蛋,大小像巴豆。現在的醫生已經不用這種東西了。蠔,有時也寫作蛓。
(考證)這種東西有紫色和白色的斑紋,形狀像硨磲的紋路,非常可愛,大的像麻雀蛋一樣,在樹上看起來像螵蛸(螳螂卵)的巢穴。
4. 彼子
味甘,溫,有毒,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屍。生永昌山谷。
方家從來無用此者,古今諸醫及藥家,了不復識,又一名羆子,不知其形何類也。
〔謹案〕此彼字,當木傍作柀,仍音披,木實也,誤入虫部。《爾雅》云:柀一名杉,葉似杉,木如柏,肌軟,子名榧子,陶於木部出之,此條宜在果部中也。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溫,有毒。主要可以治療腹中的邪氣,去除三種寄生蟲,以及蛇咬傷、蠱毒、鬼疰、伏屍等病症。生長在永昌山谷。
醫藥方劑從來沒有使用過這種藥材,古今的醫生和藥材商,都不再認識它了,它又叫做羆子,不知道它長什麼樣子。
【考證】這裡的「彼」字,應該是木字旁的「柀」,讀音仍然是「披」,是一種樹木的果實,因為錯誤而被歸入虫部。《爾雅》記載:「柀」又名「杉」,葉子像杉樹,樹幹像柏樹,木質柔軟,果實名叫「榧子」,陶弘景在木部中記載了它,這一條應該放在果部中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