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卷第十八 (8)
卷第十八 (8)
1. 馬芹子
味甘、辛,溫,無毒。主心腹脹滿,下氣,消食,調味用之,香似橘皮,而無苦味。
生水澤旁,苗似鬼針、菾菜等,花青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新附)
白話文:
橘絡甘甜而辛辣,溫和,無毒。主治心腹脹滿,緩降胃氣,促進消化。可以用來調味,香味類似橘子皮,但沒有苦味。
生長在水澤旁邊,外型像鬼針草、菾菜等植物,花朵為青白色;果實為黃黑色,外型像防風子的草藥。(新發現的草藥)
2. 蓴
味甘,寒,無毒。主消渴,熱痹。
白話文:
味道甘甜,性寒,無毒。主治口渴、熱疹。
蓴性寒,又云冷,補,下氣,雜鯉魚作羹,亦逐水。而性滑,服食家不可多啖也。
白話文:
蓴菜性寒涼,又說它能補養身體,幫助消化。用雜鯉魚一起煮湯,也可以利尿。但蓴菜性滑,如果吃得太多,會引起腹瀉,因此不適合多吃。
〔謹案〕蓴久食大宜人。合鮒魚為羹,食之,主胃氣弱不下食者,至效。又宜老人,此應在上品中。三、四月至七、八月,通名絲蓴,味甜,體軟;霜降以後,至十二月,名環蓴,味苦,體澀,取以為羹,猶勝雜菜。
白話文:
〔謹慎地調查〕蓴菜長期食用對人體非常有益。將它與鮒魚一起煮成湯,食用之後,對胃氣虛弱、不想吃東西的人非常有效果。它也適合老人食用,應該被列為上品。從三、四月到七、八月,通稱為絲蓴,味道甜,口感柔軟;等到了霜降之後,到十二月,就改稱為環蓴,味道苦,口感澀,用它來煮湯,仍然勝過其他蔬菜。
3. 落葵
味酸,寒,無毒。主滑中散熱。實,主悅澤人面。一名天葵;一名繁露。
又名承露,人家多種之。葉惟可𩚫鮓,性冷滑,人食之,為狗所齧作瘡者,終身不瘥。其子紫色,女人以漬粉敷面為假色,不入藥用也。
白話文:
味酸、寒,無毒。主要用於潤滑中焦、清熱。果實成熟時,主要用於潤澤容顏。又名天葵;也叫繁露。
也叫承露,人們普遍種植。葉子只能醃漬食用,性冷滑,人吃了,若被狗咬成傷口,終身無法癒合。它的果實呈紫色,女人用來浸泡粉末敷臉,當作化妝品,不可以用於藥材。
4. 蘩蔞
味酸,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五月五日日中採,干,用之當燔。
此菜人以作羹。五月五日採,曝乾,燒作屑,療雜惡瘡,有效。亦雜百草取之,不必止此一種爾。
白話文:
這種草藥的味道是酸的,性平,無毒。主要用於治療多年不愈的惡瘡。最好在五月五日正午採摘,晒乾,用火烤後使用。
人們也用它來做湯。在五月五日採摘後,曬乾,燒成灰,用於治療各種惡瘡,效果很好。此外,也可以和其他草藥一起使用,不一定要單獨使用。
〔謹案〕此草,即是雞腸也,俱非正經所出。而二處說異,多生濕地坑渠之側,一名百滋草。流俗通謂雞腸,雅士總名蘩蔞。《爾雅》物重名者,並云一物兩名也。
白話文:
此草,是雞腸草。以上兩種說法不同,多生長在潮濕的坑渠邊緣,另一個名稱是百滋草。一般俗稱雞腸草,文雅人士總稱它為蘩蔞。《爾雅》中說,事物重複出現時,是指同一物品有多個名稱。
5. 蕺
味辛,微溫。主蠼螋溺瘡,多食令人氣喘。
俗傳言食蕺不利人腳,恐由閉氣故也。今小兒食之,便覺腳痛。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微溫。主治蠼螋(一種毒蟲)造成的溺瘡。但多食會讓人氣喘。
民間傳言食用蕺菜對人的腳不利,可能是因為它會閉氣的緣故。現在的孩子吃了蕺菜,就會覺得腳痛。
〔謹案〕此物,葉似蕎麥,肥地亦能蔓生,莖紫赤色,多生濕地、山谷陰處。山南江左人,好生食之,關中謂之菹菜也。
白話文:
根據文獻記載,這種植物的葉子像蕎麥,即使在肥沃的土地上也能生長蔓藤,莖為紫紅色,多生長在潮濕的地區、山谷的陰暗處。山南和江左地區的人們喜歡生吃它,而關中地區的人們則稱它為菹菜。
6. 葫
味辛,溫,有毒。主散癰腫、⿸疒𧍷瘡,除風邪,殺毒氣。獨子者,亦佳。歸五臟。久服傷人,損目明。五月五日採之。
白話文:
味道辛辣,溫和,帶有毒性。主要用於治療腫脹、瘡,消除風邪,殺死有毒之氣。獨子的人服用也很好。歸於五臟。長期服用會傷害人體,損害視力。在五月五日採摘。
今人謂葫為大蒜,謂蒜為小蒜,以其氣類相似也。性最熏臭,不可食。俗人作齏以啖膾肉,損性伐命,莫此之甚。此物唯生食,不中煮,用以合青魚鮓食,令人發黃耳。取其條上子,初種之,成獨子葫;明年則復其本也。
白話文:
現代人把葫蘆稱為大蒜,把大蒜稱為小蒜,是因兩種氣味相近。性情最為強烈刺鼻,不可食用,但是俗人常常把蒜頭作成蒜泥來吃生魚片,傷害本性,削減壽命,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了。唯一的益處在於生食,如果烹煮就不適合,只能和青魚醬一起吃,卻很容易令人發黃。取得它藤蔓上的果實,一開始種植後長成單獨的葫蘆,到了第二年就會恢復成原來的蒜。
〔謹案〕此物煮為羹臛,極俊美,熏氣亦微。下氣,消穀,除風,破冷,足以饌中之俊。而注云不中煮,自當是未經試爾。
白話文:
〔謹慎地記載〕這種東西煮成湯或羹十分鮮美,煮好後香味也不濃烈。它能使氣往下行、消食、祛風、去除寒氣,足以作為佳餚中的上品。但註解中說不能煮,可能是沒有實際嘗試過。
7. 蒜
味辛,溫,無毒,歸脾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五月五日採。
白話文:
味辛,性溫,無毒,歸於脾腎經。主治霍亂吐瀉,腹中不安,能消食積,理順腸胃,溫暖中焦,祛除邪氣痹毒。於五月五日採收。
小蒜生葉時,可煮和食。至五月葉枯,取根名薍子,正爾啖之,亦甚熏臭。味辛,性熱,主中冷,霍亂,煮飲之。亦主溪毒。食之損人,不可長用之。
白話文:
小蒜在生長葉片時,可以煮熟食用。到了五月葉子枯萎後,可以挖取根部,稱為薍子,直接食用,但味道很燻臭。薍子的味道辛辣,性熱,主要用於治療中焦虛寒、霍亂,可以煮水喝。另外,薍子還可以解溪水中毒。食用薍子會對人體造成損害,不可長期服用。
〔謹案〕此蒜與胡蔥相得,主惡蛓毒、山溪中沙蝨水毒大效。山人、俚、獠時用之。
白話文:
說明這種蒜和胡蔥配合使用,主治惡毒和山澗中沙蝨水毒效果非常好。山民、俚族、獠族經常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