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敬等20餘人編寫

《新修本草》~ 卷第十六 (1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15)

1. 斑蝥

味辛,寒,有毒。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瘻,疥癬,惡瘡,疽蝕,死肌,破石癃,血積,傷人肌,墮胎。一名龍尾。生河東川穀。八月取,陰乾。

馬刀為之使,畏巴豆、丹參、空青,惡膚青。豆花時取之,甲上黃黑斑色,如巴豆大者是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寒,有毒。主要治療寒熱病、鬼疰病(類似精神疾病)、蠱毒(被人下毒)、鼠瘻(淋巴結核)、疥瘡癬疾、惡性瘡瘍、潰爛腐蝕的傷口、壞死的肌肉、破石癃(泌尿系統疾病,可能是尿路結石等)、血瘀積聚、傷害皮膚肌肉、墮胎。又名龍尾。生長在河東地區的川谷中。八月採收,陰乾。

馬刀(中藥名)可以增強它的藥效,忌與巴豆、丹參、空青同用,厭惡膚青(中藥名)。豆花盛開時採收,甲殼上有黃黑色斑點,大小像巴豆的才是正品。

2. 芫青

味辛,微溫,有毒。主蠱毒,風疰,鬼疰,墮胎。三月取,曝乾。

芫花時取之,青黑色,亦療鼠瘻。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微溫,有毒。主要用於治療蠱毒、風疰、鬼疰,以及墮胎。在三月採集,曬乾。

開花時採摘的,呈現青黑色,也能治療鼠瘻。

3. 葛上亭長

味辛,微溫,有毒。主蠱毒,鬼疰,破淋結,積聚,墮胎。七月取,曝乾。

葛花時取之,身黑而頭赤,喻如人著玄衣赤幘,故名亭長。此一蟲五變,為療皆相似,二月、三月在芫花上,即呼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即呼王不留行蟲;六月、七月在葛花上,即呼為葛上亭長;八月在豆花上,即呼斑蝥;九月、十月欲還地蟄,即呼為地膽,此是偽地膽爾,為療猶同。其類亭長,腹中有卵,白如米粒,主療諸淋結也。

〔謹案〕今檢本草及古今諸方,未見用王不留行蟲者,若爾,則四蟲專在一處。今地膽出豳州,芫青出寧州,亭長出雍州。斑蝥所在皆有,四蟲出四處,其蟲可一歲周遊四州乎?且芫青、斑蝥,形段相似,亭長、地膽,兒狀大殊。豳州地膽,三月至十月,草菜上採,非地中取。陶之所言,恐浪證之爾。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微溫,有毒。主要用於治療蠱毒、鬼疰(類似現代的傳染病或精神疾病)、破除淋巴結塊、消除積聚腫塊、墮胎。在農曆七月採摘,曬乾使用。

這種蟲在開葛花的時候採摘,身體黑色,頭部紅色,就像人穿著黑色的衣服戴著紅色的頭巾,所以被叫做「亭長」。這種蟲會經過五種不同的形態變化,而每一種形態的療效都相似。二月、三月在芫花上時,就叫做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時,就叫做王不留行蟲;六月、七月在葛花上時,就叫做葛上亭長;八月在豆花上時,就叫做斑蝥;九月、十月準備回到土中冬眠時,就叫做地膽。這所謂的地膽其實是假的,但療效和真正的地膽相同。這種亭長腹中會有卵,白色的像米粒,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淋巴結塊。

(仔細考察)現在查閱本草綱目和古代至今的各種藥方,沒有看到使用「王不留行蟲」的記載。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四種蟲就只會在一個地方出現。現在的地膽產於豳州,芫青產於寧州,亭長產於雍州,斑蝥則是各地都有。難道這四種蟲可以一年周遊四個州嗎?而且芫青、斑蝥形狀相似,亭長、地膽的樣子則差異很大。豳州的地膽,是從三月到十月在草菜上採集的,並不是從地底下挖出來的。陶弘景所說的,恐怕是沒有經過驗證的說法。

4. 地膽

味辛,寒,有毒。主鬼疰,寒熱,鼠瘻,惡瘡,死肌,破癥瘕,墮胎。蝕瘡中惡肉,鼻中息肉,散結氣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一名蚖青,一名青蛙。生汶山川穀,八月取。

惡甘草。真者出梁州,狀如大馬蟻有翼;偽者即斑蝥所化,狀如大豆,大都療體略同,必不能得真爾,此亦可用,故有蚖青之名。蚖字乃異,恐是相承誤矣。

〔謹案〕形如大馬蟻者,今見出邠州者是也。狀如大豆者,未見也。

白話文:

味道辛辣,屬性寒涼,有毒。主要治療鬼疰病(一種精神疾病),發冷發熱,鼠瘻(淋巴結核),惡性瘡瘍,壞死的肌肉,破除腹中腫塊,可以墮胎。能夠腐蝕瘡口中的壞肉,消除鼻息肉,消散體內的結塊、腎結石,去除死胎,服用少量(一刀圭)就會有墮胎效果。它又名蚖青,也叫青蛙。生長在汶山的山谷中,在八月採摘。

不能與甘草一起服用。真正的地膽產於梁州,外形像有翅膀的大螞蟻;假的地膽是斑蝥所變的,外形像大豆,兩種藥物治療的效果大致相同,但通常無法取得真正的地膽,不過假的也可以使用,因此才會有蚖青這個名稱。「蚖」字可能是有誤,也許是相傳時弄錯了。

〔謹慎考證〕外形像大螞蟻的地膽,現在看到產於邠州的就是。外形像大豆的地膽,則沒有見過。

5. 馬刀

味辛,微寒,有毒。主漏下赤白,寒熱,破石淋,殺禽獸賊鼠。除五臟間熱,肌中鼠𪖈,止煩滿,補中,去厥痹,利機關。用之當煉,得水爛人腸。又云得水良。一名馬蛤。生江湖池澤及東海,取無時。

李云生江漢中,長六、七寸,漢間人名為單姥,亦食其肉,肉似蚌。今人多不識之,大都似今蝏䗒而非。方用至少。凡此類皆不可多食,而不正入藥,惟蛤蜊煮之醒酒。蜆殼陳久者止痢。車螯、蚶蠣、𧍧䗯之屬,亦可為食,無損益,不見所主。雉入大水變為蜄,蜄云是大蛤,乃是蚌爾,煮食諸蜊蝸與菜,皆不利人也。

〔謹案〕蜆,冷,無毒。主時氣開胃,壓丹石藥,及疔瘡,下濕氣,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瘡。多食發嗽,並冷氣,消腎。陳殼,療陰瘡,止痢。蜆肉,寒,去暴熱,明目,利小便,下熱氣,腳氣,濕毒,解酒毒,目黃。浸取汁服,主消渴。爛殼,溫,燒為白灰飲下,主反胃,吐食,除心胸痰水。殼陳久,療胃反及失精。

白話文:

馬刀,味道辛辣,性微寒,有毒。主要治療婦女漏下赤白帶、發冷發熱的疾病,能破除結石引起的淋病,可以殺死禽獸、害蟲和老鼠。能去除五臟之間的熱邪,治療肌肉中的鼠𪖈(腫塊),能止住煩躁和胸腹脹滿,可以補養中氣,去除四肢麻木痹痛,使關節活動靈活。使用時應當煉製處理,如果直接用水煮爛,會爛壞人的腸胃。但也有說法認為用水煮過才好。又名馬蛤。生長在江湖、池塘和東海,任何時間都可採集。

李時珍說,馬刀生長在江漢一帶,長約六、七寸,漢地的人稱它為單姥,也吃它的肉,肉像蚌。現在很多人都不認識它了,它大多像現在的蝏䗒而不是蛤蜊。藥方中使用時,用量要少。凡是這類貝殼都不宜多吃,一般也不會直接入藥,只有蛤蜊煮過後能解酒。陳舊的蜆殼可以止痢。車螯、蚶、牡蠣、𧍧䗯等貝殼類,也可以食用,沒有什麼損益,也沒有什麼特殊功效。雉雞進入大水中會變成蛤蜊,人們說的大蛤蜊其實就是蚌,煮食各種蛤蜊、蝸牛等貝類和蔬菜,都對人不利。

【謹案】蜆,性寒,無毒。主要治療時氣病、開胃、抑制丹石藥的毒性,以及疔瘡,能排除體內濕氣、催乳,用酒糟煮過後服用效果更好。生蜆浸泡取汁,可以清洗疔瘡。多吃容易引起咳嗽、產生寒氣、損耗腎氣。陳舊的蜆殼可以治療陰部瘡瘍、止痢。蜆肉,性寒,能去除身體的突發熱症、明目、利小便、去除熱氣、腳氣、濕毒、解除酒毒、治療眼黃。浸泡取汁服用,可以治療消渴症。煮爛的蜆殼,性溫,燒成白灰後飲服,可以治療反胃、嘔吐、去除胸中痰水。陳舊的蜆殼,可以治療胃反酸和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