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醫學經典《金匱要略》,乃東漢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論述雜病部分之瑰寶,對後世醫學影響至鉅。歷代醫家為闡釋其精奧,著述注疏者夥矣。清代著名醫家高學山所撰《高註金匱要略》,即是其中一部極具分量與特色的注釋本,為研究及臨床應用《金匱要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視角。本書不僅承繼前人學說,更融入高氏個人學習體悟及豐富的臨床實踐心得,對原著內容進行了全面深入的闡發,尤其在雜病的病機、診斷、方義等方面,多有獨到見解。

清朝作為中醫學術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對經典古籍的整理與注釋尤為重視。《高註金匱要略》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醫家們通過對經典條文的細緻梳理與詮釋,不僅傳承了古老的醫學智慧,更結合時代發展和臨床經驗,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與實踐。高學山此注,可謂清代醫家研習《金匱要略》之重要成果之一。

《高註金匱要略》原稿分作四冊,後經近人王邈迖增補校訂,於1956年由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使得這部幾近佚失的珍貴文獻得以較為完整地呈現。全書大致沿襲《金匱要略》的原有體例,結構上雖書介稱「不分卷」,但實際內容編排仍呈現卷、篇、條的層次,總計收錄條文逾千二百條。其內容涵蓋廣泛,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多個醫學領域的雜病證治,體現了《金匱要略》作為雜病總集的重要地位及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價值。

在注釋體例上,高氏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與臨床經驗為基礎,對《金匱要略》的每一條文進行了詳盡的解析。他廣泛吸收歷代醫家的學說精華,融會貫通,並結合自身的獨到理解與臨床所得,對原條文的病機、症狀、診斷、方藥等方面予以闡發。這種「集前人之大成」並「結合個人心得」的注釋方式,使得《高註》既有經典傳承的厚重,又不乏個人的創新與發揮。書中不僅對條文本身進行字面解釋,更深入探討其蘊含的理論意義和臨床應用方法。

高學山在書中對雜病的理解,從病因學角度便展現其特色。例如在首篇「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中,他詳細闡述了疾病發生的三大途徑:「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為不內不外之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氏強調了「元真」的重要性,認為「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疚難,不越三條」的根源皆在於元真受損或不能抵禦外邪。他力陳「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 若元真通暢,衛氣自固,經絡自不受邪,豈能入臟腑... 又元真通暢,而神機流貫,四肢九竅,血脈不致壅塞」。這將養生保健、固護正氣置於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首位,深刻闡釋了《金匱要略》開篇「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 若人能養慎...」的微言大義。他對「內所因」、「外皮膚所中」的闡釋,以及將「房室、金刃、蟲獸」歸為「不內不外病由」的分析,皆條理清晰,為理解疾病來源提供了全面的框架。他甚至對《金匱》原文的編排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認為開篇這段關於病由的論述,應是全書提綱挈領之語,故將其移至篇首,此一編輯上的「僭移」亦反映了他對原文結構和意義的獨特理解與詮釋。

在病機方面,高氏認為雜病的發生發展主要歸結於陰陽失調、氣血失和、臟腑功能失調等基本病理變化。他在注釋中,善於從這些核心病機出發,剖析各類雜病的複雜表現。以「痓濕暍病脈證第二」中的痓病為例,高氏並未完全沿襲《內經》或《爾雅》中將痓病主要歸因於濕或風的觀點。他結合仲景原文「發汗太多因致痓」、「風家下之則致痓」、「瘡家汗之則致痓」等條文,獨到地提出痓病的核心病機在於「燥因」,即「本身之因」,認為津液虧虛、陽熱相搏是導致筋脈拘攣窒塞的根本原因。他解釋道:「若津液素短,一遇風寒暑濕之邪中之,則邪從太陽陽經之性而化熱。陽熱相摶,津液不足以供其殘暴,則窒塞拘牽而痓矣。」這種將痓病與津液耗傷、內燥緊密聯繫的觀點,深刻地影響了後世對痓病的認識與治療思路。同時,他對「剛痓」(發熱、無汗、反惡寒)與「柔痓」(發熱、汗出、不惡寒)的區分,不僅基於有無汗,更聯繫到其潛在的脈象區別(剛痓脈伏堅,柔痓脈沉遲),體現了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脈證互驗的診斷思想。對於「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一條,高氏解釋為陽證見陰脈,提示元真虧乏,故預後較差。

再如「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中的百合病,高氏的注釋揭示了此病深層的病機。他將百合病解釋為「百脈一宗,悉致其病」,進一步闡發為「宗氣血脈,百不合之病」,其核心在於「陰血一傷,則其氣自為渙散,而氣血失合一之用」。他認為此病非外邪直中,而是由於陰虛不能內守,陽氣浮越,導致氣血失調,神魂不安。書中描述的「意欲食,復不能食」、「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常默默」、「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等一系列矛盾或奇特的症狀,在高氏看來,正是「陽氣未病」(身形如和)與「陰不能為陽以贊厥成」(不能食、不能臥、不能行、默默)即「陰血乾熱」(脈微數)的體現。他對「如有神靈」等症狀的解釋為「陰不能宅陽,而魂離神蕩」,揭示了病機對精神層面的影響。對藥物反應的劇烈(得陽藥劇吐,得陰藥劇利)則歸因於「陽有餘而弛,陰不足而縱」,病機分析絲絲入扣,為理解此病難治且症狀多變的特點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診斷方面,《高註》強調全面運用望、聞、問、切四診法,並在此基礎上深入辨明病因、病性、病位,以求精準施治。高氏在注釋各條文時,常對症狀、舌脈等診斷信息進行細緻分析,與病機緊密結合。他認為精確的診斷是制定有效治療方案的前提,並在多處注釋中體現了脈證合參的重要性。

在方義方面,高氏對《金匱要略》所載方劑的組成、用藥意義、適應症、用法等進行了詳細的闡釋。他不僅僅是羅列藥物,更深入剖析方劑配伍的君臣佐使,揭示其治療疾病的機理,對於後學者理解仲景方劑精髓助益良多。他常常結合具體病機來分析方劑的配伍用意,使得方藥的應用更加靈活和有針對性。

《高註金匱要略》作為清代重要的《金匱》注釋本,其影響力不容小覷。書中高氏對病機、診斷、方義的獨到闡釋,為後世醫家深入理解和應用《金匱要略》提供了新的視角。許多清代及後世的醫學著作在引用《金匱》條文時,常參考或引用高氏的注釋。在臨床實踐中,《高註》亦被廣泛應用於指導雜病的治療,不少醫家通過研習此書,提高了辨證論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可以說,《高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代及近代對《金匱要略》的研究與應用。

綜合來看,《高註金匱要略》是一部價值較高的注釋著作。其「集前人之大成,融個人之體悟」的特點,使其內容豐富,理論聯繫實際。高氏在病機分析上的許多觀點,如對痓病「燥因」的強調,對百合病「陰虛陽浮」的闡釋,對「元真」重要性的論述,都顯示了其深刻的洞察力,為理解和應用《金匱要略》提供了有價值的視角。然而,書中也如書介所言,「摻雜了一些主觀、附會的解釋」。這反映了注家個人的學術背景、認識局限或為了圓說而進行的牽強附會。例如在某些條文的訓詁或病機解釋上,可能存在過度引申或與原義不符之處。這種主觀性也導致了學術界對《高註》存在一些爭議。因此,閱讀《高註》時,讀者需抱持批判性思維,既學習其精華,亦辨識其不足之處,方能取其精髓,為己所用。

總而言之,《高註金匱要略》是清代醫家高學山對《金匱要略》進行的系統注釋,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臨床意義的著作。它凝聚了高氏對仲景醫學的深刻理解,反映了清代醫學的學術水平和研究特色。儘管存在一些主觀和附會之處,但其對雜病病機、診斷、方義的諸多獨到闡發,依然為我們提供了理解《金匱要略》的寶貴視角,是中醫學習者和研究者不可忽視的重要參考文獻。其流傳至今並得以刊刻,亦證明了其在歷史上的學術地位和價值所在。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2)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3)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4)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5)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6)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7)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8)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9)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10)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1)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2)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3)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4)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5)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6)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7)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8)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9)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10)

痓濕暍病脈證第二 (11)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1)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2)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3)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4)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5)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6)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1)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2)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3)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4)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5)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 (6)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1)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2)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3)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4)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5)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6)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7)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1)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2)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3)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4)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5)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6)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7)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8)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9)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10)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11)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12)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13)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14)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1)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2)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3)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4)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5)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6)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7)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8)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9)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1)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2)

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3)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1)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2)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3)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4)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 (5)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2)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3)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4)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5)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6)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7)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8)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9)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10)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11)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12)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1)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2)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3)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4)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5)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6)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7)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8)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9)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2)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3)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4)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5)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6)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7)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8)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9)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10)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11)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12)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13)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1)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2)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3)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4)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5)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6)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7)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1)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2)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3)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4)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5)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6)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7)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8)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9)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10)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11)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12)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13)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14)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15)

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16)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1)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2)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3)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4)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5)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6)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7)

黃疸病脈證治第十五 (8)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1)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2)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3)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4)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5)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6)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7)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1)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2)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3)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4)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5)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6)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7)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8)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9)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10)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11)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 (1)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 (2)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 (3)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 (4)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1)

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十九 (2)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1)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2)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3)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4)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5)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6)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7)

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二十 (8)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1)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2)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3)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4)

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5)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1)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2)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3)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4)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5)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6)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7)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8)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9)

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