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1)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1)
1. 中風歷節病脈證治第五
一條,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
本經之中風。與傷寒論中之中風。其不同者有二。以傷寒論之所謂中風者。單是冬月之寒風。故其遺暑濕燥火。而獨入寒門者此也。寒風兩襲經絡。而交爭於營衛。故立見發熱等之表症。此則三時之風。以其不兼寒氣。故但覺營血微煩。而衛氣不密。因循時日。而不即發者。
一也。又傷寒所言之風寒。單是外邪。故外邪一散。了無餘事。本經所言者。又是三時之風。平素襲入。風氣通於肝。因而外邪與肝臟之虛相結。及上焦之陽一虛。不拘經絡腑臟。隨其虛處。而肝以陰臟之氣。變動生風。且挾外邪而暴中之。如二條三條之症矣。是比傷寒所言之風。
白話文:
風邪入侵人體,會導致半身不遂或單臂不遂,這稱為痹症,脈象微弱而數,是中風的表現。
本經中的中風與傷寒論中的中風有所不同,傷寒論中指的風寒僅限於冬月寒風,因此會導致暑濕燥火獨入寒門。而本經中的風則是指三時之風,不帶寒氣,但會導致營血微煩,衛氣不密,逐漸發展。
另外,傷寒論中的風寒只是外邪,外邪散去就沒有後患。而本經中的風則是指三時之風,會侵入體內,影響肝臟,導致外邪與肝臟虛弱相結合,上焦陽氣虛弱,風邪會侵入經絡腑臟,並藉由肝臟陰氣變動而引發風邪,最終導致各種症狀。
多一肝臟之虛邪。二也。知此二者。則傷寒金匱。其中風之名同症異。並遲速微甚之機。俱洞徹矣。此陽虛之人。外風中入經絡。而營衛痿頓。未經勾結臟邪。而為中風之輕症者也。蓋謂人身肢體。惟是衛陽外密。營陰內主。故得乾健坤順之用。而輕便靈動者此也。若陽氣原虛。
外風中入。則風邪持陽而耗陰。陽氣受持。則失其健用而軟弛。陰液漸耗。則失其順正而硬強。此不遂之所由致也。但風屬陽邪而善走。不拘或左或右。中則從巔至末。而半邊之身。俱不遂者勢也。若或但見一臂不遂。則是痹著之病。另見痹門。不可誤認為陽邪善走之風因矣。
白話文:
多虧了肝臟虛弱造成的邪氣,以及對於風寒、溫病的理解,才能深入掌握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各種風症相同但病因不同的情況,以及病情輕重緩急的變化。這類陽氣虛弱的人,外風侵入經絡,導致營衛氣血衰敗,尚未與臟腑邪氣勾結,屬於中風的輕症。人體四肢之所以能靈活自如,是因為衛陽在外緊密包裹,營陰在內主導運行。一旦陽氣虛弱,外風侵入,風邪會耗損陽氣,導致陰液減少,肢體失去健壯而變得軟弱無力,失去順暢而變得僵硬,這就是中風導致肢體不遂的原因。因為風屬陽邪,善於流動,不分左右,一旦侵入就會從頭頂流向四肢,導致半邊身體不遂。如果只見單臂不遂,那就是痹症,應參考痹門篇,不要誤認為是陽邪流動引起的風症。
下文又言不遂之脈以證之。夫風性疏洞而善汗。且屬陽熱之邪。善汗。則汗泄而衛陽益虛。故脈微。陽熱。則液傷而營陰自短。故脈微而且數也。言半身不遂之症。診其脈又微數。則是確為中風使然。而非痹病無疑矣。微數、就營陰衛陽而言。則知脈亦指寸口。與下文二條三條同一診法。
然則主桂枝以散風。加人參、附子、以補其微。加當歸、阿膠、以滋其數。或不失仲景之意乎。
二條,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白話文:
以下文字又說,半身不遂的脈象可以用來判斷病症。
風的性質疏散空洞,容易使人出汗,而且屬於陽熱之邪。容易出汗,就會汗液外泄,導致衛陽更加虛弱,所以脈象微弱。陽熱之邪,會損傷津液,導致營陰不足,所以脈象既微弱又數。
說到半身不遂的病症,診斷其脈象微弱而數,就可以確信是中風導致,絕非痹病無疑。微弱而數,從營陰衛陽的角度來看,指的就是寸口脈。這與下文第二條、第三條的診斷方法相同。
所以,治療應以桂枝散風,加入人參、附子來補其微弱,加入當歸、阿膠來滋養其數。這不失仲景之意吧?
**第二條:**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氣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邪氣不能消散,或左或右,邪氣反覆緩慢,正氣則急迫。正氣引導邪氣,導致半身不遂。邪氣在於絡脈,就會肌膚不仁。邪氣在於經脈,就會重物難舉。邪氣入於腑臟,就會不識人。邪氣入於臟器,就會舌頭難言,口吐唾沫。
此平時外風中入。而與肝臟之虛邪相結。於是皮膚經絡腑臟。各隨虛處。而外鼓上浮以暴中之者也。上條是未經勾結臟邪之風。故直曰風之為病。又曰中風使然。此則已經內通肝氣。變動而出。故但曰邪而已矣。脈之寸口。在表。應皮膚經絡。在上。應頭目口鼻。在內。則腑應膻中。
臟應心肺者也。今其脈舉之得浮。按之而緊。緊則寒氣凝斂之象。浮則陰血空虛之象。寒虛兩相搏於寸口。以寸口之在表者斷之。則先是皮膚之大血空虛而見浮。肝木之陰邪外鼓而見緊。故知邪在皮膚也。此時若主桂枝湯以走皮膚。外加補血之當歸。以平其浮。加祛寒之附子、麻黃。
白話文:
平常風從體外侵入,與虛弱的肝臟邪氣相結合,於是皮膚、經絡、臟腑,各自依據虛弱的地方,向外鼓脹上浮,以表現出病症。之前所述的是沒有與臟腑邪氣勾結的風,所以直接說風致病,也說中風導致。而現在這個情況,風已經與肝氣相通,變化後發作,所以只說邪氣而已。寸口脈位於體表,對應皮膚經絡,在上面則對應頭部、眼睛、嘴巴、鼻子,在裡面則對應胸部,臟腑則對應心肺。現在脈搏浮起,按下去又緊。緊則寒氣凝結的徵兆,浮則陰血虛空的徵兆。寒虛兩種氣象在寸口搏動,根據寸口脈位於體表來判斷,先是在皮膚上出現大血虛空而顯得浮,肝木的陰邪外鼓而顯得緊,所以知道邪氣在皮膚。此時若用桂枝湯來疏通皮膚,外加補血的當歸,來平緩浮起,再加入祛寒的附子、麻黃。
以緩其緊。則賊邪猶可瀉也。夫浮者。分肉之大血虛也。大血既虛。則托於皮膚中之絡脈。其營血之虛更可知。彼皮膚猝暴之邪。如同流賊。經久不瀉。則乘虛而貫入絡脈。於是從絡而或左或右。各隨所注而上頭目。邪勝。則正不能束邪。故受病一邊。反覺寬緩。正不勝。則邪反乘正。
故不受邪一邊。便覺緊急。邪滿正虧。常相侵犯。如正氣之引邪以自就者然。則口鼻反向不受病一邊而喎僻。且莫能自主而不遂矣。邪在於絡四句。又補言浮者血虛一段。以申明首條當半身不遂之意。蓋謂血虛而絡虛者。不特一喎僻已也。或左則左俱病。或右則右俱病。小絡少血。
白話文:
如果能緩解患者的緊張狀態,那麼外來的邪氣仍然可以驅散出去。所謂的「浮」,指的是肌肉組織中的血液不足。當血液不足時,就會依附在皮膚下的經絡中,由此可見氣血的虛弱程度。那些突然侵襲皮膚的邪氣,就像流寇一樣,如果長時間無法驅散,就會趁虛而入,深入經絡。然後從經絡中蔓延,或向左或向右,根據所依附的經絡,向上蔓延至頭部和眼睛。如果邪氣佔據上風,正氣就無法約束它,所以患病的一邊反倒感到鬆緩。如果正氣不敵邪氣,那麼邪氣就會反過來壓制正氣。
因此,沒有受到邪氣侵襲的一邊就會感到緊迫。邪氣充盈,正氣虧損,兩者不斷互相侵犯,就如同正氣自己引導邪氣入侵一樣。這樣就會造成口鼻偏向沒有患病的一邊,出現歪斜的情況,而且患者無法自主控制,不能正常活動。以上四句提到邪氣在經絡中的情況,再加上「浮者血虛」一段話,進一步說明了半身不遂的原因。因為血液不足導致經絡虛弱,不只是單純的歪斜而已,如果左邊的經絡虛弱,則左側肢體就會一起患病;如果右邊的經絡虛弱,則右側肢體就會一起患病。經絡細小,血液不足,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而以氣通肌肉者。故受邪。則捍格而氣不通。此不仁所由見也。大經少氣。而以血養筋骨者。故受邪。則遲謾而血不周。此重而不勝所由見也。蓋善行數變之風邪。病則半身不遂。有必至之勢者、此耳。下文入腑入臟兩段。又從浮緊之脈。推廣而言其重症也。夫即寸口而診其內。
左手之腑屬膻中。膻中如政府。為心君出入之靈道。浮則心氣上虛。緊則寒斂而神明內閉。故邪入其腑。即不識人。右寸之臟屬肺。肺金主聲音。系靈機出納之橐龠。浮則肺氣內虛。緊則寒切而管簧勁急。故邪入其臟。舌即難言。且此臟主遊溢精汁之權。浮則有升無降。浮而緊。
白話文:
氣能流通肌肉,所以受到外邪侵襲時,就會阻礙氣機流通,導致身體失去應有的反應能力,這就是不仁的表現。而經脈中氣血不足,依靠血液來滋養筋骨,所以受到外邪侵襲時,就會遲緩无力,血液循環不暢,這就是身體沉重无力、難以支撐的表現。因此,如果遇到善於變化、流動快速的邪氣,就會導致半身不遂,這是疾病發展的必然趨勢。下文將進一步探討邪氣入侵腑臟的情况,並從脈象的浮緊程度推測疾病的嚴重程度。
從寸口脈診斷內臟情況,左手寸口脈对应的是胸部,胸部如同政府,是心臟主宰生命活動的通道。脈象浮則表示心氣虛浮,脈象緊則表示寒氣收斂,神志闭塞。因此,邪氣入侵胸部,患者就會出現神志不清,不認識人的情況。右手寸口脈对应的是肺脏,肺金主聲音,是靈魂出入的樞紐。脈象浮則表示肺氣虛弱,脈象緊則表示寒氣侵入,呼吸道阻塞。因此,邪氣入侵肺臟,患者就會出現言語困難。此外,肺脏掌管精液的运行,脈象浮則表示精气上浮,不能下降,浮而緊則表示精氣運行受阻。
為寒液上泛之象。故口吐涎。左寸不言心而獨言其腑者。以入心則死。無症可言故也。門人問曰。中風為臟邪。各因虛處。而外鼓上浮以中之者。既聞其義矣。夫入臟入腑之症。並見皮膚經絡等候。是從下焦而上入腑臟。因而由腑臟之胸分。溢出於經絡皮膚之表。其理可以神會。
每見皮膚經絡之症。識人能言。則腑臟之未病。鑿鑿可據。若謂上從太陽之胸分而外出者。則膻中及肺。一臟一腑。皆麗胸中。邪既從此經過。則腑臟安得不病。而獨皮膚經絡乎、既不從胸分而外出。敢問何由而中於表。竟與腑臟不涉耶。答曰。太陽管皮膚經絡。固矣。其陽明等五經之氣。
白話文:
這是寒氣上涌的表現,所以嘴巴會流口水。左寸脈不說心卻只說臟腑,是因為寒氣入心就會致命,沒有症狀可以描述了。學生問道:中風是臟腑的邪氣,因為人體虛弱,邪氣從外而內,向上浮動而侵入身體。這個道理我已經明白了。但是,侵入臟腑的症狀,也反映在皮膚、經絡等部位,這是從下焦向上進入臟腑,然後再從臟腑的胸部溢出到經絡和皮膚的表面,這個道理可以用神識去領會。
每次看到皮膚和經絡的症狀,就知道這個人能說話,就能確定臟腑還沒有生病,這有充分的證據。如果說邪氣是從太陽經的胸部向外擴散,那麼膻中穴和肺臟,一個臟器一個腑臟,都位於胸腔,邪氣既然從這裡經過,怎麼可能只有皮膚和經絡生病,而臟腑卻沒有生病呢?既然不是從胸部向外擴散,請問邪氣是怎麼侵入表面的?難道真的和臟腑沒有關係嗎?老師回答說:太陽經主管皮膚和經絡,這是確定的。陽明經等五經的氣,……
各另開門而自出其經絡。以附於太陽之表。此蓋由本臟之經。而出之太陽者也。
三條,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遲、就至數之不及四五至而言。緩、就體狀之懈弛鬆寬而言。陽氣微。而鼓動之機不能貫珠連續。則遲。故曰遲則為寒。精悍衰。而不能充滿脈體。則緩。故曰緩則為虛也。夫寸口之外應者。則主營衛經絡。今其部位見緩。若系中取之而在營分。則精血衰而不能充於脈中。故為鬆寬不飽之象。
則知緩為亡血所致矣。此句是客。若系浮取之而在衛分。則是悍氣衰而不能令於脈外。故為懈弛不挺之象。則知緩為中風所致矣。此句是主。以下文單言氣而不言血故也。營衛屬經表。是邪已中其經矣。於是經氣自虛之因。則經大氣小。而串動如蟲行皮中。故身癢。中風之因。
白話文:
每條經絡都有自己的出口,並連接到太陽經脈的表面。這是因為經脈起源於臟腑,然後連接到太陽經脈。
如果寸口脈搏遲緩,遲則代表寒性,緩則代表虛弱。營氣緩慢代表失血,衛氣緩慢代表中風。邪氣入侵經脈,會導致皮膚瘙癢和蕁麻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侵,會導致胸悶氣短。
遲,指的是脈搏每分鐘跳動次數少於四五次。緩,指的是脈搏跳動時力量不足,鬆弛無力。陽氣微弱,推動血液的力量不足,導致脈搏跳動緩慢,因此稱為“遲則為寒”。精氣衰弱,無法充盈脈管,導致脈搏跳動無力,因此稱為“緩則為虛”。
寸口脈搏的變化反映了營氣和衛氣的狀態。如果在寸口脈搏中感受到緩慢,且位置在營分,則說明精血不足,無法充盈脈管,因此脈象鬆弛無力。
由此可知,緩慢的脈象是由失血造成的。如果在寸口脈搏中感受到緩慢,且位置在衛分,則說明悍氣不足,無法推動脈搏,因此脈象鬆弛無力。
由此可知,緩慢的脈象是由中風造成的。之後的文字只提到了氣,沒有提到血,這是因為營氣和衛氣都屬於經脈的表面,邪氣已經入侵經脈。由於經氣虛弱,導致經脈寬大,氣息微弱,如同蟲子在皮下爬行,因此出現皮膚瘙癢。中風的病因則是悍氣不足,無法推動脈搏,導致脈象鬆弛無力。
風為陽邪而善化熱。則傷其絡血。而發為忽起忽落。半含半露之癮疹矣。又寸口之上應者。則主心肺胸膈。今其部見緩。則是心肺夾空之氣不足。以致風邪入於其中。胸中為真氣氤氳之位。邪氣乘之。則相犯而不容。故滿。又胸中為息道遊溢之鄉。邪氣入之。則機滯而艱澀。
故短氣也。此承首節。而言陽虛之人。外風中入經絡。而為未經勾結臟邪之症也。但細按本篇前後。共論九條。計方二道。除下文等六條。俱論歷節外。而論中風者。止此三條。又除第一條及第三條。言單中外風之外。其言兼中臟邪者。僅有第二一條。且後文兩方。俱確係歷節治例。
白話文:
風性屬陽,容易化熱,因此會損傷經絡和血液,造成忽起忽落的疹子,半隱半現。
此外,寸口脈上應於心肺胸膈,如今脈象緩慢,說明心肺之間的氣不足,導致風邪入侵其中。 胸部是真氣氤氳之處,邪氣乘虛而入,就會互相衝突而無法容納,所以感覺胸悶。 又因胸部是呼吸道氣息游走之處,邪氣入侵就會使氣機阻滯,呼吸困難,所以才會出現短氣。
以上承接上一段內容,說明陽虛之人,外風入侵經絡,屬於尚未與臟腑邪氣勾結的病症。
仔細分析本篇前後,共論述九條,配有兩個方劑。除了以下六條論述歷節外,論述中風者僅此三條。
再者,除了第一條和第三條單純論述外風入侵外,其他論述兼有臟腑邪氣者僅有第二條。 且後文的兩個方劑,確實屬於治療歷節的方劑。
而中風一門。並無方藥。殘缺無疑。嗟乎、照妖之寶鏡失圓。垂世之鼎彝折足。真令人飲恨無窮也。海內藏仲景全書之古本。或原文具在。或論條方治。有坊本所遺失而未經載刻者。倘能賜教示知。以廣鄙陋。是有望於博雅之君子焉。
四條,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痛。黃汗出。故曰歷節。
寸口。當指左心右肺而言。右寸之脈屬肺。肺主氣而配天。天者。高遠之象也。故其脈常浮。今反浮為沉。是肺氣下郁之應。又肺腎為子母。腎藏精而主骨。肺脈下沉。是肺以金母之氣。而下伏於腎子之骨間矣。故曰沉即主骨。沉即為腎也。左寸之脈屬心。心主血而應夏。夏者。
白話文:
中風這一塊,根本就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實在是缺漏太多,令人遺憾。唉,就像照妖鏡破了,鼎彝斷了腿,讓人痛心疾首!現在市面上很多人都收藏著《傷寒雜病論》的古本,可能還保留著原來的內容,或是針對某些條文和治療方法有所見解,這些都是坊間版本沒有的,如果能得到指點,就能彌補我學識的不足,這也是我對有學問的君子們的期盼。
四條,寸口脈沉而弱,沉代表骨頭,弱代表筋骨,沉代表腎臟,弱代表肝臟。汗像水一樣出,就像水傷了心臟一樣。關節疼痛,流出黃色的汗,所以叫作「歷節」。
寸口,指的是左手的心臟,右手肺臟。右寸的脈象屬於肺,肺主氣,與天相對應,天代表著高遠,所以肺脈通常浮在表面。現在反而沉下去,說明肺氣下降鬱結。而且肺和腎是母子關係,腎藏精華,主骨。肺脈沉下去,就是因為肺的金母之氣下沉到腎子之骨裡面了,所以說沉代表骨頭,沉代表腎臟。左寸的脈象屬於心,心主血,與夏天相應。夏天...
開張之象也。故其脈常來盛去衰。今反盛為弱。是心血內滯之應。又心肝為子母。心脈內弱。是心以火子之液。而內結於木母之筋脈矣。故曰弱即主筋。弱即為肝也。夫諸筋皆屬於節。節者。神氣遊行出入之所。又陽氣者。柔則養筋。今神氣內郁下伏。不能遊行出入以養筋。
其故何也。惟是夏月及用力而汗出。則心肺之氣血。正在發揚。若乘此入水。則水寒之氣。束肺抑心而下結。內伏於筋骨之節縫。故歷節痛。黃汗出者。郁水寒而成濕。鬱氣血而生熱。濕熱交併於歷節之外故也。此言歷節之成於寒濕者。
五條,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白話文:
這是開張的徵兆,所以脈象通常是來得盛,去得衰。現在卻反過來,盛轉為弱,這是心血內滯的表現。又因為心肝相生相克,心脈內弱,說明心火之液內結於肝木之筋脈,所以說弱則主筋,弱即為肝。所有筋都屬於關節,關節是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陽氣溫和則滋養筋脈。現在神氣鬱結內伏,無法遊行出入滋養筋脈。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夏季或用力出汗的時候,心肺之氣血正處於發揚狀態,如果此時入水,水寒之氣就會束縛肺氣,抑製心陽,向下凝結,內伏於筋骨的關節縫隙,所以就導致了歷節痛。黃汗是寒濕鬱結而化為濕邪,鬱阻氣血而產生熱邪,濕熱交結於關節處,所以才會出現歷節痛。這就是說歷節痛是由於寒濕所致。
五條,趺陽脈浮而滑。滑則穀氣實,浮則汗自出。
此即汗自出之脈。而概言受病之因。不提歷節者。以汗自出之人。有成中風。如本篇之一條三條症者。有成風濕。如濕門之五條八條症者。不止一歷節。而歷節亦在其中。故但言其脈症。以為受病之地而已。蓋謂汗出入水。其病歷節。固如上條所云矣。但凡汗多之脈。便宜自防。
不但不得入水。並亦不可被風也。倘若趺陽之胃脈。浮而且滑。滑為津液完聚之象。滑見於胃。則胃中水穀所化之氣自實可知。浮為在表。滑從浮斷。則其津液不輸他臟別腑。而上蒸外泄以為表汗。又可知也。夫胃中之津液。自實而不輸臟腑。則筋骨內失所養。加之汗出。則衛氣必衰。
白話文:
這就是汗水自然流出的脈象。而概括說明生病的原因,沒有提及歷節,是因為汗水自然流出的人,有可能會中風,就像本篇第一條和第三條症狀一樣。也可能會有風濕,就像濕門的第五條和第八條症狀一樣。不只一種歷節,而歷節也包含在其中。所以只說其脈象,作為生病的地方而已。因為汗液的出入就像水一樣,其病症歷節,就像上面所說的那樣。總之,凡是汗多的人,都應該自己預防。
不僅不能碰水,也不能被風吹。假如趺陽的胃脈浮且滑,滑代表津液聚集的現象,滑見於胃,則胃中水穀轉化的氣體自然飽滿可知。浮代表在表層,滑從浮斷定,則其津液沒有輸送到其他臟腑,而上蒸發外泄形成表汗,也可以得知。胃中的津液,自滿而不輸送到臟腑,則筋骨內部就會失去滋養,再加上汗出,衛氣必然衰弱。
而風邪易犯。此與勞汗當風。及汗出入水。同具受病之地。雖中風、風濕、歷節等候。未辨所成。然皆不可不防微杜漸者也。按李氏舊注云。前節汗出。則腠理開而受風。入水。則寒氣勝而透骨。故濕流關節。歷節而痛。是外因也。此節趺陽脈浮滑。胃中水穀濕熱之氣。蒸發於外。
以致汗出受風。亦歷節而痛。是內因也。汗即是濕。汗出受風。是亦風濕相搏之症。全注中如此等議論。不可多得。但按本經第一篇。仲景以從內出外者為外因。從外入內者為內因。李君倒置言之。未免從俗而失本經之旨。當分別觀之耳。
六條,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白話文:
風寒容易侵襲人體,這與勞累出汗遇風,以及汗出進出水中,都具有容易生病的共通點。雖然中風、風濕、歷節等疾病尚未確定病因,但都需要防微杜漸。李氏舊注說,前文提到汗出,則毛孔張開容易受風,入水則寒氣入侵骨骼,所以濕氣流入關節,導致關節疼痛,這是外因。這節提到趺陽脈浮滑,是胃中水穀濕熱之氣蒸發到體表,導致汗出受風,也造成關節疼痛,這是內因。汗即是濕氣,汗出受風,也是風濕相搏的病症。這些注解中,像這樣的論述非常難得。但依照《傷寒論》第一篇,張仲景認為由內而外的為外因,由外而內的為內因。李氏則相反,可能只是隨俗而失了本經的真義,應該要分開來看。
六條,少陰脈浮弱。脈弱則血不足,脈浮則為風。風與血相搏,就會造成疼痛如撕裂般。
少陰。指尺部而言。謂足少陰腎經也。浮脈。即瞥瞥如羹上肥之謂。非藹藹如車蓋者。蓋少陰浮而有力。則當浮出表分。不合見筋骨之歷節痛故也。弱。如弱水不能載羽之象。掣痛。即掣肘之義。謂痛如把持而不得屈伸也。足少陰腎臟。其所主在骨。其經脈則由本臟出脊。下行足內臁之後側。
而終於湧泉。且是經氣嘗不足。而血嘗有餘者也。其脈。如石投水中。泛泛而悠揚下沉者為正。今其脈如羹湯上之油珠。瞥瞥然而上浮。及少按之。則如弱水之不能載羽而又見弱。夫脈之所以不弱者。以氣能載脈。而血能載氣故也。則氣不足以載脈而弱。謂非血不足以載氣之所致乎。
白話文:
少陰脈象解說
少陰,指的是尺部,也就是足少陰腎經。
浮脈,指的是脈象如羹湯上漂浮的油珠,輕輕一觸便能感受到,而非像車蓋般沉重有力。這是因為少陰浮脈有力,表示氣血浮出表分,不會深入筋骨,所以不會出現筋骨疼痛的症狀。
弱,指的是脈象如弱水難載羽毛般輕微无力。
掣痛,指的是像被拉扯住手臂一樣,痛得无法屈伸。
足少陰腎臟,主管骨骼,其經脈從腎臟出發,沿脊柱下行,經過足內踝後側,最後止於湧泉穴。
腎經的氣血常不足,而血卻常有餘。
正常腎經脈象,如同石頭投入水中,緩緩悠揚下沉。
現今脈象,卻如羹湯上浮油,輕輕一觸便能感受到,稍微按壓一下,又如弱水難載羽毛,顯得无力。
脈象不弱的原理,是因為氣能載脈,血能載氣。如今脈象輕弱,說明氣不足以載脈,難道不是因為血不足以載氣所致吗?
且弱從浮見。則知弱非臟中之精不足。而為本臟經脈中之血不足無疑矣。風為陽邪。嘗欲外洞。故浮。且浮從弱斷。則是因經脈之血短。而風邪乘空入之。以致正氣從邪而上浮。故曰浮則為風也。以陽熱之風。與不足之血。兩相搏結於經脈。於是從少陰之經脈。而溢入骨節。
則風熱煩疼。血虛干痛所必至矣。此歷節之因於少陰血虛而風中之者也。
七條,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盛人。兼肢體魁梧。肌肉豐厚而言。盛人、當陰陽兩足為合。乃其脈澀小。澀則血虛。小則氣弱。是脈不充形矣。且驗其外症。呼吸孱而短氣。則與脈小之氣弱相應。自汗出而液傷。則與脈澀之血虛相應。合之歷節疼而不可屈伸。則因疑可以生悟矣。夫現是盛人。則脈症不該虛弱。
白話文:
如果發現病人脈象浮弱,就知道這不是因為臟腑精氣不足,而是因為經脈中的血液不足。風屬陽邪,喜歡向外散發,所以脈象浮。而且浮弱的脈象,也說明經脈血液不足,風邪趁虛而入,導致正氣隨著邪氣上浮,所以說脈象浮就是風邪。陽熱的風邪和不足的血液在經脈中互相搏結,就會從少陰經脈溢入骨節,導致風熱煩疼,血虛乾燥疼痛。這就是少陰血虛導致風邪入侵,引起歷節疼痛的原因。
這種脈象強壯的人,脈象細小緊澀,呼吸短促,容易自汗,而且患有歷節疼痛,難以屈伸,這些都是飲酒出汗後吹風造成的。
所謂強壯的人,是指體格健壯,肌肉豐滿的人。這種人應該陰陽調和,脈象卻細小緊澀,緊澀代表血虛,細小代表氣弱,說明脈象無法充盈身體。從外觀來看,呼吸微弱短促,也與脈象細小的氣弱相符。容易自汗,體液損傷,也與脈象緊澀的血虛相符。綜合這些症狀,再加上歷節疼痛,難以屈伸,就可以判斷出病因了。因為這種強壯的人,脈象和症狀不應該虛弱。
現病虛弱。則其人不合尚盛。是知為飲酒汗出當風所致之暴病矣。蓋盛人原是煩熱。加以浮熱之酒性。兩熱相灼。則蒸出脾胃心肺之液而汗出。汗出則血傷。故脈乍澀。又汗出則氣泄。故脈乍小。且汗出而氣血兩虛。故當風而風得以襲之。而成歷節耳。暴病於盛人尚無所損。
盛人非飲酒安能暴病。仲景之診法。何細密至此哉。
八條,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麻黃(二兩),附子(二兩炮),白朮(五兩),甘草(二兩),生薑(五兩)
白話文:
病人現在虛弱,明顯身體狀況不佳,推斷應該是喝酒出汗後吹風造成的急病。因為原本身體就偏熱,加上酒性燥熱,熱上加熱,就會把脾胃、心肺的津液蒸發出來,導致出汗。出汗會傷血,所以脈象才會突然變得澀;出汗還會耗氣,所以脈象也會突然變小。而且出汗後氣血都虛弱,因此容易被風邪侵襲,導致關節疼痛。這種急病對原本身體強壯的人來說倒沒什麼損害。
身體強壯的人如果不是喝酒,怎麼會突然得病呢?張仲景的診斷方法真是細緻入微啊!
針對肢體關節疼痛、身體虛弱、腳腫得像脫了鞋一樣、頭暈、呼吸短促、微微想吐的症狀,可以用桂枝芍藥知母湯治療。
桂枝芍藥知母湯的藥方如下: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麻黃二兩,附子二兩(炮製),白朮五兩,甘草二兩,生薑五兩。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總承上文四五六七諸條。而言其症治。故不曰歷節。而曰諸肢節疼者。猶云寒濕、風濕、中風。諸樣肢節疼痛之謂。尪羸。肌肉瘦削也。六經之用。經絡外走。骨節內通。然後使水中之壬上升。火中之丁下降。骨節病風濕。則陽液不升。故身體尪羸。陽氣不降。故腳瘇如脫也。
風淫巔疾。故頭眩。濕淫氣滯。故短氣。溫溫欲吐者。風濕交持。而陽明中土。有化霧上騰之象。主桂枝芍藥知母湯者。真功極窮泉。用周天表者之所經營而得者也。夫四條之汗出入水。是水寒抑其汗而成濕。以入骨節者。五條之胃實自汗。雖不言濕。而於言外。見自汗者為風所襲。
白話文:
上九味藥材,用水七升,煮到剩下二升,溫溫地喝,一次喝七分滿,一天喝三次。
這段話承接前面四、五、六、七條的內容,來講述症狀和治療方法。因此沒有直接說「歷節」,而是用「諸肢節疼者」來概括各種關節疼痛,像是寒濕、風濕、中風等等。尪羸是指肌肉消瘦,因為六經運行,經絡外走,骨節內通,才能讓水中的壬氣上升,火中的丁氣下降。如果骨節患有風濕,陽液就無法上升,所以身體就會變得虛弱消瘦;陽氣無法下降,就會出現腳腫如脫落的情況。
風邪侵襲頭部,所以頭會昏眩;濕邪侵襲氣機,所以會喘不過氣;溫溫欲吐,是風濕交雜,陽明中土出現化霧上騰的現象。主治桂枝芍藥知母湯,真正功效極為深遠,是運用周天表裡運行的原理來治療的。前面四條提到汗液出入和水有關,水寒抑制汗液,就會形成濕邪,進入骨節;第五條提到胃實自汗,雖然沒有明說濕邪,但其實暗示自汗是風邪侵襲所致。
必將郁其汗而成種種之症者。七條之酒汗當風。是風邪蔽其汗而成濕。以入骨節者。則歷節之候。除六條血虛而單中風之外。余皆濕因。以腎為水臟而主骨與濕相召。故直入其所主之骨節。則治例當注意在腎家矣。但腎中陰陽自足。則雖中風濕。勢必外推於自汗。下推於小便。
而令其邪自去。何得安然遺於骨節。而成歷節等候乎。則腎氣之衰弱。已鑿鑿可據。虛則補其母。離桂枝芍藥知母湯。將誰任乎。知母色白。而味淡氣薄。色白應西金。氣味淡薄。則輕清應在天之象。故為肺家第一專藥。此救肺之白虎湯用知母。補肺之百合知母湯用知母。又其確證也。
白話文:
汗液鬱積在體內,就會引起各種疾病。比如,喝了酒後在風中出汗,就是風邪阻礙汗液排出而形成濕氣,濕氣侵入骨節就導致痹病。除了六條血虛單純中風以外,其他痹病都是濕氣引起的。腎臟是主水之臟,又主管骨骼,容易招引濕氣。所以濕氣直接侵入腎臟所主管的骨節,治療就要着重在腎臟。但是如果腎臟陰陽充足,即使中風濕,也會通過出汗或排尿將濕氣排出,不會停留在骨節引起痹病。所以,腎氣衰弱是造成痹病的重要原因。虛則補其母,離桂枝芍藥知母湯,還能依靠誰呢?知母顏色白,味道淡薄,白色應西金,氣味淡薄則輕清,應天之象,所以是肺臟的專用藥物。白虎湯用知母是為了救肺,百合知母湯用知母是為了補肺,這也證明了它的功效。
以辛溫之桂枝。與之平配。則桂枝因知母而直入肺家。是以桂枝之辛。挑動肺氣。而以其溫通和肺神也。又恐辛甘之性。從上發汗。而不下入腎經之骨縫。故又佐以酸斂之芍藥。少少下引之。而使辛鹹溫熱之附子。一直接入腎臟。然後君以燥濕之白朮。散濕之生薑。臣以甘緩之甘草。
使培骨節之土氣。總交於發越之麻黃。又從筋骨間。而徐徐透為微汗也。殿之以防風者。防風能密衛氣。恐風濕去。而復為風所襲耳。然則以附子為入腎之嚮導。以白朮、生薑、甘草為除濕之中軍。以麻黃為班師之首領。以防風為留鎮之善後。以桂枝、芍藥、知母。原為後軍之督率。
白話文:
桂枝性溫辛,配以知母,便能直達肺部,辛味激發肺氣,溫性則和緩肺神。但辛甘之性容易從上發汗,無法深入腎經骨縫,因此加入酸斂的芍藥,使其略微下引,讓辛鹹溫熱的附子直接進入腎臟。接著以燥濕的白朮、散濕的生薑,以及甘緩的甘草作為輔助,培補骨節的土氣。最後將這些藥力匯聚到發散的麻黃,從筋骨間慢慢滲透,形成微汗。最後用防風來防止風濕散去後,再次受到風邪侵襲。因此,附子是入腎的嚮導,白朮、生薑、甘草是除濕的中軍,麻黃是班師的領袖,防風是留鎮善後,桂枝、芍藥、知母則是後軍的督率。
而不意便道中。卻收去風之奇捷矣。神哉方也。六條之少陰血虛。單中風而成歷節者。雖無郁汗之濕。其腎氣之虛。與中風之宜從汗解俱同。以鄙意擬之。於本方去除濕之白朮、生薑。換補肝血之當歸。補腎血之生地。則易一主將。而全軍俱變矣。故其曰主之者。是以此方為主。
原與人以神明進退之用。而與他處之曰宜某湯者。其文例不同也。
九條,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斷泄。營氣不通。衛不獨行。營衛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熱。便為歷節也。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白話文:
但沒想到竟能治癒,真是奇妙快速啊!這藥方真神奇!六條經脈的少陰血虛,單純中風導致的歷節,雖然沒有鬱汗的濕氣,但腎氣虛弱,與中風適合從汗解的病理相同。依我的想法,可以將這個方子裡去濕的白朮、生薑去除,改用補肝血的當歸、補腎血的生地,就能改變藥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說「主之」的,就是指這個方子是主治藥方。
原本是用來讓人明白藥方進退的神明之用,而其他地方說「宜某湯」的,文字用法就不同了。
九條,味酸會傷筋,筋傷則筋骨鬆散,稱為泄。鹹味會傷骨,骨傷則肌肉萎縮,稱為枯。枯泄互相搏擊,稱為斷泄。營氣不通,衛氣不能單獨運行,營衛氣都衰微,三焦沒有防禦能力,四肢關節僵硬,身體消瘦,單腳腫大,流出黃色的汗,小腿冰冷。假如發熱,就會變成歷節。患了歷節,不能彎曲伸展,疼痛難忍,[烏頭湯]可以主治。
烏頭湯方,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麻黃(三兩),黃耆(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五行各具陰陽。如甲乙壬癸等類。而其性情好惡。常相反而不相同者。以陽生則陰死。陰生則陽死。故也。比如甲木生於亥。乙即死於亥。乙木生於午。甲即死於午。壬水生於申。癸即死於申。癸水生於卯。壬即死於卯之類。夫肝為木臟。木中甲陽而乙陰。甲主陽神。外流其餘氣以應筋。
白話文:
烏頭湯方
藥材:
- 川烏 (五枚,去皮切碎,用二升蜜煎煮至一升,取出烏頭)
- 麻黃 (三兩)
- 黃耆 (三兩)
- 芍藥 (三兩)
- 甘草 (二兩,炙)
製法:
-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用三升水煎煮至一升,去渣。
- 將煎好的藥液加入先前蜜煎烏頭中,再煎煮一次。
服用方法:
每次服七合,服完即止。
藥理分析:
五行各具陰陽,例如甲乙壬癸等,它們的特性和喜好常常相反。陽氣生則陰氣死,陰氣生則陽氣死。例如甲木生於亥,乙木就死於亥;乙木生於午,甲木就死於午;壬水生於申,癸水就死於申;癸水生於卯,壬水就死於卯。
肝臟屬於木,木中包含甲陽和乙陰,甲主陽神,向外流出餘氣,與筋脈相應。
故性喜調暢。而內經以辛補之。以酸瀉之者是也。乙主陰象。內固其形臟以應肝。故性喜斂束。而金匱以酸補之者是也。然甲生則乙死。過辛而傷其形臟之肝。乙生則甲死。過酸而傷其餘氣之筋矣。蓋酸則斂肝之陰血者。並斂其養筋之陽氣。筋失陽健之用。故緩。名之曰泄者。
肝血不與筋俱。而其氣亦漸散泄也。腎為水臟。水中壬陽而癸陰。壬主陽神。外流其餘氣以應骨。故性喜鎮靜。而內經以甘補之。以咸瀉之者是也。癸主陰象。內固其形臟以應腎。故性喜降潤。而金匱以咸補之者是也。然壬生則癸死。過甘而傷其形臟之腎。癸生則壬死。過咸而傷其餘氣之骨矣。
白話文:
因此,木性喜舒暢,內經以辛味補之,以酸味瀉之。乙木主陰象,內固形臟以應肝,故性喜斂束,金匱以酸味補之。然而甲木生則乙木死,過於辛味會傷其形臟之肝;乙木生則甲木死,過於酸味會傷其餘氣之筋。因為酸味會斂肝之陰血,同時也會斂其養筋之陽氣,筋失陽健之用,所以變得鬆弛,稱為泄。
肝血不與筋俱,而其氣也漸漸散泄。腎為水臟,水中壬陽而癸陰。壬水主陽神,外流其餘氣以應骨,故性喜鎮靜,內經以甘味補之,以咸味瀉之。癸水主陰象,內固其形臟以應腎,故性喜降潤,金匱以咸味補之。然而壬水生則癸水死,過於甘味會傷其形臟之腎;癸水生則壬水死,過於咸味會傷其餘氣之骨。
蓋咸則抑腎之陰精者。並抑其強骨之陽氣。骨失陽健之用。故痿。名之曰枯者。腎精不與骨俱。而其氣亦漸枯槁也。骨之陽病而枯。筋之陽病而泄。兩相搏結。則是肝腎斷其所養。而筋骨之氣漸泄。名曰斷泄。不亦宜乎。以上言肝腎筋骨之自為病也。經絡之營氣。雖化於胃中之水穀。
然實與肝腎之精血相貫通者也。肝腎病斷泄。則營氣以不通而漸微。其胃中所化之悍氣。又乘營陰而出為外衛者。營氣既微。則衛不能獨行而自盛。故營衛俱微矣。此言肝腎病於內。因而營衛亦病於外也。御。如執御之義。上焦胸中之陽。中焦胃分之陽。下焦命門之陽。皆以精血為車。
白話文:
咸味過多會抑制腎臟的陰精,同時也會抑制骨骼的陽氣。骨骼失去陽氣的滋養,就會痿弱,稱為枯。這是因為腎精無法與骨骼相結合,其氣息也逐漸枯竭。骨骼的陽氣受損而枯萎,筋脈的陽氣受損而泄露,兩者互相交纏,就如同肝腎斷絕了對筋骨的滋養,導致筋骨的氣息逐漸泄漏,稱為斷泄,這也合乎道理。以上所述是肝腎、筋骨自身的病變。經絡的營氣雖然化生於胃中水穀,但實際上與肝腎的精血相通。肝腎病變導致斷泄,則營氣不通暢而逐漸衰微。胃中所化生的悍氣,又乘著營陰而外出成為外衛,營氣微弱,衛氣就無法獨立運行而強盛。所以營氣和衛氣都衰微了。這說明肝腎內部病變,也會導致營衛外在的病變。御,如同駕馭的意思。上焦胸中的陽氣,中焦胃分的陽氣,下焦命門的陽氣,都以精血為載體。
而御之以周行者也。肝腎之精血。內斂下伏。則三焦之氣。無所乘駕。而漸冷之意。亦在言外矣。此言肝腎病於下。因而胸中胃分。亦病於上矣。四屬。即指上下內外也。承上文而言酸收咸降。使精血內斂下伏。以致肝腎之陽。內病下病。於是營衛外微。三焦上弱。而上下內外之四屬。
俱捍格而有斷絕之勢矣。經絡之營衛俱微。故身體羸瘦。肝腎之精血。為酸鹹之味所斂伏。故獨足腫大。黃汗出也。陰氣自伏。則陽氣自微。故脛冷。即上文筋緩骨痿之理也。假令發熱。則是陽氣不獨行。而鬱於筋骨之縫。其為歷節無疑。此言歷節之外症。以證其四屬斷絕之意。
白話文:
這樣做,就如同駕馭著周圍的人,肝腎的精血內斂下伏,三焦之氣便無處乘載,漸漸寒冷之意也隱含其中。這說明肝腎病在下面,因此胸中胃分也病在上面了。四屬,指的是上下內外。承接上文,酸收鹹降使精血內斂下伏,導致肝腎之陽內病下病,於是營衛外微,三焦上弱,上下內外四屬俱受阻礙,呈現斷絕的趨勢。經絡的營衛都微弱,所以身體瘦弱。肝腎的精血被酸鹹之味斂伏,因此單腳腫大,黃汗流出。陰氣自伏,則陽氣自微,所以小腿冰冷,也就是上文筋緩骨痿的道理。如果發熱,那是陽氣不能獨行,而鬱積在筋骨縫隙之中,這就是歷節無疑了。這說明歷節的外部症狀,證明了四屬斷絕之意。
主烏頭湯者。以通陽透節之烏頭為主。而用蜜熬以為煎者。取其留連胃中。以為內通外達之地。然後以甘緩之甘草。破芍藥之酸斂。而特令其引烏頭之陽氣。內入筋骨。以實表之黃耆。監麻黃之發越。而特令其引烏頭之陽氣。外行營衛。將肝腎之伏陽一起。則蒸其精血。而與三焦營衛。
復得交通矣。至其純用辛甘之味。不特辛以破酸。甘以救咸。且病機發於補陰而賊陽。故方意專於升火以運水也。
白話文:
烏頭湯方義解
這篇方劑解說主要講述烏頭湯的藥性與作用。
首先,烏頭為本方之主藥,以其通陽透節之性而得名。
方中以蜜熬烏頭,目的是讓烏頭在胃中停留,並以此為內通外達之處。
其次,方中以甘草破芍藥之酸斂,引烏頭之陽氣入筋骨。
同時,黃芪實表以監麻黃之發越,引烏頭之陽氣外行營衛。
以此將肝腎伏陽一起,蒸其精血,與三焦營衛交融流通。
總結來說,此方以辛甘之味,不僅辛以破酸,甘以救咸,更重要的是針對病機發於補陰而賊陽的情況,專以升火運水為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