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5)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5)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鉤者、來盛去衰也。秋月肺金氣王。色宜白如豕膏。如鵝羽。如以縞裹紅。並其脈之變動。宜應白而浮。浮者。來急去散也。冬月腎水氣王。色宜黑如烏羽。如重漆色。如以縞裹紫。並其脈之變動。宜應黑而營。營者。沉以搏也。四季之月脾土氣王。色宜黃如蟹腹。如羅裹雄黃。
如以縞裹栝蔞實。並其脈之變動。和柔相離。如雞踐地。又難經曰。太陰之至。緊大而長也。此謂四時各隨其色脈而無病。若肝色宜青而反白。白、金色也。是木當王時。而猶受金之克。則木至休囚。而肝必病。甚且至所不勝之時。而必死於秋令矣。三時仿此。但此句、單言色也。
其動脈又可類推矣。比如肝之動宜弦。而反得浮脈。其理一也。非其時色脈句。又合色脈而推廣之。不但春不得青者。為肝病。青不及春者。為脾病。而且不如翠羽蒼璧者。為本臟之血病。不如縞裹絳者。為本臟之氣病。甚至青侵他部位者。即以各臟腑之病斷之。蓋非其地與非其時同診也。
又如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合為弦脈。夫濡弱。為脾土之氣。木之所養也。輕虛。為肺金之氣。木之所成也。滑。為腎水之氣。木之所滋也。然後端直以長。自露其調達暢茂之本性。故不特春不弦。弦不春。為非時。而且不濡弱為脾病。不輕虛為肺病。不滑。為腎病。不端重則輕浮而為上焦暈眩脹滿等病。
不正直。則橫肆。而為中下二焦沉墜切痛等病。不勻長。則短滯。而為本臟鬱結等病。故曰。皆當病者。其旨深矣。此又合言色脈二診之上工也。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氣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此條承上文非其時色脈句來。言非時之色脈。雖為人病。實為天氣使然。上工負裁成輔相之任。所貴知天時之變。而補救其偏弊之色脈也。夫天以從溫而熱。以至大熱。復從清而寒。以至大寒。一歲凡十二月。以統二十四節。人亦由少陽、歷陽明、而至太陽。復由太陰、歷少陰、而至厥陰。
手足凡十二經。以應二十四氣。天之初溫。起於冬至後之甲子。則人之微陽。應於足少陽之膽經。歷冬至後之四節。而終手足少陽之氣焉。天之初熱。交於雨水後之甲子。則人之正陽。應於足陽明之胃經。歷雨水後之四節。而終手足陽明之氣焉。天之大熱。交於穀雨後之甲子。
則人之亢陽。應於足太陽之膀胱經。歷穀雨後之四節。而終手足太陽之氣焉。三陰仿此。仲景假古經之文。而設為問答者。蓋謂除卻冬至後之甲子。天氣溫和。所謂時至而氣即至者為平氣。天氣平。則人之色脈俱應。而病者少矣。若夫早至。遲至。寒氣不去。熱氣太過。皆為天地乖舛之氣。
白話文: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脈象的盛衰變化,如同鉤子一樣,來得急,去得也快。秋季農曆八月,肺金之氣旺盛,面色應當潔白如豬膏、鵝毛,或像用白絹包裹著紅色。脈象也應當是白色的浮脈,浮脈的特性是來得急,去得快。冬季農曆十一月,腎水之氣旺盛,面色應當黝黑如烏鴉羽毛、濃重的漆色,或像用白絹包裹著紫色。脈象也應當是黑色的沉脈,沉脈的特性是沉而有力。四季中,脾土之氣旺盛的月份,面色應當黃亮如螃蟹的腹部、雄黃,或像用白絹包裹著栝蔞實。脈象則平和柔順,相互協調,如同雞爪踏地。難經也說,太陰之氣盛極時,脈象緊而大且長。這些都是說,四季各有其應有的面色和脈象,如果沒有這些面色和脈象,則為無病。
若肝臟之色應當青綠卻反而是白色,白色屬金,這是木氣當令時卻受金氣所克,導致木氣衰弱,肝臟必然生病,甚至在木氣最虛弱的時候,必定會死於秋季。其他三個季節也是如此,但這段話只單純說明顏色。
脈象的動態變化也可類推。比如肝臟的脈象應當弦,卻反而是浮脈,其道理是一樣的。不只是春天沒有青色就表示肝病,青色不足也代表脾臟的疾病,而且面色不如翠羽、碧玉般青綠,就是本臟的血氣有病;面色不如白絹包裹著絳紅色,則是本臟的氣有病;甚至青色侵犯其他部位,則可根據各臟腑的病理來判斷。這說明了不在其位、不在其時,診斷也會出錯。
濡弱、輕虛、滑利,端直而長,合稱為弦脈。濡弱屬脾土之氣,為木氣所滋養;輕虛屬肺金之氣,為木氣所成就;滑利屬腎水之氣,為木氣所滋潤。然後端直而長,自然顯現出其通達暢順的本性。因此,不只是春天沒有弦脈,弦脈不在春天出現就是不正常的時令;而且不濡弱就是脾病,不輕虛就是肺病,不滑利就是腎病;脈象不端直而沉重,就會輕浮,而出現上焦暈眩、脹滿等疾病;脈象不正直,就會橫逆,而出現中下二焦沉墜、疼痛等疾病;脈象不勻稱、不長,就會短促滯澀,而出現本臟鬱結等疾病。所以說,這些都是疾病的表現,其道理很深奧。這也是結合面色和脈象診斷的高明之處。
有人問: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這是什麼意思呢?老師說: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之氣開始生發。少陽之時,陽氣初生,天氣溫和。在還未到甲子時,天氣就已經溫和了,這就是未至而至。到了甲子時,天氣卻沒有溫和,這就是至而不至。到了甲子時,天氣卻寒冷不已,這就是至而不去。到了甲子時,天氣卻溫暖如同盛夏五六月,這就是至而太過。
這一段承接上文「非其時色脈」一句,說明非其時令的顏色和脈象,雖然是人的疾病,實際上卻是天氣造成的。高明的醫生要擔負起輔佐調和的責任,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天時變化,而來補救其偏頗的顏色和脈象。天氣從溫和而轉為炎熱,以至大熱,然後又從清涼轉為寒冷,以至大寒,一年有十二個月,統攝二十四節氣。人體也從少陽、經過陽明,而至太陽;然後又從太陰、經過少陰,而至厥陰。
手足十二經脈,與二十四節氣相應。天氣初溫,始於冬至後的甲子時,則人體的微弱陽氣,應於足少陽膽經,經過冬至後的四個節氣,而終結於手少陽之氣。天氣初熱,始於雨水後的甲子時,則人體的旺盛陽氣,應於足陽明胃經,經過雨水後的四個節氣,而終結於手陽明之氣。天氣大熱,始於穀雨後的甲子時,則人體的亢盛陽氣,應於足太陽膀胱經,經過穀雨後的四個節氣,而終結於手太陽之氣。三陰也如此類推。張仲景借用古經的文句,而設計成問答的形式,其意思是說:除去冬至後甲子時,天氣溫和,所謂時至而氣即至者為平氣。天氣平和,則人的面色和脈象都相應,而疾病就少了。至於早至、遲至、寒氣不去、熱氣太過,都是天地乖舛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