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註金匱要略》~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1)
1. 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
(凡十七條)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疚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白話文: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意思是: 人體的本質稟賦了五行之常,藉由風氣而生長。風氣雖然能夠孕育萬物,但也能夠傷害萬物。就像水能使船浮起,也能使船翻覆一樣。
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
意思是: 如果五臟元氣運作通暢,人體就會安和康泰。但如果外來的邪氣侵襲,就會使人體生病,甚至死亡。
千般疚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意思是: 千百種疾病的根源,不外乎以下三種:
- 經絡受邪: 外來的邪氣侵襲經絡,並侵入臟腑,這是由內而生的原因。
- 四肢九竅壅塞: 四肢九竅的經脈阻塞不通,導致血氣循環不暢,這是由外而來的皮膚受損所致。
- 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房室不節、刀劍傷、蟲獸咬傷等。
以此詳之。病由都盡。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意思是: 根據以上分析,疾病的根源已經明瞭。如果人們能夠養生謹慎,防止邪風侵襲經絡,並在邪氣未侵入臟腑之前就治療,就能夠預防疾病。
- 當四肢感到沉重滯礙時,就應該進行導引、吐納、針灸、膏摩等方法來疏通經絡。
- 避免九竅阻塞。
- 不要犯王法,防止禽獸災害。
- 房事要節制,不可過度。
- 食療方面要調節冷熱、酸苦辛甘,不要讓身體過度虛弱。
- 這樣就能夠防止疾病侵入腠理,因為腠理是三焦匯聚元氣之處。
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紋理也。(舊本俱列本篇第二條。余玩其文義。確是開章語氣。且有內外因。及不內不外之病由。然後有上工之問。並啟色脈診法。如後文所云。故特僭移於篇首焉。)
五常。即五行。其名本內經五常政論來。東方生氣。動而為風。人稟東方之生氣而生。故曰因風生長。風又為六淫之首。百病之長。故曰亦能害生。生害而廣言萬物者。見人在萬物之中而不可逃也。觀於浮舟覆舟之水。其理益可信矣。元真者。五臟之元陽真氣也。此句為養生治病之要。
學者當吃緊著眼。蓋元真通暢。衛氣自固。經絡自不受邪。豈能入臟腑。是無臟腑之內因。又元真通暢。而神機流貫。四肢九竅。血脈不致壅塞。是無皮膚之外因。言欲避風氣之害。惟有珍重元真。養生者可以保其不病。治病者可以救其已病。不特為後文二十五篇之綱。亦且為本篇一十七條之大綱也。
白話文:
學習者應該要用心理解。因為元真通暢,衛氣就能自行堅固,經絡自然不會受到邪氣侵犯,邪氣也就不會侵入臟腑,也就沒有臟腑內因。而且,元真通暢,神機就能流貫四肢九竅,血脈就不會阻塞,也就是沒有皮膚外因。想要避免風氣的傷害,就必須珍重元真。養生的人可以以此保住健康,治病的人可以用此拯救疾病。這不僅是後面二十五篇的綱領,也是本篇十七條的綱領。
客氣。謂五常政、六微旨中加臨之氣。邪風。謂天地虛邪之風也。二句仍合內外因而言。猶言不知珍重元真。則內氣不充於外。外邪深入於內。而必死矣。直者為經。橫者為絡。經絡外通皮毛。內通臟腑。臟腑之元真不充。中邪。必致入臟。故曰內因。手、足為四肢。耳、目、口、鼻以及二陰、為九竅。
俱以元真通暢。而使血脈相傳。倘血脈壅塞。則是外邪中之。遂使元真不貫。故曰皮膚所中。是不言外因。而實為外因可知。房室、女色也。金刃、非殺戮之謂。如古之宮腐、刖足者是。玩下文病由字自見。蟲獸、指爪牙角毒而言也。言除卻臟腑元真之氣不充。血脈元真之氣不貫。
白話文:
客氣指的是五行正氣、六微精義中的侵襲之氣。邪風指的是天地間虛弱異常的風。這兩句話仍然在討論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大致上可以理解為,如果人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元氣,那麼內在的氣息就不會充盈在外表,外在的邪氣就會深入內部,這樣就一定會死亡了。直的氣脈叫做經,橫的氣脈叫做絡。經絡向外連接皮膚,向內連接臟腑。如果臟腑的生命元氣不足,受到邪氣的侵擾,必定會導致進入臟腑。所以說這是內在的原因。手和腳是四肢,耳朵、眼睛、嘴巴、鼻子,以及陰部,這些都是九個重要的通道。這些都因為元氣的流通暢通,使得血液和脈絡能夠相互傳遞。如果血液和脈絡阻塞,那麼就是外在的邪氣入侵,使得元氣無法貫通。所以說皮膚被邪氣侵襲,這裡雖未明言外在原因,但實際上外在原因已經清楚可見。房事和女性的色慾也是外在因素之一。金刃並非指殺戮,而是像古代的宮廷腐敗、斷足等情況。後文的「病由」二字可以自己理解其意。蟲獸指的是具有鋒利的牙齒、爪子、角和毒素的存在。在這裡指的是除了臟腑的生命元氣不足,血液和脈絡的生命元氣也未能貫通。
惟有如此。則成不內不外病由。故曰不越三條也。今就內因而言。上之養元真。慎起臥。使邪不幹經絡。次之雖已受邪。預為醫治。使之不流臟腑。就外因而言。受邪必由四肢而漸至九竅。才覺重滯。或搖動為導引。以利其機。或呼吸為吐納。以清其氣。或針以出其血。或灸以壯其火。
或膏藥以活其凝聚。或按摩以散其鬱結。邪去氣行。九竅焉得閉塞哉。治內外因者如此。王法即上文金刃而廣之。如鞭樸笞杖之類。禽獸。即蟲獸。如今之云、廣。所謂孔雀糞能致瘴者皆是。災傷、指墜溺種種也。言不內不外之因。雖曰天數。亦可謹慎。故曰更能。若房室嗜欲之多寡。
白話文: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內外兼患的病因。所以說不超過三條。現在就內因來說,要養護元氣,注意起居作息,讓外邪不侵犯經絡。其次,即使已經受到外邪,也要及早治療,避免它侵犯臟腑。就外因來說,外邪必定從四肢逐漸侵犯九竅。一旦感覺到身體沉重阻塞,可以透過搖動身體做導引來疏通經絡,也可以透過呼吸吐納來清淨氣息,或者針灸來排出血液,或者灸法來增強陽氣,也可以使用膏藥來活化凝滯,或者按摩來散開鬱結。邪氣去除,氣血運行通暢,九竅怎麼可能閉塞呢?治療內外因的方法就是這樣。王法指的是上文提到的金刃治療方法的擴展,比如鞭、樸、笞、杖之類。禽獸指的是蟲獸,就像現在說的廣泛,例如孔雀糞能引起瘴氣就是這樣。災傷指的是墜溺等各種傷害。雖然說內外兼患的病因是天數使然,但我們也可以謹慎防範,所以說更能。就像房事嗜欲的多少,也需要有所節制。
衣服飲食之冷熱。五味之於形體。雖各有所喜。亦各有所惡。偏好、則偏衰者。理也。並能慎之。則病由安得入其腠理乎。語氣已完。後二句。又就腠理而自釋其義耳。皮肉之窈冥虛空為腠。五臟之元真。各自開門。由其本經而出於皮肉之窈冥虛空。又三焦之陽。亦各從上中下。
而氤氳於此。故曰通會之處。夫氣之所注。血即隨之。故為血氣之所注也。理者。皮膚之紋。與肉輪並其絲綹相應者。自然皆從本臟腑之形質化出。故曰。皮膚、臟腑之紋理也。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
白話文:
衣服和飲食的冷熱,以及五味對人體的影響,雖然各人有自己的喜好,但也有各自不喜的。偏好某種飲食,就會導致某些方面衰弱,這是自然道理。如果能謹慎飲食,疾病又怎麼能侵入肌膚呢?前面說完之後,後面兩句又從肌膚的角度自解其義。皮肉深處的空隙叫做腠理,五臟的精氣各自從屬於的經脈,通過腠理,從內部到達皮肉的深處。又三焦的陽氣,也各自從上中下,在腠理之間運行。所以說,腠理是氣血匯聚的地方。氣血運行到哪裡,血液就會跟著流到哪裡,所以叫做氣血匯聚的地方。所謂紋理,是指皮膚上的紋路,和肉的輪廓以及絲狀結構相應,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從五臟六腑的形質變化出來的,所以叫做皮膚、臟腑的紋理。
有人問:上等的醫生治未病,這是怎麼回事呢?老師說:治未病,是指看到肝臟有病,知道肝病會傳染給脾臟,就應該先補脾臟。一年四季脾臟最旺盛,不受外邪侵犯,就不需要補益它。中等水平的醫生不明白疾病的傳染關係,看到肝臟有病,不知道要補脾臟,只知道治療肝臟。肝臟有病,應該用酸味、焦苦味、甘味藥物來調治。酸味入肝,焦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脾臟會傷腎臟,腎氣虛弱,就會導致水液無法正常運行。
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仿此。(舊本屬第一條、今交互移於此。)
承上文言內外因。及不內外因之病由。凡後文二十四篇之證。俱宜如此治未病之法也。言一肝。而其餘臟腑之補法可類推矣。故曰餘臟仿此。言一補肝。而其餘臟腑之瀉法。又可反悟矣。故曰補不足。損有餘。上工治未病。上古醫經之文。仲景特借為問答以發論耳。見肝之病者。
如經所云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靜。又目𥉂𥉂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之類。是肝氣已虛。勢必挾其虛木之氣。以凌脾土。將來脾必受病。法當實脾。以治脾之未病也。土寄王於四時之季月。人之臟氣。與天時相應。逢季月。則脾氣王而足以自持。故不用此例。
白話文:
水運行不暢,就會導致心火旺盛,進而傷及肺臟。肺受傷,則金氣無法運行,金氣不運,則肝氣旺盛,最後肝臟會自行恢復。這是治療肝臟虛弱、補益脾臟的重要方法。如果肝臟虛弱,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但如果肝臟實證,就不適合使用。經書上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就是這個道理。其他臟腑也應該以此類推。
承接上文所述的內外原因和不內外原因引起的疾病,後面的二十四大篇所記載的各種證狀,都應該用這種未病先治的方法來處理。文中提到一個肝臟,其他臟腑的補法可以類推,所以說「餘臟仿此」。文中說補益不足,損減有餘,這是針對補法而言,而針對瀉法,也可以反過來推想,所以說「補不足,損有餘」。上工治未病,是古代醫學典籍的論述,仲景借用問答的方式來闡述這個道理。
如果看到患者出現肝病,就像經書中所說,清晨神志清醒,下午病情加重,深夜則安靜下來,而且眼睛昏花看不清楚,耳朵聽不見聲音,容易恐懼,像是要被抓捕一樣,這表示肝氣已經虛弱,勢必會挾著虛弱的木氣去凌犯脾土,將來脾臟一定會生病。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補益脾臟,預防脾臟疾病。土氣在四季的季月旺盛,人的臟氣也與天時相應,遇到季月,脾氣旺盛,足以自保,所以不用這種方法。
中下之工不知。故知之者為上工也。答語已完。此下十九句。又就實脾而自申其奧耳。肝實、如兩脅下痛引少腹。或滿。善怒。及驚。氣逆。則頭痛員員。耳聾等類。肝虛二句。與四季脾王三句同意。上文言王月即不可補。此言肝實。斷不宜補。否則、違虛虛實實之經旨。而非補不足、損有餘之義矣。
按素問五味之於五臟。順之者為瀉。逆之者為補。仲景以酸補肝。以苦助心。以甘益脾。是以順之者為補。而與經旨相背矣。不知內經以逆為補。補其臟中之神志。仲景以順為補。補其臟中之氣血也。即以木論。木性之所喜者。陽和雨露耳。投其所喜。則氣暢津榮。然而花葉外蕃。
白話文:
中下等的醫者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懂得這個道理的人才是上等的醫者。回答完畢。以下十九句,都是從實脾的角度來進一步闡述其奧妙。
肝實,就像兩肋下方疼痛牽引到小腹,或者腹部脹滿,容易發怒,以及驚恐、氣逆,就會頭疼如圓球,耳聾等症狀。肝虛的兩句話,與四季脾王三句話的意思相同。上文說王月(即冬季)不可進補,這裡說肝實也不宜進補。否則,就違背了虛虛實實的經旨,也違背了補不足、損有餘的原則。
按照《素問》的說法,五味對應五臟,順應其性則瀉,逆其性則補。仲景以酸補肝,以苦助心,以甘益脾,是以順應其性為補,這就與經旨相背了。因為《內經》以逆為補,補其臟中之神志;仲景以順為補,補其臟中之氣血。
就以木來說,木的特性喜愛陽和雨露。投其所喜,則氣機暢達,津液滋潤,然而花葉外繁茂。
則精華之內蘊者鮮矣。又木之所畏者。陰寒霜雪耳。克以所畏。則枝柯雖暫為凋謝。而根株之神自全。此大聖大賢之妙用。學者分別遵行可也。
問曰。病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痓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此及下五條。俱暗承前條。言欲治未病。何以審知五臟之本病。而且先實其所勝也。是非望色、聞聲、切脈、不可。故又設為問答而言曰。鼻頭為面王。於內屬中土。望色者最為要緊。色青。是木凌土位。鼻為腹。又下文曰青為痛。故知其腹中痛也。所賴陽氣燠土。生金子以制木鬼。
白話文:
因此,精華在體內蘊藏的很少。再者,樹木最害怕的是陰寒霜雪。用樹木害怕的東西來剋制它,那麼枝葉雖然暫時凋謝,但根部的生機卻能保存。這是聖賢高明的方法,學習者要分別遵照實行。
有人問道:疾病會在面部呈現出氣色,請您說說。師傅說:鼻子尖端呈現青色,腹部疼痛,感到寒冷,就會死亡。鼻子尖端呈現微微發黑,有水氣。呈現黃色,胸部有寒氣。呈現白色,會失血。如果鼻子尖端突然發紅,不是正常的顏色,就會死亡。眼睛正圓,患上寒病是治不好的。另外,青色代表疼痛,黑色代表勞累,紅色代表風邪,黃色代表排便困難,顏色鮮明代表有水停滯。
這段文字和以下五條,都是暗中承接上一段的內容。說明想要預防疾病,如何才能準確瞭解五臟的根本病症,並且先補強它所剋制的臟器。這就需要觀察顏色、聽聲音、把脈,缺一不可。所以又用問答的方式來說:鼻子尖端是面部的君主,在內臟屬中土,觀察顏色是最重要的。青色代表木剋土,鼻子代表腹部,下文又說青色代表疼痛,因此可以知道是腹部疼痛。需要依靠陽氣溫暖脾土,生金克木,才能制住木氣的邪氣。
則青色可退。腹痛可愈。若更苦冷。則衛陽衰敗。命門之陽可知不能復溫。故主死。黑為北方水色。鼻頭微黑。是水反乘土。故主有水氣。土氣憑肺德而氤氳於胸中。以為宗氣。則脾胃之氣舒展。胸上有寒。則阻扼土氣。不能上布。而鬱於中宮。亦遂於本位上現其本色。故色黃者。
知胸上有寒也。脾胃為後天精悍之原。夭然色白。故知亡血。而生機不榮也。非其時。兼秋冬而言。微赤為火氣。凌金焦土。其死於所不勝之春夏乎。若微赤而且目正圓者。微赤為土無津液。目正圓為肝腎枯燥。夫精汁短少而得風熱者。則病痓。痓病在經。宜開玄府以發散。
白話文:
如果顏色變青,就可以退燒。肚子痛也能治癒。如果更加寒冷,就會導致衛陽衰敗,命門之陽也無法恢復溫暖,因此就會死亡。黑色屬於北方水色,鼻子尖端微微發黑,代表水氣逆行而上,侵犯了土氣,所以主有水氣。土氣依靠肺部的功能,在胸腔中蒸發上升,形成宗氣,讓脾胃之氣舒展。如果胸腔有寒氣,就會阻礙土氣上升,無法散佈,而鬱結在中焦,也會在表面顯現出原本的顏色。所以顏色發黃,就表示胸腔有寒氣。
脾胃是後天精華的根本,面色蒼白,就表示失血,生機無法滋養,代表著生命力衰弱。在非正常季節,也就是秋冬季節,如果面色微微發紅,就代表火氣旺盛,凌駕於金氣和土氣之上,因此容易在不剋制的春夏季節死亡。如果面色微微發紅,而且眼睛圓睜,就代表土氣缺乏津液,眼睛圓睜代表肝腎乾燥。精液不足又遇到風熱,就會得痓病,痓病屬於經脈病症,應該要開通玄府,以發散寒氣。
在腑。宜驅胃實以攻下。鼻微赤而目正圓者。兩皆不可。故曰不治。痛、則陽氣不通。而陰寒切責。故色青應之。勞、則神氣虛耗。而精氣外薄。故色黑應之。風為陽邪。氣從上炎。且能化熱。故於色赤者。知其中風也。脾胃之氣不下通。則火土之光外浮。故於色黃者。知其便難也。
此句。與胸上有寒句。同義。蓋中焦之氣。總以上舒下暢為運化之妙。上不舒。固現黃色。下不暢。亦現黃色。合而詳之。則庶幾矣。留飲與水不同。水、為積聚之外水。飲、則膈中之液。或因風寒濕熱所成。而不能流行者。是也。然留飲久必成熱。故色則紅白鮮明者。水火之兼色耳。
白話文:
在腹部,應該驅除胃積食來攻下瀉下。鼻子微微發紅,眼睛圓而正,這兩種情況都不適合用這個方法。所以說不治。
疼痛,是陽氣不通,陰寒之氣侵襲所致,所以面色青來應對。勞累,是神氣虛耗,精氣外洩,所以面色黑來應對。
風屬於陽邪,氣向上炎上,並且能化為熱,所以面色發紅的人,就知道其中有風。
脾胃之氣不能向下通暢,則火土之氣外浮,所以面色發黃的人,就知道他排便困難。
這句話,和胸部有寒氣的句子,意思相同。因為中焦之氣,總體來說是以上升舒展,向下通暢,這是運化的妙法。向上不舒展,就會表現為黃色;向下不通暢,也會表現為黃色。綜合起來仔細考慮,就能明白這些道理。
留飲和水不同。水是積聚在體外的水,飲則是停留在膈膜中的液體,可能是因為風寒濕熱所造成,而不能流通。這就是留飲。但是留飲時間長了就會化熱,所以面色紅白鮮明的人,就是水火兼色。
以上俱跟鼻頭而言。推而廣之。則自庭與闕上。以及闕中下極等處。各可類診矣。此望而知之之上工也。
師曰。病人語聲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愔愔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成文為語。不成文為聲。寂然者。久而不聞也。驚呼。忽然如受驚而呼叫之狀。蓋骨屬少陰腎臟。節者。神氣遊行出入之所。少陰性沉。故病則喜寐。語聲寂然。
喜寐之應。故知其病在骨也。神氣者。火也。忽然驚呼者。是遊行出入之火。有以致其忽然疼痛。故知其病在骨之節也。愔愔、不明之象。不徹者。呻吟才出而即回。猶言不透徹也。夫病人痛楚。聲喚以開泄其氣者。心為之主令也。今愔愔不徹。是心膈有剝膚之痛。而不暇聲喚。
白話文:
以上所說的都跟鼻頭有關。推廣開來,從庭院和宮殿上,以及宮殿中下極等地方,都可以類推診斷。這便是望診的高手。
老師說,病人說話聲音寂靜,喜歡驚呼的,是骨節間的病。說話聲音低沉,不清晰的,是心膈間的病。說話聲音細小而長的,是頭部有病。成文的稱為語,不成文的稱為聲。寂靜,是指長時間聽不到聲音。驚呼,是指突然像受到驚嚇一樣呼叫的狀態。骨屬少陰腎臟,節是指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少陰性沉,所以生病時喜歡睡覺,說話聲音寂靜。
喜歡睡覺,所以知道他的病在骨頭。神氣就是火,突然驚呼,是指遊行出入的火,導致突然疼痛。所以知道他的病在骨節。低沉不明,不清晰,是指呻吟剛發出就收回,猶如聲音不透徹。病人疼痛難忍,用聲音呼喚來宣洩氣息,是由心臟主令的。現在聲音低沉不清晰,說明心膈有剝膚之痛,沒有時間呼喚。
故中道而自廢耳。啾啾、尖浮之義。加之聲出細長。是從下而上托其疾苦之象。故知其頭中痛也。明以寂然之突呼。言腎家之下部。以愔愔不徹之短聲。言心膈之中部。以尖而浮細之長聲。言頭中之上部。由此推之。夫亦可從五音之陰陽凌替。而神會其臟腑之玄機矣。此聞而知之之上工也。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息、兼呼吸而言。息之吸氣。從口鼻而入。先由肺管。而遍歷肺葉之小竅。復還胸中。而下歷肝腎。以應命門之伏機。伏機者。真息之吸也。命門之伏機鼓還。則息之吸氣。乃應鼓動之機。而送出為呼氣。
白話文:
因此,病人中途就放棄治療了。他發出的聲音尖細而浮,而且聲音細長,這是從下往上,將痛苦向上推的表現。所以可以知道他頭部疼痛。
明顯的、突然的呼喊聲,說明腎臟下部的病變。短促而微弱的聲音,說明心臟和膈膜中部的病變。尖銳、浮淺、細微而長長的聲音,說明頭部上部的病變。
從這些推斷中可以看出,我們也可以從五音的陰陽變化,去推測臟腑的奧祕。這就是能聽聲辨病的最高境界。
第二段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吐沫。息、兼呼吸而言。息之吸氣。從口鼻而入。先由肺管。而遍歷肺葉之小竅。復還胸中。而下歷肝腎。以應命門之伏機。伏機者。真息之吸也。命門之伏機鼓還。則息之吸氣。乃應鼓動之機。而送出為呼氣。
師傅說:呼吸時肩膀搖動,說明心臟有病。呼吸時胸部向上吸氣,說明咳嗽。呼吸時張口,氣短,說明肺痿,會吐口水。
這裡的「息」指呼吸。吸氣從口鼻進入,首先經過氣管,遍佈肺葉的小孔,然後回到胸部,向下經過肝臟和腎臟,與命門的伏機相應。
伏機指的是真氣的吸入。命門的伏機鼓動回歸,那麼吸氣就是應和鼓動的機制,然後送出成為呼氣。
呼氣由胸中而歷肺竅者亦如之。命門伏機之鼓還者。真息之呼也。然必胸中之陽氣充滿。則如晴明太空。高遠無暨。而息道裕如矣。倘胸中之陽氣虧損。而下焦肝腎之陰氣上乘。則心下痞塞甚而心中遂堅息搖肩者。氣道狹而氣機滯。假搖動以行之也。故知之。心中非有形之物可堅。
舊注謂邪實。誤甚。息引胸中上氣。謂氣粗而有聲也。肺性喜溫喜燥。肝腎中有寒濕之氣上衝者。則肺管不清。而氣粗有聲矣。肺管不清。故知其必咳也。肺為呼吸之門戶。門戶堅固。則出入細而長且遠矣。今張口短氣。是肺無關鎖之權。譬之吹竹筒者。竅大則吹短。故知肺痿而不為息道用也。
白話文:
呼吸從胸腔經過肺部,也是如此。命門像個鼓,發出聲音,這是真氣的呼吸。但必須胸腔的陽氣充足,才能像晴朗的天空,高遠無際,呼吸順暢。如果胸腔的陽氣不足,而下焦肝腎的陰氣上衝,就會感到心口堵塞,甚至胸悶難受,呼吸急促,肩膀晃動,這是因為氣道狹窄,氣機阻塞,只能靠搖動身體來舒緩。所以,胸悶並不是有形之物可以堅硬。
舊注說這是邪氣入侵,錯了。吸氣時胸腔向上升氣,指的是呼吸粗重,有聲音。肺喜溫喜燥,肝腎中有寒濕之氣上衝,就會導致肺部管道不清,呼吸粗重有聲音。肺部管道不清,就會咳嗽。肺是呼吸的門戶,門戶堅固,則呼吸細長而遠。現在張口短氣,說明肺沒有關鎖的功能,就像吹竹筒一樣,孔大則吹得短,說明肺萎縮,無法正常運作呼吸。
肺得干溫之養。而展布之化始成。然後行其津液於臟腑。今肺痿。故並知其津液上浮而吐涎沫也。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中焦胃腑。為息道之所經。呼不數。則鼓動之真呼無病。且無搖肩上氣等候。則肺與肝腎又無病。而吸獨微數。是吸為中焦所經之胃腑。熱入而不容下引之故。故知下之而愈。蓋胃實去。而氣機相安於下引也。虛者。即指胃不實而言。吸微數而胃不實。是命門鼓伏之機。伏氣偏短。
元陰大損之診。故不治也。上焦吸促。謂呼長於吸。伏機不能引氣歸根。下焦吸遠。謂吸長於呼。鼓力不能載氣報息。挽回上絕下脫之候。十中不得二三。故曰皆難治。呼吸動搖至振振者。經所謂以肩息者死。喘而其動應衣者死。故不治。此與上條。又合言望聞二診。以為上工也。
白話文:
肺得幹溫之養。而展布之化始成。然後行其津液於臟腑。今肺痿。故並知其津液上浮而吐涎沫也。
肺臟需要乾燥溫和的氣息滋養,才能正常運作,將津液輸送到全身各個臟腑。現在患者肺痿,說明肺臟失調,導致津液上浮,出現吐口水的情況。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老師說,吸氣微弱而次數少,病症在中焦,屬於實證,應該瀉下治療,就能痊癒。虛證則無效。吸氣急促者,病症在上焦;吸氣沉長者,病症在下焦。這些都是難以治療的。呼吸急促而搖擺不定,則無救治之法。
中焦胃腑。為息道之所經。呼不數。則鼓動之真呼無病。且無搖肩上氣等候。則肺與肝腎又無病。而吸獨微數。是吸為中焦所經之胃腑。熱入而不容下引之故。故知下之而愈。蓋胃實去。而氣機相安於下引也。虛者。即指胃不實而言。吸微數而胃不實。是命門鼓伏之機。伏氣偏短。
中焦的胃腑是呼吸氣道的必經之路。呼氣次數正常,則呼吸有力,無病症。而且沒有搖肩聳氣等徵兆,說明肺臟、肝臟和腎臟也沒有問題。但只有吸氣微弱而次數少,則說明中焦的胃腑有熱邪入侵,無法向下引導,所以需要瀉下治療,才能痊癒。因為胃實邪去,氣機就能順暢向下運行。虛證指的是胃虛弱。吸氣微弱而胃虛弱,說明命門之火虛弱,陽氣不足。
元陰大損之診。故不治也。上焦吸促。謂呼長於吸。伏機不能引氣歸根。下焦吸遠。謂吸長於呼。鼓力不能載氣報息。挽回上絕下脫之候。十中不得二三。故曰皆難治。呼吸動搖至振振者。經所謂以肩息者死。喘而其動應衣者死。故不治。此與上條。又合言望聞二診。以為上工也。
這是元陰嚴重損傷的徵兆,因此無法治療。上焦吸氣急促,是指呼氣時間長於吸氣,命門之火虛弱,無法引導氣息回到根本。下焦吸氣沉長,是指吸氣時間長於呼氣,陽氣不足,無法承載氣息,導致氣虛上脫。這兩種情況,十個病人中能治好的不到兩三個,所以都屬於難治之症。呼吸急促而搖擺不定,醫書中記載"以肩息者死","喘而其動應衣者死",因此無救治之法。這段文字與上一段結合起來,說明瞭望診和聞診的重要性,是醫者高超技藝的表現。
但上條兼言呼吸之病在上焦者皆生。此條單言吸氣之病在中焦者易愈。吸氣之單病在上下二焦者多死。呼吸之兼病在上下二焦者。萬不得生也。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此言色脈之互詞也。先言脈以互色。次言色以互脈。故結則合言色脈也。寸口。指手太陰之三部而言。動、非動搖之謂。指春弦、夏鉤、秋浮、冬營、因時而變動之義。寸口脈動。古醫經之文。仲景解之曰。寸口脈之變動。各有其時。上工因其王時。而察其變動之色脈。則病情見矣。
夫色與脈之變動相同。言色而脈即可概見。假如春月。肝木氣王。色宜青如翠羽。如蒼璧之澤。如以縞裹絳。並其脈之變動。宜應青而弦。弦者。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也。春肝之色脈如此。推而至於夏月。心火氣王。色宜赤如雞冠。如以縞裹朱。並其脈之變動。宜應赤而鉤。
白話文:
上一條說呼吸系統疾病位於上焦者皆能活下來,而這一條單說吸氣系統疾病位於中焦者容易治癒。如果吸氣系統單獨患病位於上下二焦者則多半會死亡,而呼吸系統兼病位於上下二焦者,幾乎就沒有活下來的機會了。
老師說,寸口脈的跳動,是因為它隨著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假設肝氣旺盛時,其顏色應該呈現青色。四個季節各自對應不同的顏色,如果肝氣應該呈現青色,卻反而是白色,這就代表顏色和脈象不符合季節,就應該生病了。
這段話是講述脈象和顏色的相互關係。首先說脈象會影響顏色,接著說顏色也會影響脈象,所以最後就綜合來說脈象和顏色都是息息相關的。寸口,指的是手太陰經的三個部位,而動,不是指脈象的跳動,而是指春弦、夏鉤、秋浮、冬營,這些隨著季節而變化的脈象。寸口脈動是古醫經書中的說法,仲景解釋說,寸口脈的變化會隨著季節而不同,上等的醫生就會根據季節來觀察脈象和顏色的變化,就能夠診斷出病情了。
顏色和脈象的變化是一致的,只要看到顏色,就能推測出脈象。比如在春季,肝木氣旺盛,顏色應該像翠羽一樣青綠,像碧玉一樣光澤,像用白色布包裹紅色布一樣。而脈象也應該隨著顏色變化,呈現青色而弦。弦脈是指濡弱、輕虛、滑利,直而長的脈象。春季肝的顏色和脈象就如同這樣。推而論之,到了夏季,心火氣旺盛,顏色應該像雞冠一樣鮮紅,像用白色布包裹紅色布一樣。而脈象也應該隨著顏色變化,呈現紅色而鉤。
鉤者、來盛去衰也。秋月肺金氣王。色宜白如豕膏。如鵝羽。如以縞裹紅。並其脈之變動。宜應白而浮。浮者。來急去散也。冬月腎水氣王。色宜黑如烏羽。如重漆色。如以縞裹紫。並其脈之變動。宜應黑而營。營者。沉以搏也。四季之月脾土氣王。色宜黃如蟹腹。如羅裹雄黃。
如以縞裹栝蔞實。並其脈之變動。和柔相離。如雞踐地。又難經曰。太陰之至。緊大而長也。此謂四時各隨其色脈而無病。若肝色宜青而反白。白、金色也。是木當王時。而猶受金之克。則木至休囚。而肝必病。甚且至所不勝之時。而必死於秋令矣。三時仿此。但此句、單言色也。
白話文:
秋天是肺金當令,面色宜白,如豬油、鵝羽般白,或像白色絲綢包裹紅色般白,脈象也應當浮白,浮則表示氣血來得快去得快。冬天是腎水當令,面色宜黑,如烏羽、濃漆般黑,或像白色絲綢包裹紫色般黑,脈象也應當沉黑,沉則表示氣血沉潛而有力量。四季皆是脾土當令,面色宜黃,如蟹腹、雄黃般黃,或像白色絲綢包裹栝蔞實般黃,脈象也應當和柔而有規律,如雞爪在地面上行走般。難經說,太陰當令時,脈象緊大而長。總之,四時應當按照其應有的面色和脈象,這樣才無病。若肝應當青色卻反而是白色,白色屬金,說明木氣受金氣所克,木氣衰弱,肝臟必病,嚴重者甚至在秋天就會死亡。其他三季也以此類推,這句話只說了面色。
其動脈又可類推矣。比如肝之動宜弦。而反得浮脈。其理一也。非其時色脈句。又合色脈而推廣之。不但春不得青者。為肝病。青不及春者。為脾病。而且不如翠羽蒼璧者。為本臟之血病。不如縞裹絳者。為本臟之氣病。甚至青侵他部位者。即以各臟腑之病斷之。蓋非其地與非其時同診也。
又如濡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合為弦脈。夫濡弱。為脾土之氣。木之所養也。輕虛。為肺金之氣。木之所成也。滑。為腎水之氣。木之所滋也。然後端直以長。自露其調達暢茂之本性。故不特春不弦。弦不春。為非時。而且不濡弱為脾病。不輕虛為肺病。不滑。為腎病。不端重則輕浮而為上焦暈眩脹滿等病。
白話文:
動脈的變化可以類推。例如,肝臟的活動應該呈現弦脈,但如果出現浮脈,道理是一樣的。這就需要結合顏色、脈象進行推廣。不只春天不能呈現青色代表肝病,青色不及春天代表脾病,而且如果顏色不像翠羽、蒼璧,代表本臟的血液有問題;如果不像縞裹、絳色,代表本臟的氣有問題。甚至青色侵犯其他部位,也可以根據各個臟腑的病症判斷。這是因為不符合位置和時間的診斷方式是一樣的。
再比如,脈象濡弱、輕虛、滑利,而且端直而長,合起來就是弦脈。濡弱代表脾土之氣,是木的養分;輕虛代表肺金之氣,是木的成份;滑利代表腎水之氣,是木的滋養。然後端直而長,就顯露出它調達暢茂的本性。所以不只是春天沒有弦脈,或者弦脈不在春天出現,屬於不合時宜,而且不濡弱就代表脾病,不輕虛就代表肺病,不滑利就代表腎病,不端重就代表輕浮,進而導致上焦的頭暈目眩、脹滿等病症。
不正直。則橫肆。而為中下二焦沉墜切痛等病。不勻長。則短滯。而為本臟鬱結等病。故曰。皆當病者。其旨深矣。此又合言色脈二診之上工也。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氣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此條承上文非其時色脈句來。言非時之色脈。雖為人病。實為天氣使然。上工負裁成輔相之任。所貴知天時之變。而補救其偏弊之色脈也。夫天以從溫而熱。以至大熱。復從清而寒。以至大寒。一歲凡十二月。以統二十四節。人亦由少陽、歷陽明、而至太陽。復由太陰、歷少陰、而至厥陰。
白話文:
如果身體不正,就會橫行霸道,導致中焦、下焦沉重下墜、切痛等病症。如果身體不均衡,就會短促阻塞,導致臟腑鬱結等疾病。所以說,這些都是會生病的原因,其道理很深奧。這也符合色脈診斷高手們的觀點。
有人問道:有時候還沒到時間就到了,有時候到了卻沒到,有時候到了卻不走,有時候到了卻過度了,這是怎麼回事呢?老師回答說: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開始發起。少陽之時,陽氣開始生長,天氣溫和。如果還沒到甲子,天氣就已經溫和,這就是還沒到就到了。如果到了甲子,但天氣還沒有溫和,這就是到了卻沒到。如果到了甲子,但天氣嚴寒不散,這就是到了卻不走。如果到了甲子,天氣卻像盛夏五六月一樣溫熱,這就是到了卻過度了。
這一段承接上文“非其時色脈”一句,意思是說,不合時宜的色脈,雖然是人體生病的表現,但實際上是天氣造成的。高手們擔負起輔助和調整的責任,他們重視了解天時變化,以補救那些不合時宜的色脈。 天氣從溫暖到炎熱,再從清涼到寒冷,最後到嚴寒,一年共十二個月,統管著二十四節氣。人體也同樣從少陽,經過陽明,而到達太陽,再從太陰,經過少陰,而到達厥陰。
手足凡十二經。以應二十四氣。天之初溫。起於冬至後之甲子。則人之微陽。應於足少陽之膽經。歷冬至後之四節。而終手足少陽之氣焉。天之初熱。交於雨水後之甲子。則人之正陽。應於足陽明之胃經。歷雨水後之四節。而終手足陽明之氣焉。天之大熱。交於穀雨後之甲子。
則人之亢陽。應於足太陽之膀胱經。歷穀雨後之四節。而終手足太陽之氣焉。三陰仿此。仲景假古經之文。而設為問答者。蓋謂除卻冬至後之甲子。天氣溫和。所謂時至而氣即至者為平氣。天氣平。則人之色脈俱應。而病者少矣。若夫早至。遲至。寒氣不去。熱氣太過。皆為天地乖舛之氣。
白話文:
手腳的十二條經脈,對應著二十四節氣。天一開始回暖,從冬至後的甲子日開始,這時人體的陽氣微弱,對應著足少陽膽經,經過冬至後四個節氣,就結束了手足少陽的氣。天一開始變熱,從雨水後的甲子日開始,這時人體的陽氣旺盛,對應著足陽明胃經,經過雨水後四個節氣,就結束了手足陽明的氣。天最熱的時候,從穀雨後的甲子日開始,這時人體的陽氣極盛,對應著足太陽膀胱經,經過穀雨後四個節氣,就結束了手足太陽的氣。三陰的運作也以此類推。仲景借用古經的文字,設為問答的形式。意思是說,除了冬至後的甲子日,天氣溫和,所謂時機到了,氣也就到了,這就是平氣。天氣平穩,人的面色脈象也正常,生病的人就很少了。如果氣候提前到來,或延遲到來,寒氣沒有消退,熱氣過盛,這些都是天地氣候失常的情況。
而生人遂多非時之色脈。大乖舛、則大不應。小乖舛、則小不應。知此。則寒熱之宜。五味之用。施之各當。業此者其可忽乎。舉一冬至後之甲子。則夏至後之甲子可反悟矣。舉一冬至後之甲子。則雨水穀雨等節後之甲子。又可類推矣。舊注不特膚陋。且將此條。注為本經閒文。
全用不著。以致如來放五色毫光之佛手。竟同贅疣息肉。悲哉。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後。其病在裡。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上文所言之脈。因四時非時而見。從未病而診其將病。此後言脈。是從既病而尋其病處。並診其生死也。故曰病人。前後。指關之前後而言。關前為表。關前見浮。是表氣為風寒所傷。或暑濕燥火犯之。故表氣不內附而脈浮也。故曰病在表。關後為里。關後不當浮而見浮。是陰精內傷。
白話文:
病人脈搏浮起,如果在手腕關節前,表示病症表淺;如果在關節後,則表示病症深入體內。腰痛背僵、行走困難,必定是呼吸短促、病情嚴重。
上面提到的是根據季節變化觀察脈象,從未生病時就預測病情。而接下來要說的是從已經生病的情況下,探查病症所在,進一步判斷生死的脈象,因此稱為「病人」。前後指的是手腕關節的前後,關節前代表表層,關節前出現浮脈,意味著表層氣血受到風寒或暑濕燥火侵襲,表氣不能內附,所以脈象浮起,稱為病在表。關節後代表裡層,關節後不應該出現浮脈卻出現浮脈,表示陰精受損,病症深入體內。
陽無所附。而浮之象。故曰病在裡。腰為腎之府。背為足太陽膀胱之經。而五臟之俞穴附之。虛陽上炎。直逼腰俞。故腰痛背強也。足脛者。腎氣之所下強者也。腎氣虛。故不能行也。真氣生於真精。真精內傷。故短氣。極者。急切之義。但言在裡而不言在表之病。另於太陽傷寒論中。
詳其症故也。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此合下條。俱言厥症。神昏氣阻。猝不知人者為厥。厥陽。猶言厥於陽也。肝腎之陰血虛於下。而陽氣以無輔而上浮胸膈。故曰有陽無陰。但胸膈者。心君出神明之治。肺氣司百脈之全。心肺氣實。則神明塞而百脈阻。故不知人而厥。即下文實氣相摶之脈。是也。然氣機有升降。氣暴聚、則厥。氣漸散、則厥自回矣。不言生死者。以有下入臟入腑之論也。
白話文:
陽氣沒有依附之處,就漂浮起來,所以說病在內。腰是腎臟的府邸,背是足太陽膀胱經,而五臟的俞穴都附著在這裡。虛弱的陽氣上炎,直逼腰俞,所以腰痛背僵硬。腳脛是腎氣下行力量最強的地方,腎氣虛弱,所以不能行走。真氣源於真精,真精受損,所以氣短。極,是指極度的意思。這段只說了內在的病症,沒有提到外在的病症。另外,在太陽傷寒論中,也詳細論述了病症的原因。
有人問道:「經書上說厥陽獨行,這是什麼意思?」老師回答:「這是指有陽氣卻沒有陰氣,所以稱為厥陽。」
這段話與下一段內容相呼應,都是說厥症。神志昏迷、氣息阻滯、突然不認識人,就是厥症。厥陽,就是指厥在陽氣。肝腎的陰血虛弱,陽氣沒有陰氣輔助就上浮到胸膈,所以說有陽無陰。胸膈是心臟主管神明、肺臟統管全身脈絡的地方。心肺氣盛,神明就會閉塞,脈絡就會阻滯,所以不認識人而昏厥。這也就是下文所說的「實氣相摶之脈」。然而氣機有升降,氣突然聚集就會昏厥,氣逐漸散開就會自己恢復。沒有提到生死,是因為接下來要講內入臟腑的論述。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摶。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此條即上文厥陽之脈證也。沉為在裡。大為陰虛。滑為氣並於上。而血熱隨之之診。今見於寸口。寸口應膻中胸中之部。膻中為心神之所出入。胸中為宗氣之所氤氳。神氣一時閉阻。故猝然而厥。臟、指心肺而言。腑、指三焦而言。膻中胸中內逼心肺。外通三焦。厥氣入臟。
則神氣不能復通。故死。厥氣入腑。則陽熱可以渙散。故愈。唇口者。內應脾胃。脾胃為後天諸陽之根蒂。青為肝色。又為冷。厥逆不論寒熱。俱起於肝。而極於脾胃。木邪剋土之義。故除卻寒厥。盡見色青之外。其陽厥之重症。亦見色青者。陽極似陰之理也。身冷者。衛陽解散之象。
白話文:
則神氣不能復通,故死。厥氣入腑,則陽熱可以渙散,故愈。脣口者,內應脾胃。脾胃為後天諸陽之根蒂。青為肝色,又為冷。厥逆不論寒熱,俱起於肝,而極於脾胃。木邪剋土之義。故除卻寒厥,盡見色青之外,其陽厥之重症,亦見色青者。陽極似陰之理也。身冷者,衛陽解散之象。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中醫學中“卒厥”的症狀和病理。
- 脈象: 寸脈沉大而滑,說明病情嚴重,氣血運行不暢,且有熱邪蘊積。
- 臨牀表現: 脣口青、身冷,說明厥氣已入臟,病情危重,若不及時治療就會死亡。身和汗自出,則說明厥氣入腑,陽熱可以散發,預後較好。
- 病理: 厥氣入臟,導致心肺功能衰竭,神氣不能通暢,就會死亡。厥氣入腑,則陽熱可以散發,病情可以好轉。
- 病因: 厥逆不論寒熱,都起於肝,而極於脾胃。肝木克脾土,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最終導致厥逆。
注釋
- 厥陽: 指陽氣虛衰,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突然昏厥的病症。
- 沉: 指脈搏沉入肌膚,難以觸摸。
- 大: 指脈搏有力,脈象大而有力。
- 滑: 指脈搏流利,滑動不滯。
- 實: 指氣血充實,脈象沉實有力。
- 氣: 指氣血運行不暢,脈象滑動。
- 厥氣: 指導致昏厥的病氣。
- 臟: 指心、肺等內臟。
- 腑: 指三焦、胃腸等消化系統。
- 膻中: 指胸骨上窩,為心神所居。
- 宗氣: 指由肺和脾共同作用生成的氣,主司呼吸和營養。
- 衛陽: 指護衛人體的陽氣,抵禦外邪侵襲。
- 解散: 指陽氣散失。
內外之陽俱絕。故知其為入臟而即死也。身和者。衛陽無病之診。汗為胃中之津液。運於三焦之陽氣。是厥陰入腑。而腑力足以送之出表也。夫卒厥、為實氣相摶。而並於上之候。玄府自開。則實氣散而厥自平矣。故知即愈。寸脈沉大七句。亦古經文也。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脈脫、與傷寒條中之脈伏不同。脈伏有二。一則陽明胃腑之熱實太甚也。脈之營氣生於胃。營氣不能灌注。
白話文:
内外阳气都消失,就知道病入脏腑,必死无疑。身体平和,则是卫阳无病的征兆。汗液是胃里的津液,靠三焦阳气输送到体表,说明厥阴之气入腑,但腑的力道足以将汗液排出体外。猝然昏厥,是因为实气相聚而上冲,导致玄府自然打开,实气散开,厥气自然平息,就知道马上就会好转。寸脉沉大七句,也是古书中的记载。
有人问,脉脱,入脏就死,入腑就愈,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说,这并非特指一种病,而是各种疾病都如此。比方说浸淫疮,从口部开始,流向四肢,就可以治疗;从四肢流入口部,就无法治疗。疾病在外,就可以治疗,深入脏腑就必死无疑。脉脱与伤寒篇中说的脉伏不同。脉伏有两种,一是阳明胃腑的热实太盛,导致脉中的营气生于胃,营气无法灌注。
故熱深厥深、而脈伏者。下之以通其胃氣。則出矣。一則少厥二陰之肝腎。寒邪凝閉也。脈之至去。根於命門之鼓伏。成於脾陽之應動。是靈火之神機。以為不息之妙。寒邪直入肝腎。陰凌陽氣。微明欲熄之象。故一時寒戰厥逆而脈伏者。溫之以回其臟陽。則出矣。本文之脈脫。
既非寒極熱極之伏。並與上文卒厥不涉。蓋因入臟入腑之類而連及之耳。舊注大謬、脈之來去、如貫珠循環自是不斷。脈脫者。一時斷而不續。如脫落之義。故曰脫。然仲景之意不指內因。是就不內不外因而言也。蓋內因而至脈脫。百不一生。何得有入腑即愈之候耶。此言脈脫者。
白話文:
所以,熱邪深入導致昏厥,脈象沉伏,應該用藥通暢胃氣,這樣就能恢復。另一方面,少陰、厥陰的肝腎被寒邪凝結阻塞,脈象微弱,其根源來自命門的鼓動,而表現在脾陽的應動,這是靈火的神妙之處,使生命不息。寒邪直入肝腎,陰寒侵襲陽氣,呈現微弱欲熄的徵兆,所以一時出現寒戰、昏厥、脈象沉伏,應該用溫熱之藥回補臟腑的陽氣,就能恢復。本文所指的脈脫,既非寒邪極盛、熱邪極盛導致的沉伏,也與上文所述的卒厥無關,只是因為入臟入腑的類型而連帶提及。舊注解錯了,脈象的來去如同貫穿的珠子循環往復,本不應該斷絕。脈脫是指脈象一時斷絕不連續,如同珠子脫落一樣,所以稱為脫。然而仲景的意思並非指內因,而是指不屬於內因也不屬於外因的因素。因為內因導致脈脫,百不一生,怎麼可能會有入腑即愈的現象呢?這段文字所說的脈脫,就是指這種情況。
除腹痛、蛔厥等症外。是就跌、僕、笞、杖、種種重傷。一時昏迷脈絕者而言。入臟。則氣血內並。臟中之神志自去。故死。入腑。則氣行瘀散。故愈。此下文浸淫瘡。亦止就皮肉傷損者而言。其不指內因可見矣。浸淫瘡。俗注為今之黃水瘡、非。以黃水瘡。並無入口不治之禁故也。
大概濕熱流爛。俗所謂白蛇纏之類是也。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句)項、(句)腰、(句)脊、(句)臂、(句)腳。(句)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句)喘、(句)噦、(句)咽、(句)腸鳴腹脹。(句)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
白話文:
除了腹部疼痛、蛔虫作祟等症状以外,这里指的是跌倒、仆倒、鞭打、杖打等各种重伤,导致一时昏迷、脉搏停止的情况。如果伤及内脏,气血就会在体内凝滞,脏腑之神志就会消散,因此会导致死亡。如果伤及腑脏,气血则会流通散开,因此就会痊愈。以下文本中提到的浸淫疮,也是指皮肤肉体损伤而言,不涉及内因,由此可见。浸淫疮,民间注释为现在的黄水疮,并非如此,因为黄水疮并没有入口不治的禁忌。
大概是指湿热流脓腐烂,民间俗称白蛇缠之类的病症。
有人问:阳病十八是什么?老师回答:头痛、项痛、腰痛、脊痛、臂痛、脚痛、抽筋疼痛。
有人问:阴病十八是什么?老师回答:咳嗽、上气、喘息、呃逆、咽痛、肠鸣腹胀、心痛拘急。
五脏各有十八种病,合起来就是九十种病。人还有六微,每微有十八种病。
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䅽飥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於前。寒中於暮。濕傷於下。霧傷於上。風令脈浮。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
極熱傷絡。頭為諸陽之首。項、指後髮際及肩而言。為太陽並督脈所經之部。腰、指脊下中行之皮腠。非謂兩腎之腰眼也。腰脊痛、亦即經絡之板強痠痛而言。非兩腎中及脊內刺痛之謂。蓋腰脊內中刺痛。即後文勞傷等之陰病。而非陽病也。臂腳為陽氣之充。掣痛、兼承項腰脊臂腳而言。
白話文:
人體疾病可歸納為一百零八種,包含五勞、七傷、六極以及婦人三十六病。另外還有清邪、濁邪、大邪、小邪等不同種類的邪氣侵犯人體,清邪在上,濁邪在下,大邪侵犯外表,小邪侵犯內里。從口中進入的邪氣,大多是宿食所致。五種邪氣侵犯人體,各有其規律:風邪侵犯於前,寒邪侵犯於暮,濕邪傷於下,霧邪傷於上。風邪令脈浮,寒邪令脈急,霧邪傷皮腠,濕邪流注關節,飲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頭部是諸陽之首,包括頭頂、脖子、後髮際和肩膀,為太陽經和督脈所經過的部位。腰部是指脊柱下方的皮腠,而非指兩腎的腰眼。腰脊痛指的是經絡的板強痠痛,而非兩腎或脊椎內部的刺痛。腰脊內部的刺痛,屬於陰病,而非陽病。臂腳是陽氣充盈的部位,掣痛指的是頸項、腰脊、臂腳的疼痛。
臂腳掣痛、謂手足之外臁。陽經所行之處。牽引而痛也。夫頭痛項腰脊臂腳之掣痛。俱風寒等氣。中於經絡之症。其病在表。故曰陽病也。咳為肺臟病。咳而上氣。為肝腎之氣虛而上浮。即前條胸中上氣而咳者。是也。喘、見吸促吸遠下。噦、呃逆也。但有二因。經謂新舊食不相浹者。
言平人之噦也。今兒童飯後常有之。病人呃逆者。是命門真呼之氣自虛。不能送呼滿部。中道伏還之象。咽者。飲食噎塞。是臟中之津液枯槁。故胃脘中之潤機澀滯耳。臟腑之陽虛。而外氣客之。則腸鳴。又臟腑之陽虛。而下陰乘之。則脹滿。肝腎之賊陰。凌犯心位。則切痛而拘急。
白話文:
手臂和腿部抽痛,指的是手腳外側的筋脈。陽經經過的地方,牽拉就會疼痛。頭疼、脖子疼、腰疼、脊椎疼、手臂和腿部抽痛,都是風寒等邪氣入侵經絡導致的疾病。病症在身體表面,所以叫做陽病。咳嗽是肺臟的病症,咳嗽並伴隨氣往上衝,是肝腎之氣虛弱而上浮,和前面提到的胸部氣往上衝而咳嗽是一樣的。喘,是指呼吸急促,吸氣時感覺很費力。噦,就是呃逆。噦的原因有兩個,古籍記載是因為新舊食物無法互相融合。
平常人也會出現噦,現在的孩子在飯後常常出現這種情況。病人出現呃逆,是命門真氣虛弱,無法將氣送滿全身,在中途返回的現象。咽,指的是飲食卡在喉嚨,這是因為臟腑中的津液枯竭,胃脘的潤滑機制變得粗糙阻塞。臟腑陽氣虛弱,外氣入侵,就會出現腸鳴。同樣,臟腑陽氣虛弱,下陰部位受邪氣侵犯,就會出現腹脹。肝腎的邪氣侵入心臟部位,就會出現心痛和拘緊。
六者俱臟腑之病。臟腑視經絡。則為里為陰。故曰陰病也。夫三焦之治。以火為用。內與五臟之元陽相通。外與十二經之表陽相會。陰陽六症。各從上中下為三變。六三則十八也。下文一百八病。又從陰陽各十八病而申之。蓋五臟之元陽精汁。除自榮本臟外。其餘緒亦旁出而與三焦交會。
則陰病十八。各臟俱有之。合五臟而計之。總得九十病。此申言上氣等之陰病十八也。六微者。六腑之氣。外行本經經絡之末。行遠力微。故謂之微。但六微之氣。亦與三焦相貫。腑各一微。微分三部。故亦有十八病。此申言頭痛等之陽病十八也。李氏舊注。謂六微取之於合。
白話文:
李氏舊註解釋,「六微」取自於合脈。
簡單來說,這段文字說明瞭:
- 臟腑病變屬於陰病,與三焦有關。
- 三焦是連接五臟和十二經脈的橋樑,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 陰陽六症根據部位和性質的不同,分為十八種。
- 陰病和陽病分別有十八種,合計一百零八種病症。
- 六微指的是六腑的氣,也與三焦相連,會導致陽病。
需要注意的是,這段文字只是對中醫理論的一個片段的解釋,想要更深入理解,還需要參考更多相關資料。
引內經胃合於三里等穴。是以針而刺微之病。非六微之為病。且微各一穴。無十八之數矣。膚謬。五勞者。心勞神損。肺勞氣損。脾勞食損。肝勞血損。腎勞精損。七傷者。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
大怒恐懼傷志。六極者。肝傷筋極。心傷脈極。脾傷肉極。肺傷氣極。腎傷骨極。臟腑氣衰。視聽已卸。為精極也。婦人三十六病。舊注謂千金方載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於理頗順。未知是否。不在其中者。謂一百八病。為內因外因之正病。五勞、七傷、六極、及婦人三十六病、以首條房室災傷服食等按之。
白話文:
這段文字引述了《內經》中關於胃病與足三里穴的關係,說明用針刺治療輕微的疾病。它不是指六微之病,而且每種微病都有其特定的穴位,並非十八個穴位。這段文字中關於十八穴位的說法是錯誤的。
五勞
指心勞傷神,肺勞傷氣,脾勞傷食,肝勞傷血,腎勞傷精。
七傷
指大飽傷脾,大怒傷肝,舉重傷腎,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
大怒恐懼傷志。
指的是過度恐懼或憤怒會傷及心志。
六極
指肝傷筋極,心傷脈極,脾傷肉極,肺傷氣極,腎傷骨極,指的是五臟功能衰竭,極度損傷。
臟腑氣衰。視聽已卸。為精極也。
指的是五臟機能衰弱,導致視聽功能下降,這是精氣耗竭的表現。
婦人三十六病。
古代認為女性有三十六種常見疾病。舊注中提到《千金方》中記載了十二症、九痛、七害、五傷、三痼等疾病,這些分類合乎道理,但目前尚無法確定是否完全一致。
一百八病。
指的是除了上述的三十六種疾病外,其他各種疾病,是由內因和外因共同造成的疾病。
五勞、七傷、六極、及婦人三十六病、以首條房室災傷服食等按之。
指的是五勞、七傷、六極、以及婦女三十六病,這些疾病都與居住環境、飲食、房事等因素有關,應該從這些方面進行治療。
仲景俱為不內不外因之病。故不入正病之例。清濁大小。兼下文之風寒霧濕熱。所謂五邪者。是也。風霧為清邪。天之陽氣。動而為風。地之陽氣。升而為霧。故其邪屬陽。陽主輕清。故曰清邪。凡動而升者。其性炎上。故清邪居人之上焦。以極於頭面也。寒濕為濁邪。天之陰氣。
凝而為寒。地之陰氣。結而為濕。故其邪屬陰。陰主重濁。故曰濁邪。凡凝而結者。其性流下。故濁邪居人之下焦。以極於足脛也。大邪者。兼清濁邪之風寒而言。風為百病之長。寒為生陽之害。故曰大邪。然風寒之邪。善傷營衛。故曰中表。小邪者。兼清濁邪之霧濕。並下文之熱邪亦在內。
白話文:
仲景認為這類疾病既非內因,也非外因,所以不屬於正病範疇。它們的病症表現形式多元,包括清濁、大小,以及以下文提及的風寒霧濕熱,也就是所謂的五邪。
其中,風霧屬於清邪。天地的陽氣,運動起來就形成風,地面的陽氣上升則形成霧。因此,風霧的邪氣屬陽,陽主輕清,所以稱為清邪。所有動而升的物質,其特性都是向上燃燒,所以清邪會侵犯人體的上焦,並最終影響頭面部。
寒濕屬於濁邪。天地的陰氣,凝結起來就形成寒,地面的陰氣,積聚起來就形成濕。因此,寒濕的邪氣屬陰,陰主重濁,所以稱為濁邪。所有凝結起來的物質,其特性都是向下流動,所以濁邪會侵犯人體的下焦,並最終影響足脛。
大邪是指兼具清濁邪氣的風寒。風是百病的根源,寒則會損害陽氣,所以稱為大邪。風寒邪氣容易傷及營衛,所以屬於中表。
小邪是指兼具清濁邪氣的霧濕,以及以下文提及的熱邪。
蓋霧橫於太虛。於人為胸中。濕流於坎澤。於人為骨節。以視風寒之傷營衛者。則為中里。故曰小邪中里。下文曰。熱傷絡。視經亦為里。故曰熱邪亦在內。䅽字無所考。未詳。成無己作谷字。亦無所據。或曰。當是馨字之脫去其半也。然以象形會意按之。上半為古罄字。器之象也。
禾為稻屬。以器覆稻。其為飯類可知。飥、餅屬也。五穀原以養生。冷熱飢飽。經宿不行。則邪生矣。以上七句。為末段之綱領。蓋謂除宿食外。不過風寒霧濕熱之五邪為病耳。法度、非治病之法度。言五邪中人。如有規矩繩墨之義。前、日前也。風為木邪。木氣王於寅卯日前之風邪自盛。
白話文:
霧氣瀰漫在高空中,對人來說就如同胸腔裡的病氣。濕氣流動在水澤之中,對人來說就如同骨節中的病氣。如果觀察風寒之氣傷害人體營衛之氣,則會發現病氣在體內的經絡之中,因此稱為「小邪中裏」。下文提到「熱傷絡」,可以看見經絡也是病氣所在,因此說「熱邪亦在內」。「䅽」字沒有考證,意思不明。成無己將「䅽」字寫作「谷」,也沒有依據。有人說可能是「馨」字失去了一半。但根據象形會意字的原理,上半部分是「罄」字,是器物的形狀。
禾是稻屬,用器物覆蓋稻米,就知道是飯類。飥、餅也屬於飯類。五穀本來用來養生。如果冷熱不調、飢飽失度,飲食久留不消化,就會產生病邪。以上七句話是後文的綱領,意思是說除了宿食之外,生病的原因不過是風寒霧濕熱五種病邪。法度,指治病的方法。這段文字說的是五種病邪侵襲人體,就好像有規矩和繩墨一樣。前,指日前。風屬於木氣,木氣在寅卯日之前盛行,因此這段時間的風邪特別強。
故風中於前也。暮則人身之火氣入墓。寒邪易入。故寒中於暮也。濕傷下、霧傷上、注已見。風令脈浮。寒令脈急。別詳傷寒論注。霧者。土氣也。人身以皮腠為土。濕者。水氣也。人身以關節為澤。故各以其類應也。食傷脾胃。即宿食也。經血多而惡寒。寒則經血泣。故寒極傷經。
絡血少而惡熱。熱則絡血燥。故熱極傷絡。自五邪中人十三句。或言其時。或言其處。或言其脈。或言其害。錯綜反復。正所以言陰陽十八病之因。且開後文二十四篇之治法也。
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白話文:
因此,風邪容易在白天侵襲人體。到了晚上,人體的陽氣(火氣)內收,寒邪便容易入侵。所以寒邪容易在晚上侵襲人體。濕邪傷人下部,霧邪傷人上部,這點在之前的注釋中已經說明過。風邪會使脈象浮,寒邪會使脈象急,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傷寒論》的注釋。霧氣是土氣,人體的皮膚和肌肉就如同土一樣。濕氣是水氣,人體的關節如同澤一樣。所以,每種邪氣都會侵襲與其性質相應的部位。飲食傷脾胃,也就是說,是宿食導致的。經血過多而怕冷,是因為寒邪會使經血凝滯,所以寒邪極盛會傷及經脈。
第二段
絡血少而惡熱。熱則絡血燥。故熱極傷絡。自五邪中人十三句。或言其時。或言其處。或言其脈。或言其害。錯綜反復。正所以言陰陽十八病之因。且開後文二十四篇之治法也。
血液循環不足而怕熱,是因為熱邪會使血液乾燥,所以熱邪極盛會傷及血液循環。從「五邪中人」這十三個字開始,文章或描述邪氣入侵的時間,或描述邪氣侵襲的部位,或描述脈象的變化,或描述邪氣帶來的危害,這些內容錯綜複雜,反覆交織。這正是為了說明陰陽失調導致的十八種疾病的病因,以及後面二十四篇中所提到的治療方法。
第三段
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問:有些病需要緊急救治內臟(裏)或救治肌膚(表),這應該如何區分呢? 師:病人因病服藥後,持續腹瀉排出食物,並且身體疼痛,就需要緊急救治內臟。如果後來身體疼痛,但腹瀉自行緩解,就需要緊急救治肌膚。
此條與傷寒之文相似。入此、則迥別矣。蓋傷寒三陽傳變。重在急救其表。故治法宜先表后里者。恐陽邪外盛。而陰津內傷也。此為治內因之法。當重看前半條。救表。特雜症中之帶說耳。下利清穀。因醫下之者。尚宜急救。則未經誤下者。更可知矣。夫衛氣根於胃中之精悍。
下利清穀者。則衛氣衰薄。而六淫易犯。雖亦有身體疼痛之表症。必俟救里後議及者。恐早則更傷表氣。而為上下兩脫之候也。注詳傷寒本條下。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
痼疾者。堅固之義。經久之宿病。卒病者。猝然之病。如風寒之類。凡新感者皆是。不特痼疾之根深。法當緩取。猝病之氣銳。勢必蔓延。且譬之積薪。後來者居上。而易於搬運。故當知先後之治也。
白話文:
這一段文字和傷寒論中的內容很相似,但仔細一看卻有很大差別。傷寒論講述的是三陽傳變,重點在於緊急救治表症,因此治療方法應該先治表後治裡,這是因為擔心陽邪外盛,而陰津內傷。而這段文字則屬於治療內因的方法,應重點關注前半部分,救治表症,這只是雜症中的一個帶過說法。
下利清穀,是因為醫生使用了瀉下藥造成的,仍然需要緊急救治,那麼沒有經過錯誤瀉下的人,就更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了。衛氣源於胃中精華,下利清穀的人,衛氣就會衰弱,更容易受到六淫的侵犯。雖然也會有身體疼痛的表症,但必須等到救治裡症之後才能考慮,否則可能會過早地損傷表氣,導致上下兩虛的狀況。詳細內容請參閱傷寒論本條的注釋。
如果一個人患有痼疾,又突然患上新的疾病,應該先治療新的疾病,之後再治療痼疾。
痼疾指的是長期積累的疾病,而卒病指的是突然發生的疾病,比如風寒等新發生的疾病。因為痼疾的病根深厚,需要慢慢治療,而猝病的氣勢銳利,很容易蔓延。就像堆積的柴火,後放上去的更容易搬動,所以應該明白先後治療的道理。
師曰。五臟病、各有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素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各有得、心病得肝氣。肝病得腎氣。腎病得肺氣。肺病得脾氣。脾病得心氣者。一也。五臟各乘其王時。二也。心肝脾肺腎之各有所喜者。三也。此單指得其所喜者而言。得其所喜者而愈。傷寒論謂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是其義也。所惡、謂心惡熱。肺惡寒。
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並各臟之所不勝者皆是。不喜、即所惡。謂心惡熱。熱乘之。則心病。心不勝腎。腎乘之。則病且危矣。餘臟仿此。不應食、指五味而言。人於五味中。素有所偏惡者。所不勝之臟氣虛也。忽反暴思之。則是此臟因邪氣實之。故知其必發熱也。首言得五臟之性。
白話文:
師曰:五臟疾病,各有得者,則可愈;五臟疾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而病。病人平時不應食某物,卻反覆強思之,必將發熱。
各有得:
- 心病得肝氣。
- 肝病得腎氣。
- 腎病得肺氣。
- 肺病得脾氣。
- 脾病得心氣者。此為一也。
- 五臟各乘其旺盛時期,此為二也。
- 心、肝、脾、肺、腎各有其所喜,此為三也。
此處單指得其所喜者而言。得其所喜者而愈。如《傷寒論》所言,渴欲飲水者,少量給之,使胃氣和緩則愈,此即其義也。
所惡:
- 謂之心惡熱。
- 肺惡寒。
- 肝惡風。
- 脾惡濕。
- 腎惡燥。
並各臟之所不勝者皆是。
不喜:
- 即所惡。
- 謂之心惡熱,熱乘之,則心病。
- 心不勝腎,腎乘之,則病且危矣。
- 其他臟腑亦仿此。
不應食:
- 指五味而言。
- 人於五味中,素有所偏惡者,其所不勝之臟氣虛也。
- 忽反覆強思之,則是此臟因邪氣實之,故知其必發熱也。
首言得五臟之性:
這段文字首先闡述了五臟疾病的特性,以及各臟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師傅指出,五臟疾病的發生,與各臟的喜惡、旺盛時期,以及相互制約關係密切相關。此外,文中也提到,病人平時不應食之物,卻反覆強思之,則必發熱,這說明瞭思慮過度對身體的影響。
則病者愈。次言失五臟之性。則不病者致病。末言變其素不喜、為暴喜。則可以占病。然則變其素所喜者、為暴不喜。亦非細故也。
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所得、即五臟之各有得。詳上條。隨所得而攻之者。因所喜之氣味。而各寓以攻病之藥。則直走其臟。所謂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之道也。古法古方中。豬苓湯之治渴。特其一耳。故曰。余皆仿此。湯義、見傷寒注。本湯下。
白話文:
這樣病人就會痊癒。接下來說到失去五臟的特性,就會導致原本沒病的人生病。最後說到改變原本不喜歡的事物,突然感到喜悅,就可以預測疾病。反過來,改變原本喜歡的事物,突然感到不喜悅,也並非小事。
所有疾病都在臟腑。想要攻克疾病,就應該根據疾病的表現來攻克。例如口渴的人,就用豬苓湯。其他的都以此類推。
所謂「所得」,就是五臟各自所擁有的特性,詳見上文。根據疾病的表現來攻克,就是利用五臟喜愛的氣味,在藥方中加入攻克疾病的藥物,這樣藥物就能直接到達患病的臟腑。這就是所謂「想要得到,就先要給予」的道理。古法古方中,豬苓湯治渴只是一個例子。所以說「其他的都以此類推」。湯方義理,請參閱《傷寒論》注釋。本湯方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