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山

《高註金匱要略》~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1)

回本書目錄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1)

1. 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證治第三

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欲。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痢。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溺時頭疼者。六十日乃愈。

若溺時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頭眩者。三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或病四五日始見。或病至二十日。或一月後見者。各隨症治之。

百合病者。宗氣血脈。百不合之病也。以百不合之病。而合之以百合。以藥名病。猶云柴胡症。桂枝症之義。故曰百合病也。百脈者。百骸之血脈。就上中下三焦而言。一宗者。一身之宗氣。就心肺之夾空而言。然氣主乎血。血抱乎氣。嘗有夫唱婦隨。君令臣供之妙。若陰血一傷。

白話文:

百合病患者,全身經脈都受影響。他們想吃東西,卻又吃不下,總是沉默寡言,想睡卻睡不著,想走卻走不動。飲食方面,有時很想吃,有時又不想吃,聞到食物的味道就覺得噁心。身體像是發冷卻又不太冷,像是發熱卻又不太熱,口苦,小便顏色深紅。一般的藥物都無效,吃了藥反而會劇烈嘔吐腹瀉。病人看似健康,脈搏微弱而快,每次小便時都會頭疼,這種情況需要六十天才會痊癒。

如果小便時頭不痛,只是淅瀝淅瀝地流,四十天就會好。如果小便流得快,只是頭昏,三十天就會好。這種病症可能在發病前就出現徵兆,也可能發病四五天才出現,也有可能發病後二十天才出現,甚至一個月後才出現,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

百合病患者,其根本原因在於氣血經脈失調,百脈不和。以「百合」來命名這種疾病,就像「柴胡症」、「桂枝症」一樣,用藥物名稱來指代病症。所謂百脈,指的是全身各個部位的經脈;所謂一宗,指的是人體的宗氣,也就是心肺之間的氣。氣和血相互依存,如同夫妻相依,君臣相輔,缺一不可。如果陰血受損,就會導致百脈不和,從而引發百合病。

則其氣自為渙散。而氣血失合一之用。故悉致其病也。是則氣原無病。所病者。惟是血不足以副之。故見夫若無家。君幾失國之象。下文欲食、欲臥、欲行、欲飲食、或有美時。及無寒無熱等。一半、俱陽氣未病之候。而不能食、不能臥、不能行、或飲食有不用。而且食聞臭。

及如熱等。一半症候。俱陰不能為陽以贊厥成耳。默默。神機以失依而有消阻之狀。口苦者。陽浮於上也。小便赤者。陽陷於下也。藥不對症。故不能治。蓋行諸藥者。以脾胃之陰陽相得。然後能使之內走臟腑。外達經表耳。今陽有餘而弛。陰不足而縱。陽弛。故得陽藥則劇吐。

白話文:

如果氣散失了,氣血就不能協調運作,就會導致疾病。其實氣本身並無病,生病的是血不足以配合氣,就像國君沒有家,就會失去國家一樣。想吃、想睡、想走、想吃東西,或是有美時,以及沒有寒沒有熱等等,這些症狀都屬於陽氣未病的表現。而不能吃、不能睡、不能走,或是有東西吃卻不喜歡吃,而且聞到食物的味道就覺得臭,以及出現發熱等症狀,這些都是陰氣不足以輔助陽氣的表現。人會默默無言,是因為神機失去依託,而有阻塞的狀況。口苦是因為陽氣浮在上,小便赤則是陽氣陷在下。如果藥物不對症,就無法治療。因為藥物要透過脾胃的陰陽相配合,才能進入臟腑,並到達經脈表面。現在陽氣過盛而鬆弛,陰氣不足而放縱,陽氣鬆弛,所以服用陽藥就會劇烈嘔吐。

陰縱。故得陰藥則劇利也。如有神靈。指預知暗識之類。蓋陰不能宅陽。而魂離神蕩。往往有在家而預知行人之至。靜臥而潛通竊議之言者是也。此條神機不守。為百合病之最重者。俗解頂上文之得藥吐痢為言。則謬甚矣。身形如和者。陽氣無病之應。脈微數者。陰血乾熱之應。

陰短陽長之人。每當溺時。則膀胱一空。而陰氣下流。其陽熱愈浮於上。故頭痛六十日。為六氣轉換之候。五行之鬼氣。滿則必移。而平氣接之。是為子制其鬼也。故期其愈。若頭不痛。但淅然及溺快。而但頭眩者。其陰虛陽浮之候。遞減而愈期亦各較速也。其症。統指欲食至頭眩等症而言。

白話文:

縱容陰氣,所以服用陰性藥物就會導致劇烈的腹瀉。有神靈是指預知未來、暗中察覺事物之類的能力。因為陰氣無法停留於陽氣,而魂魄離開,神志渙散,所以經常有人在家就能預知路人到來,靜臥就能偷偷聽到竊竊私語。這條就是神機不守,是百合病中最嚴重的症狀。民間將服用藥物後嘔吐腹瀉解釋為“頂上文”,就大錯特錯了。身形和諧的人,是陽氣無病的表現。脈象微弱而數的,是陰血乾熱的表現。

陰短陽長的人,每次小便時,膀胱一空,陰氣就會向下流動,陽熱就會更加浮於上部。因此頭痛六十日,是六氣轉換的徵兆。五行之中的鬼氣,充滿了就會必然轉移,而平和之氣接替,這就是子制其鬼。所以預計會痊癒。如果頭不痛,只是感覺輕微疼痛和排尿迅速,而頭暈目眩,這是陰虛陽浮的徵兆,逐漸減輕,痊癒的時間也會相對較快。這些症狀,是指從想要吃東西到頭暈目眩等症狀而言。

未病而見。謂不因他病而自成百合病者。即下文第五條百合地黃湯症是也。病四五日三項。謂不論新舊。先因他病而致虛陰氣以成此病。即下文二條之百合知母湯。三條之百合滑石代赭湯。四條之百合雞子黃湯等症是也。或有問余者曰。子何以知此症之陽氣無病。但病陰虛而陽自渙散也耶。

答曰。以本篇方意知之。諸方中用藥。俱就上中下而峻補其陰。至於氣分。但用百合一味以招來收攝之而已矣。見諸方下。客首肯而去。

白話文:

未病而見

,指的是沒有其他病症卻直接出現百合病的人。也就是下文第五條的百合地黃湯所治的症狀。

病四五日三項

,指的是無論是新病還是舊病,都是因為其他病症導致虛陰氣不足而引起的百合病。也就是下文第二條的百合知母湯,第三條的百合滑石代赭湯,以及第四條的百合雞子黃湯等症狀。

有些人會問我:

“您怎麼知道這種病症的陽氣沒有問題,只是因為陰虛而導致陽氣散散的?”

我回答道:

根據本篇方劑的意旨就能知道。這些方劑中所用的藥物,都是針對上、中、下三焦來峻補陰氣。至於氣分,只用百合這一味藥來引導收攝陽氣而已。您看看這些方劑就明白了。

客人點頭稱是,然後離開了。

百合病見於發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方,百合(七枚劈),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病發汗後者。猶言發汗之後。因而成百合病也。發汗。則心肺之陰液大傷。而上焦神氣。有懶散不完之象。故見首條諸症。知母滋陰清熱。善走肝腎。肝為心之母。腎為肺之子。合子母而兩補心肺之陰精。然後以形象心肺。瓣瓣朝宗之百合。收攝其神氣而抱攏之。則知母滋陰以調百脈。

白話文:

百合病的治療

百合病多見於發汗後的人。可以用百合知母湯治療。

百合知母湯的配方如下:

  • 百合(七枚,劈開)
  • 知母(三兩,切片)

製作方法:

  1. 先用水洗淨百合,浸泡一夜,待出現白色泡沫後,倒掉水。
  2. 用泉水兩升煮百合,煮至一升,去渣。
  3. 再用泉水兩升煎煮知母,煮至一升,去渣。
  4. 將百合汁與知母汁混合,再煎煮至一升五合。
  5. 分成兩份,溫服。

病理分析:

百合病發生在發汗之後,說明發汗後導致百合病。發汗會損傷心肺的陰液,導致上焦的神氣虛弱,表現出一些症狀。

知母具有滋陰清熱的功效,且善於走肝腎。肝是心的母親,腎是肺的孩子,知母能夠補益心肺的陰精。百合能夠收斂心肺的神氣,使之歸於正位。知母滋陰,百脈調和。

總結:

百合知母湯通過滋陰清熱,補益心肺,收斂神氣,達到治療百合病的目的。

百合斂陽以歸一宗。針鋒逼對矣。先必別煎者。各完其性也。然後合和者。相與有成也。煎用泉水者。取其上泛而流長。蓋上泛之性歸宗。流長之性貫脈也。

百合病見於下之後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滑石代赭湯方,百合(七枚劈),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渣。別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渣。後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百合病下之後者。猶言因下後而成百合病也。下後。則脾與肝腎之津液大傷。而下焦神氣有懶散不完之象。故見首條種種等症也。滑石甘寒鎮重。甘能聚氣。寒能養陰。鎮重。則能令招攝神氣之百合。下斂三陰散亡之氣。分別水穀。又其治下後之餘事也。下後。必多陰氣上逆。故加代赭以鎮之耳。百合病見於吐之後者。百合雞子黃湯主之。

白話文:

百合具有收敛阳气、归于一体的作用。针锋相对,要先分别煎煮,让每种药材充分发挥其特性,然后再混合在一起,才能相辅相成,取得疗效。煎煮要用泉水,因为泉水具有上泛和流长的特性。上泛的特性可以使药物归于根本,流长的特性可以使药物贯穿经脉。

如果百合病出现在下泻之后,可以用滑石代赭汤治疗。

滑石代赭汤的配方是:百合七枚,劈开;滑石三两,碎成棉花大小;代赭石如弹丸大小一枚,碎成棉花大小。

首先用清水洗净百合,浸泡一夜,直到出现白色泡沫,然后倒掉水,再用两升泉水煮沸,取一升药汁,去除药渣。另用两升泉水煎煮滑石和代赭石,取一升药汁,去除药渣。最后将两种药汁混合在一起,重新煎煮,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百合病在下泻之后出现,也就是说,由于下泻之后导致了百合病。下泻之后,脾、肝、肾的津液会严重受损,下焦的神气也会变得虚弱散漫,因此会出现文章开头所述的各种症状。滑石味甘性寒,镇重,甘能聚气,寒能养阴,镇重能够使百合收敛神气,向下收敛三阴散失之气,区别水谷。这同时也是治疗下泻之后遗留问题的方法。下泻之后,阴气往往会逆流向上,因此加入代赭石来镇压阴气。

如果百合病出现在呕吐之后,可以用百合鸡子黄汤治疗。

百合雞子黃湯方,百合(七枚劈),雞子黃(一枚)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雞子黃。攪勻。煎五六沸。分溫服。

百合病吐之後者。猶言因吐後而成百合病也。吐後。則脾胃之陰液大傷。而中焦神氣有懶散不完之象。故見首條種種諸症也。雞蛋黃。血液渾全。且色黃而居中。為大補土液之聖藥。能使百合收攝中宮之氣。聚為一宗。故主之。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地黃湯方,百合(七枚劈),生地黃汁(一升)

白話文:

將七枚百合切開,用水浸泡一夜,待其出現白色泡沫後,倒掉水,用兩升泉水煎煮至一升,濾去藥渣,加入一個雞蛋黃,攪拌均勻,煎煮五六沸後,溫服。

百合病是指因嘔吐後導致的脾胃陰液受損,中焦神氣虛弱,出現各種症狀。雞蛋黃營養豐富,性溫,能補益脾胃,收攝中氣,因此是治療百合病的主藥。

如果百合病未經嘔吐、瀉下或發汗,症狀與初發時相同,則可用百合地黃湯治療。百合地黃湯由七枚切開的百合和一升生地黃汁組成。

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者。猶言不因吐下發汗而成百合症也。病形如初。具首節全症之謂。不因汗吐下之誤治。而自成其症。則其人之上中下三焦。陰液皆虛。陽氣以無偶而參錯故也。生地黃。體直味重。氣厚液全。通補三焦十二經之血脈。用汁一升。以為之主。而令完神聚氣之百合為佐。

是補百脈。而通其氣。以輔一宗也。中病勿更服。恐地黃甘寒之性。過傷陽氣也。大便如漆。所以驗中病之法。蓋液短者。則地黃之汁。滲走百脈。故大便無所見。大便如漆。則百脈不受地黃而自下。故知中病也。時解謂淤血行下。未是。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中醫藥方,用於治療一種叫做「百合病」的疾病。首先,用清水浸泡百合,然後煎煮,再加入生地黃汁繼續煎煮。服用一次即可,不要重複服用,因為生地黃性寒,過度服用可能會傷及陽氣。服用後大便應該像漆一樣黑,這是判斷病情好轉的依據。

百合病的形成原因是患者本身陰液不足,陽氣沒有依託而雜亂無章。這方使用生地黃補益百脈,百合安神聚氣,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百合(一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漬一宿。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百合病為宗氣渙散之症。氣散、則陰液與之俱散。而為汗者理也。況一月不解之久。其變成渴也宜矣。以百合之收攝真氣者。漬水以洗之。則外散之氣內抱。而陰液得全。渴將自止矣。麥形象心。為少陰之谷。性能聚液。故可作煮餅為食也。鹽能令器津泄。非洗毛竅以收津氣者之所宜。故戒食鹽也。豉為養性之味。鹽豉且戒。況其他乎。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白話文: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百合(一升)

將百合一升,用一斗水浸泡一整夜,然後用此水洗浴全身。洗完之後,可以用百合煮餅食用,但不可加鹽或醬油。

解釋:

百合病指的是患者元氣渙散、陰液流失的症狀,表現爲長時間出汗不止。由於持續一個月仍未痊癒,導致體內水分流失,出現了口渴的症狀。百合具有收斂真氣的功效,用百合浸泡水洗浴,可以將散失的元氣收斂回體內,從而保留陰液,緩解口渴。麥子形似心臟,是滋養少陰之氣的食物,具有聚液的功效,所以可以用百合煮餅食用。鹽會加速體液流失,不利於收斂津液,所以洗浴時不可用鹽。醬油具有滋養身體的作用,但與鹽同屬辛辣之物,都應該避免食用。

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牡蠣散主之。

如果百合病導致的口渴症狀久治不愈,可以用栝蔞配合牡蠣散來治療。

解釋:

栝蔞具有潤肺化痰、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緩解百合病導致的口渴症狀。牡蠣散可以補腎固精、收斂陰液,可以進一步改善體內津液不足的情況。兩者配合使用,可以有效治療百合病導致的口渴症狀。

栝蔞牡蠣散方,栝蔞,牡蠣(熬等分)

上為細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不瘥。承上文而言。用百合洗方。而渴仍不解之謂。洗之而渴不瘥。是中焦之營陰渙散。不能上供喉舌。而陽獨亢之應。牡蠣靜藏水底。有收攝真壬之象。栝蔞滋陰清熱。且根性上蔓。是又升其清潤於廉泉舌本者。加之服以米飲。則引入胃中。而胃液立起。其主之也。不亦宜乎。

百合病變成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百合(一兩),滑石(三兩)

白話文:

栝蔞牡蠣散,用栝蔞和牡蠣等量熬製,研磨成細粉,用米湯送服,每次一匙,一天三次。如果病症未見好轉,可以繼續服用此方,並加入洗淨的百合,因為病人仍然口渴,說明中焦的陰液渙散,不能上輸到喉舌,導致陽氣亢盛。牡蠣性寒,藏於水底,能收斂真陰。栝蔞滋陰清熱,又性向上生長,能將清潤之氣上升到舌根。加上用米湯送服,就能引入胃中,促進胃液分泌,更能治癒此病。

如果百合病轉變成熱症,則要用百合滑石散治療。百合滑石散,用百合一兩,滑石三兩。

上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膀胱之化機不運。則陽熱由小腸而上浮胸膈。故上條見渴症。又從胸膈而外浮於表分。故此條見熱症也。滑石分理陰陽。為中下二焦清利之品。配百合以收攝其氣。則水道下泄。而陽熱自除矣。微利。即止服。陰虛。不得過以分消傷津液也。首條言本症曰欲飲食。或有美時。

或有不用。是百合病原無渴症。又曰如熱無熱。是百合病原無熱症。則前條之渴。此條之熱。俱因一月不解變出。故兩曰變成也。

百合病見於陰者。以陽法救之。見於陽者。以陰法救之。見陽攻陰。復發其汗。此為逆。見陰攻陽。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白話文:

藥方需要服用方寸匕,一日三次,當出現輕微腹瀉時就停止服用,發熱則去除。

膀胱的功能失調,導致陽熱從小腸向上浮到胸膈,因此出現口渴的症狀。陽熱又從胸膈向外浮到體表,因此出現發熱的症狀。滑石可以分清陰陽,清利中焦和下焦,配合百合收斂氣息,使水道通暢,陽熱自然消退。輕微腹瀉就停止服用,因為陰虛的人過度服用會損傷津液。第一條提到本症的特點是想要飲食,有時想吃,有時不想吃,這說明百合病原沒有口渴的症狀。又說有時有熱,有時沒有熱,說明百合病原沒有發熱的症狀。所以前面提到的口渴,和這條提到的發熱,都是因為一個月沒有得到調治而轉變出來的,所以都稱為“變成”。

百合病表現為陰虛的,用陽法治療;表現為陽虛的,用陰法治療。出現陽熱攻伐陰寒的情況,要發汗來治療,這屬於逆治法。出現陰寒攻伐陽熱的情況,就要瀉下治療,這也屬於逆治法。

見於陰。謂百合病之成於下後者。蓋下後。則真陰損傷。而真陽渙散。陽法救之。即滑石代赭。及百合洗方之類。其意在斂氣歸宗。故曰陽法也。見於陽。謂百合病之成於汗吐後者。蓋汗吐後。則陽液損傷。而陰氣渙散。陰法救之。即百合知母。及栝蔞牡蠣之類。其意在添精潤脈。

故曰陰法也。反此則逆。總見百合病之始終不可汗下。況用吐乎。李氏舊注。以陽亢陰盛。解見陰見陽。大謬。蓋陽亢之說。猶於變渴變熱二條。影射得去。至陰盛一邊。試問本篇諸條治法。將何所指乎。皆以不知百合一病。盡因傷損陰陽二液。以致或陰或陽。為之懶散浮蕩故也。

白話文:

見於陰

意思是百合病在下後(指瀉痢、腹瀉之後)發作的。因為下後會損傷真陰,導致真陽散失。治療方法要用陽法,例如滑石、代赭石,以及百合洗方等。這些方法的目的是斂氣歸宗,所以稱作陽法。

見於陽

意思是百合病在汗吐後(指發汗或嘔吐之後)發作的。因為汗吐後會損傷陽液,導致陰氣散失。治療方法要用陰法,例如百合、知母,以及栝蔞、牡蠣等。這些方法的目的是添精潤脈,所以稱作陰法。

反此則逆

如果與上述方法相反,那就是逆治。總之,百合病無論在始終都不應該使用汗下,更不要說用的方法。

李氏舊注

陽亢陰盛來解釋見陰見陽,這是很大的錯誤。因為陽亢的說法,就像變渴變熱兩條一樣,只是影射而已,並非實質。至於陰盛,試問本篇所有治療方法,指的是什麼呢?

其實是因為不瞭解百合病的本質。百合病都是因為傷損陰陽二液,才會導致陰陽失衡,使人出現懶散浮蕩的症狀。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嗄。甘草瀉心湯主之。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黃芩(三兩),黃連(一兩),乾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狐惑病的症狀和治療

狐惑病,症狀類似傷寒,患者沉默寡言,昏昏欲睡,卻又睜不開眼睛,躺臥不安。病症侵蝕喉嚨則稱為「惑」,侵蝕陰部則稱為「狐」。病人不願進食,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感到厭惡,面色變化不定,時而發紅,時而發黑,時而發白。如果病症侵蝕上部,則會出現聲音嘶啞的症狀。

治療方法:

使用甘草瀉心湯治療。

甘草瀉心湯的配方:

  • 甘草:四兩
  • 人參:三兩
  • 半夏:半升
  • 黃芩:三兩
  • 黃連:一兩
  • 乾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注:

  • 此處的劑量單位為古代中醫常用的單位,現代使用時需要換算成現代的克或毫升。
  • 藥物使用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以日三服計之。則再煎下。當有取三升三字。)此虛邪陰火。逼傷胃中真陽。而為上浮下陷之症也。狐性善疑。惑、炫惑也。言或眠或起。或上或下。或前或後。令病者自疑。醫者炫惑之義。狀如傷寒。指頭疼發熱而言。

默默欲眠者。胃中真陽。為虛邪陰火所傷。不能自振。而有遁伏少陰之象。故下文不欲飲食。惡聞食臭二症。同一根蒂也。目不能閉。臥起不安者。虛熱上衝。而陽氣又有雖微而不能自伏之勢也。蝕者。非真有蟲食之義。謂陰熱敗物。有濕朽黴爛之象。如蟲之食物者然也。蓋虛邪陰火之氣。

白話文:

上七味,用水一斗,煮到剩下六升,去掉渣滓,再煎一次,溫溫地喝一升,一天喝三次。(以一天三次來計算,那麼再煎的時候,應該還有「取三升」這三個字。)這是虛邪陰火逼傷了胃中真陽,而導致上浮下陷的症狀。狐性善疑,「惑」就是「迷惑」的意思,意思是病人時而睡時而醒,時而上時而下,時而前時而後,讓病人自己也感到迷惑,醫生也感到迷惑。症狀看起來像傷寒,指的是頭疼發熱。

默默地想睡覺的人,胃中真陽被虛邪陰火所傷,無法振作,呈現出潛伏少陰的樣子,所以下文提到不想要吃東西、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這兩個症狀都是同一根源。眼睛無法閉上,躺著睡不安穩的人,虛熱上衝,陽氣雖然微弱,卻無法完全潛伏下來。 「蝕」不是真的有蟲子在吃,而是指陰熱敗壞了身體,有潮濕、腐爛、發霉的樣子,就像蟲子在吃東西一樣。總之,這是虛邪陰火之氣。

由中焦而上衝。則歷胃脘及肺。而喉嗓為結聚之處。下陷則歷小腸至膀胱。或由大腸。而前後二陰為結聚之處。故皆為蝕也。面目為神氣之所會。火升。則烘然而赤。陽伏。則黧然以黑。氣陷。則夭然以白。邪熱有升降。氣機有起伏故也。喝者。聲出自閉。如吆喝之狀。蓋所以自禁其上衝之氣耳。

上部、凡喉舌牙花皆是。主甘草瀉心湯者。甘草甘能守中。重用之以為君。則乾薑之溫。在胃陽。人參之補。在中氣。半夏降上逆。芩連清標熱。則中焦之真陽復。而虛邪陰火自熄矣。或曰。陽與火似為同類。今曰虛邪陰火。逼傷真陽。敢問其所以異。且既曰火。而復用辛熱之乾薑。

白話文:

中焦之氣向上衝,會經過胃脘和肺,喉嚨是氣聚之處。向下陷則經過小腸至膀胱,或由大腸,前後二陰是氣聚之處。所以這些部位都容易受到損傷。面部是神氣匯集的地方,火氣上衝,就會紅潤;陽氣不足,就會暗黑;氣虛下陷,就會蒼白。這是因為邪熱有升降,氣機有起伏的緣故。咳嗽,聲音來自閉塞,如同吆喝的樣子,這是為了抑制上衝之氣。

凡是喉嚨、舌頭、牙齒,都是受影響的部位。使用甘草瀉心湯,甘草味甘,能守住中焦,大量使用,作為君藥,就能使乾薑的溫暖作用在胃陽,人參的補益作用在中氣,半夏降逆上衝之氣,黃芩、黃連清熱解毒,則中焦的真陽恢復,虛邪陰火自然熄滅。有人說,陽與火似乎是同類,為何稱為虛邪陰火,傷及真陽?而且既然是火,為何還要用辛熱的乾薑呢?

何也。答曰。真陽。體溫用醇。不焦不殺。三春太和之氣也。虛邪陰火者。不特與真陽不同。亦與實邪陽火有辨。陽火有根有焰。生於木而死於水。故天地之酷熱。可以風散。可以雨解。陰火無起無止。生於水而伏於金。故雷電之火光。陰雨則見。晴明則藏。乾薑辛溫。辛為金之味。

辛溫。又為晴之象。此古聖人本先天庚金伏丙火之理。以定方也。於乾薑又何疑焉。

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

苦參湯方,苦參(一斤)

上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

白話文:

這是什麼呢?回答說:是真陽。真陽的性質溫和,不焦不燥,不傷生機,就像春天溫和的氣候一樣。虛邪陰火,不只是跟真陽不同,也跟實邪陽火有區別。陽火有根源,有火焰,生於木,死於水。所以,天地間的酷熱,可以用風來散去,可以用雨來消解。陰火沒有生滅的規律,生於水,伏於金。所以,雷電的火光,在陰雨天就出現,晴朗的天氣就隱藏起來。乾薑性辛溫,辛屬於金的味道,辛溫也代表著晴朗的景象。這是古代聖人根據先天庚金伏藏丙火的法則來制定藥方的。對於乾薑的功效,就更不用懷疑了。

如果病灶在下部,就會出現咽喉乾燥。用苦參湯來洗滌。

苦參湯的藥方:苦參(一斤)

將苦參用一斗水煎煮,取七升藥汁,過濾掉藥渣,用藥汁熏洗。每天三次。

下部。凡前陰及腿縫皆是。陰火毒於下。則陽液干於上。以少陰上系咽喉故也。夫陰熱朽爛。皆屬氣血弛縱所致。苦參。味苦氣寒。苦以堅之。寒以斂之耳。

蝕於肛者。雄黃散熏之。

雄黃散方,雄黃(一兩)

上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熏之。

雄黃氣重。能排邪而引正。加之火燒煙性。又能驅穢燥濕故也。二條俱承首節諸症。及面目之或赤或黑或白而言。

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豆當歸湯主之。(湯字當作散字)

白話文:

下部

凡是前陰和腿縫,都屬於下部。

陰火毒於下

若陰火毒氣積聚在下部,則會導致陽液耗損於上部。因為少陰經上連咽喉,所以會影響到咽喉。

夫陰熱朽爛

陰熱積聚導致腐爛,都是由於氣血虛弱、弛緩所導致。

苦參

苦參味苦性寒。苦味能堅固,寒性能收斂。

蝕於肛者

肛門潰爛者,可用雄黃散燻之。

雄黃散方

雄黃一兩,研成粉末,用筒瓦兩枚合起來,燒之,將煙燻向肛門。

雄黃氣重

雄黃氣味重,能驅除邪氣,引導正氣。再加上火燒煙燻的特性,也能驅除污穢、乾燥濕氣。

二條俱承首節諸症

以上兩條都承接首節所述之症狀,以及面部發紅、發黑或發白等症狀。

病者脈數無熱

病人脈搏數而無熱,微感煩躁,沉默寡言,只想要臥牀休息,並且出汗。

初得之三四日

發病初期三四天,眼睛發紅,像鴿子眼。

七八日

發病七八天,眼睛四角發黑。

若能食者

若能進食,則表示膿已形成。

赤豆當歸散主之

赤豆當歸散主治此病。

赤豆當歸散方,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乾),當歸(十兩)

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此陰火之結於下焦血分者。營行脈中。血熱而短。故脈數。氣不病。故無熱也。胸中液短者必煩。然因無表熱。故雖煩而亦微也。默默欲臥。少陰受熱之應。下焦陰血中結熱。故移其熱於少陰耳。汗出者。血得熱而蒸其液於外。猶之地得熱而潮其濕於上也。肝之為臟。開竅於目。

肝統血。故血熱者。目赤如鳩。赤為火之色。黑為燼之氣。初得之為初炎之火。故赤。七八日四眥黑者。火亢甚。而呈煙煤之象也。下焦血熱而短。血熱甚。則上移其熱於胃。血短甚。又藉資津液於胃。故善飢殺穀而能食也。夫以血熱血短之故。以致善能殺穀而食。豈非氣壅血敗而成膿。

白話文:

組成

  • 赤小豆(三升,浸泡至發芽,曬乾)
  • 當歸(十兩)

製法

將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散劑。

用法

用漿水送服,每次服用約一湯匙,每日三次。

功效

此方用於治療下焦血分陰火結聚的病症。

病機分析

陰火結聚於下焦血分,導致營氣運行於脈中受阻,血熱而血量減少,所以脈搏頻數。由於氣虛無病,所以沒有發熱症狀。胸中津液不足,則會感到煩躁,但因為沒有表熱,所以煩躁程度較輕微。病人沉默寡言,想要躺下休息,這是少陰受熱的表現。下焦陰血中積聚的熱量,會轉移到少陰經,因此會出現汗出。血熱蒸發津液於體表,就像土地受熱而蒸發水分一樣。

肝臟與眼睛相通,肝臟主導血液,因此血熱會導致眼睛紅腫,如同鴿子的眼睛。紅色代表火,黑色代表燼,初患此病時,眼睛呈紅色,如同初起的火焰。如果病程持續七到八天,眼角出現黑色,則說明火勢旺盛,如同燃燒後的灰燼。下焦血分血熱血少,熱量會向上移至胃部,血量減少,也會消耗胃部的津液,所以患者容易飢餓,食量很大,但卻容易消化。

血熱血少,導致胃中消化能力增強,這說明氣血瘀滯,血脈敗壞,已經形成膿液。

有以見此抽吸胃精之症耶。故知之。赤小豆味甘。臍黑而色正紅。甘則解毒。臍黑則走下焦陰分。色正紅則其入血可知。加之浸令芽出。芽性上銳而走氣分。與補血之當歸相配。明系欲其直走下焦之血分。既補其血。並解其毒。且使之上銳而行提其血中之結氣。服以漿水者。

漿水味酸性寒。酸則取其入肝。寒則取其解熱也。下卷十六篇、下血而在大腸之近處者。亦主此湯。則其從下焦而補之升之清之散之之義。可並見矣。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白話文:

有些人會出現抽吸胃精的症狀,所以要了解這個病症。赤小豆味道甘甜,臍黑且顏色正紅。甘甜可以解毒,臍黑則能往下走陰分,顏色正紅則說明它能進入血液。再加上浸泡讓它發芽,芽的性狀向上尖銳,能走氣分。搭配補血的當歸,明顯是要讓它直達下焦的血分,既補血又解毒,還能使其向上尖銳,提升血中的結氣。用漿水服用,漿水味道酸性寒,酸性可以入肝,寒性可以解熱。在《下卷十六篇》中,提到下血且在靠近大腸的地方,也用這個湯方治療,從下焦補血、升血、清血、散血的道理,從中就可以看出來。

陽毒的病症表現為面部發紅,出現斑點像錦紋一樣,咽喉疼痛,吐膿血。五天內可以治癒,七天內治癒不了。可以用升麻鱉甲湯來治療。

升麻鱉甲湯方

升麻(二兩),鱉甲(手指大一片炙),當歸(一兩),甘草(二兩),雄黃(半兩研),蜀椒(炒去汗一兩)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此陰火之鬱於上焦氣分。而殘暴其血中之清陽者。氣分屬陽而受毒。故曰陽毒。與俗稱陽火亢熱之毒不涉。陽氣受陰火之毒。不能載血流行。面為諸陽之合。故獨赤。斑斑如錦紋。氣病而不與血相入之象也。咽喉。為清氣上出之道。氣從陰火之化。故痛。氣傷則膿。氣傷而血亦與之俱傷者。

白話文:

藥方

  • 升麻:二兩
  • 鱉甲:手指大小一片,炙過
  • 當歸:一兩
  • 甘草:二兩
  • 雄黃:半兩,研磨成粉
  • 蜀椒:炒去汗,一兩

製法

將以上六味藥材,用水四升煎煮,直至藥汁剩下約一升,頓時服用。年老體弱者可再服用一次,以發汗為佳。

功效

此方用於治療陰火鬱積於上焦氣分,侵犯血液中的清陽之氣,導致氣分受毒。由於氣分屬陽而受到毒邪侵害,故稱為「陽毒」。此「陽毒」與俗稱的「陽火亢熱之毒」不同。陽氣受到陰火之毒的侵襲,無法載運血液流通,因此臉色呈現單獨發紅,出現斑斑如錦紋的現象,這是氣病而不與血相結合的表現。咽喉作為清氣上出之通道,受到陰火化氣的影響而疼痛。氣傷則會化膿,氣傷同時也會影響血液,導致血氣俱傷。

故吐膿亦吐血也。五日可治。五日以內尚可治。七日不可治。謂七日以外則不可治矣。見急宜治之。遲則必死。警惕之詞也。蓋此及下文二條。系邪火銷鑠真水之症。五日以內。為五行之生數。生而未成。則邪火尚易撲滅。故可治。七為火之成數。燎原之勢。便不可向邇矣。

況七日以外乎。故不可治也。所謂五日可治。而主升麻鱉甲湯者。妙哉仲景。誠聰明睿智。高視九天九地之下。而秋毫不遺者也。夫此症。原為陰邪之火。鬱於上焦氣分。而殘暴其血中之清陽。故用鱉甲為主。以鱉為水族疥蟲。得金水之正。後天之水能制火。先天之丙伏於庚。

合先後天而兩治。陰邪之火。焉有不服者哉。且鱉性屬陰。而其甲屬天象。是為陰中之陽。與補血之當歸相合。則峻補殘暴之陰。而尤能行血中之氣矣。雄黃、蜀椒。俱屬味辛氣重之品。味辛則能制伏陰火。氣重。則又能專引鱉甲、當歸。而入於氣分矣。且雄黃之氣重於散。

白話文:

所以吐膿就是吐血,五天內可以治,超過五天就難治了,七天後就無藥可救。看到這種情況要馬上治療,拖延就會必死無疑,這是警示之語。因為這段話和接下來的兩段都描述的是邪火焚燒真水的症狀,五天之內是五行相生的數,生而未成,邪火還容易撲滅,所以可以治癒。七是火的成數,就像燎原之勢,就無法抵擋了。

更何況是七天以後呢?所以就無法治癒了。所謂五天內可以治,而用升麻鱉甲湯治療,真是妙哉仲景,實在是聰明睿智,高瞻遠矚,無微不至啊!這種病症,本是陰邪之火,鬱積在上焦氣分,殘害血中清陽之氣,所以用鱉甲為主藥,因為鱉是水族疥蟲,具有金水之性,後天之水可以制火,先天之丙火伏藏於庚金,

結合先天後天雙重作用來治療,陰邪之火怎麼會不屈服呢?而且鱉的性屬陰,而它的甲屬天象,是陰中之陽,與補血的當歸相合,就能峻補殘暴之陰,並且能行血中之氣。雄黃、蜀椒,都是辛味氣重的藥物,辛味能制伏陰火,氣重,又能專門引導鱉甲、當歸,進入氣分。而且雄黃的氣重於散。

而不使陰火之毒。內鬱於氣機。蜀椒之氣重於斂。而不使陰火之毒。上炎於喉咽。然後以甘緩守中之甘草。兜托諸藥之性。高理於上焦。以輕浮疏泄之升麻。薄引陰火之邪。分散於玄竅。頓服者。取其力並也。老小再服。非老人小兒另行作服。蓋一升分作再服之義。舊注謬甚。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此陰火之鬱於上焦營分。而殘暴其血中之清陽者。營血屬陰而受毒。故曰陰毒。與傷寒陰邪中臟之毒。不涉。營血受陰火之毒。色不上華。故面青。又肝藏血。而開竅於目。營血傷於陰熱。而肝氣外應。故目亦青也。營行脈中。營血熱而脈絡之氣不舒。故身痛如被杖也。膻中為陽腑而多熱。

白話文:

想要避免陰火毒素在體內鬱積,蜀椒的收斂之氣過重,容易讓陰火毒素向上蔓延至喉嚨。因此需要用甘草來緩和藥性,將其他藥物的力量向上引導到上焦,再用升麻疏泄,引導陰火毒素散發到體外。一次服用,可以讓藥力迅速發揮作用,年老體弱者可以分兩次服用,不是要他們另行配藥,而是將一劑藥分為兩次服用。

陰火毒素入侵,會導致面部青黑、全身疼痛、咽喉疼痛,五天內可以治療,七天後就難以治癒了。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可以治療此病。

這是因為陰火毒素在體內上焦的營分鬱積,損傷了血液中的清陽之氣。營血屬於陰性,而受到毒素侵害,所以稱之為陰毒。這與傷寒陰邪入侵臟腑的毒素不同。營血受到陰火的毒害,氣色不佳,因此面部青黑。肝臟藏血,並與眼睛相通,營血受到陰熱侵害,肝氣外泄,所以眼睛也發青。營血在血管中運行,營血過熱導致血管氣機不暢,因此全身疼痛,如同被棍棒打擊一樣。胸部膻中部位屬於陽性臟腑,容易積熱,所以也容易受到陰火毒素的侵害。

其別絡。則內通心主之血。而外絡咽喉。陰火逼營陰。而膻中更熱。故上逆於咽喉而刺痛也。五日以內可治。七日以外不可治。以陰火之毒。如陰險陰毒之人。其陰狠忍酷。不問中氣中血。俱不得因循養禍以待斃也。即主本湯而獨去雄黃蜀椒者。以陰火熱邪。其中傷血分而耗血。

與中傷氣分而耗血頗同。故只消去其氣分之使藥。而已足矣。舊注牽扯疫熱陰寒。以釋陰陽二毒。略無是處。

白話文:

這個病症的病絡,內在連通心臟主宰的血脈,外在連通咽喉。陰火逼迫營陰,而膻中更加灼熱,所以會向上逆行至咽喉,引起刺痛。五天以內可以治療,七天以外就難以治療了。因為陰火之毒,就如同陰險毒辣之人,其陰狠毒辣,不問是傷到氣分還是血分,都不可放任不管,養成大禍而等待死亡。

因此,應當使用主方湯劑,但要單獨去除雄黃和蜀椒,因為陰火熱邪主要傷血分而耗血,這與傷到氣分而耗血類似。所以只需要去除治療氣分的藥物,就足夠了。以前的註解牽扯疫熱陰寒來解釋陰陽二毒,是毫無道理的。